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热点评!毫无背景的丁宝桢,因何敢杀慈禧身边的当红太监?他为何能善终?
2022-09-25 08:26:47 来源: 腾讯网

了解安德海有多受慈禧宠信,便可知道将其曝尸三天的丁宝桢有多牛。1868年,24岁的太监总管安德海娶了京城名角九岁红,慈禧竟然巴巴地派人当众去赏赐了1000两白银和100匹绸缎,顿时在京城搅起轩然大波。要知道,慈禧能稳坐大清朝第一把交椅,当年只有17岁的安德海功不可没。

那么,安德海是怎样的人物?为何在大婚之后就被丁宝桢给杀了?丁宝桢又为何有胆量去杀了慈禧的心腹宠臣呢?


【资料图】

一、得势的太监总管

慈禧身边最著名的当红太监当属李莲英,但是安德海得势时,李莲英还是太监里第二梯队的人物。安德海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为人特别机灵,这种机灵让他在站队时,能够审时度势地跟准慈禧,这才有了日后的飞黄腾达。

而安德海的平步青云,还要感谢咸丰皇帝的驾崩。1861年,爱新觉罗奕詝(即咸丰皇帝)驾崩在热河行宫。他的死因至今成谜,有说他是贪色而死的,也有说他痴迷鸦片而亡。咱也甭管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皇帝为啥没的,总之,随着他一死,大清的江山也走向了末路。

咸丰死前为嫡长子留下了8位顾命大臣,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继位。作为同治的生母,慈禧不安于只做太后,于是拉着慈安太后和咸丰的异母弟弟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著名的“辛酉政变”。

在这场政变中,慈禧能够顺利夺取肃顺这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有一个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慈禧和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安德海。

后来,慈禧过河拆桥地解除奕訢手中的权力,更是安德海与其密谋的结果。您瞧,这个小太监不简单吧?

慈禧掌权后,安德海立刻荣升为大内总管,一时风光无两。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安德海的膨胀,这种膨胀近乎于花样作死。

早在1653年,顺治皇帝就定下了一个规矩,简而言之共六条:

第一、太监不能随便出宫,出宫必须得有谕旨;

第二、太监不能干政;

第三、太监不能和官员走得太近;

第四、太监不能结交外官;

第五、太监不能利用手中职权弄权,尤其为亲戚谋私;

第六、太监不能置田。

喜欢明史的朋友一定明白,顺治的这番苦心也是基于前朝的经验教训。尤其太监不能干政这一条,更是写在了交泰殿门口的警醒石碑上。

但是,以上这五条,安德海样样沾边,简直是把清朝老祖宗的训示放在脚下摩擦。安德海以为自己仗着慈禧的宠爱,到处可以横着走。他不把亲王放眼里,甚至常常在慈禧面前告同治皇帝的状,肆意挑拨他们母子感情。这种恃宠而骄、目无他人的行径,早就让他自己成为了众人的眼中钉。

但是,嚣张跋扈的安德海还是碰到了硬茬,此人正是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

二、硬气的豪杰巡抚

都说“打狗也要看主人”,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将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总管安德海给处死了。此事一出顿时震惊朝野,也为不少人出了口恶气。曾国藩得知后,仅以三个字评价::“豪杰士”。但是,更多的人开始担忧丁宝桢的安全。

那么,丁宝桢是何许人也,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他背后的靠山也是慈禧不成?

明朝有个海刚峰,个性刚正不阿,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海瑞。而清朝也有这么一号人物,是位敢于怼天怼地、为人正直、勤政廉洁的好官,他就是丁宝桢。

丁宝桢是在咸丰年间考中的进士,此人文武双全,为官极为仗义。曾因朝廷亏欠官兵粮饷,而掏空家底给部下们发工资,但是,这些部将体谅丁宝桢的不易,谁也不肯拿钱,而是心甘情愿地追随。

要知道,丁宝桢的全部家当也只有500两白银,还不够安德海勾勾小指索要来的钱财多。而丁宝桢能成功化解这场危机,凭借的可不是他的官威,而是自己的人格魅力。

1873年,黄河决堤,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当时,许多官员都相互推诿,谁也不想肩起重担,唯有丁宝桢勇敢地承担重任。此时的丁宝桢正在丁忧期间,却肯主动请缨治水,从酷暑到寒冬,终是造福了当地百姓。

但凡有人处理水患时敷衍了事的,丁宝桢会先行劝说,如果劝说后还不照办的,他绝对不会管对方是谁,一律严惩。要知道,为官最难的就是“坚守原则”,因此,清朝大多数官员都将就“变通”,唯有丁宝桢我行我素,因为他是真正地“以民为天”。

丁宝桢不是曾任山东巡抚嘛,后来他从山东调到四川,而山东又发水患。于是,丁宝桢开始号召四川民众捐助山东。在清朝贪腐成风的环境下,唯有丁宝桢这样的官员能做到一呼百应。

到了四川的丁宝桢也做了许多实事,当时修缮都江堰所需费用不菲,而朝廷竟然毫无责任心地推给百姓分摊。丁宝桢为此多次上奏朝廷,为百姓减轻负担,这样的执着和为民请命的决心真是像极了海瑞!

后来,丁宝桢在四川任上病逝,山东百姓得知后,竟然和四川“争”了起来,希望能让他们心中的“青天大老爷”葬于山东。老百姓的心里是有一杆秤的,唯有真心实意为民造福的好官,才能一直被老百姓所称颂。

1877年是丁宝桢手中银子最多的时候,当然,这不是他的私人财产,完全是为朝廷所赚。当时,在丁宝桢的建议下,实行了新的盐政,单就是税收这一项便有100万两银子,最高时可收到180万两。那份让大清朝备受屈辱的庚子赔款,要求丁宝桢所任属地上缴20万两银子,这些钱全出自盐道税收,没有一分一毫加在了百姓身上!

事实上,丁宝桢的一身正气正是来源于父亲丁世棻的谆谆教导。丁世棻的祖父曾任知县,就是一位廉洁敬业的好官。丁家世代人才辈出,直到丁宝桢才出一任地方大员。但是,丁家世代提倡廉洁自律,丁宝桢深受家风熏陶,谨遵父亲“不可妄取民间一钱”的教诲,终是不负丁氏一族的期望。

由此可知,两袖清风的丁宝桢毫无背景,而他敢于将“狗头铡”用在安德海身上,凭借的便是自己这一身的正气和不畏惧死亡的决心。

三、安德海之死

俗话说“人狂无好事,狗狂狼来拖”,如日中天的安德海刚刚在京城举办了轰轰烈烈的大婚,他也成为了北京城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哪怕权势滔天,却碰到了一个“不要命”的主儿。

就在安德海大婚的第二年,他便迫不及待地出宫敛财去了。当时正值同治皇帝大婚,他打着为皇帝置办各种物资的旗号,向慈禧太后请示到江南去采买。

你以为安德海是游山玩水吗?不是的,他是以此为名,借机去敛财。

有了慈禧太后的应承,安德海甚至连一纸公文都没有,便浩浩荡荡地带领一群随从,前呼后拥地出了北京城。据史料记载,安德海带着自己刚娶回家的,人称“九岁红”的名角马赛花,外加6名太监和7个保镖,沿途高悬“奉旨钦差采办龙袍”字样的旗帜招摇过市。殊不知,他的死期也在悄然临近。

高调的安德海这一路接受各级官员的“招待”,收受贿赂无数。可是他呢,尾巴都要翘到天上去了,牛的不得了。然后,就这么逛到了山东地界。

1869年7月20日,安德海一行途径山东德州时,恰好是他的寿辰。安德海心里高兴啊,这次能捞一大笔啊,他还在等着德州“表示”呢,谁知德州知府赵新却有了疑问。

按理说,太监出行是有严格的出入档登记的,要详细写明出入时间、去处、随行人员等信息,可是赵新并未收到朝廷的文书,不过是一个太监,怎能这样大胆行事?于是,赵新火速将此事汇报给了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早就久闻安德海的臭名,知道他祸国殃民、敛财无度,而后他向赵新下达命令,让其迅速将安德海扣押。与此同时,丁宝桢更是八百里加急,上奏朝廷“太监自称奉旨差遣,招摇煽惑,真伪不辩”的密折。

但是,捉拿安德海这事并不顺利,众官皆知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都怕因此而丢了乌纱帽,甚至丢了性命。

于是,丁宝桢立刻命令东昌府总兵王正起派兵追捕,终是在8月2日将安德海拿下。同时,搜出黄金一千多两,元宝17枚,其余财宝不胜其数。

此时,猖獗的安德海还不知大难临头,竟然口出狂言:“我是奉西太后旨意办事,别怪我没提醒你们,最多不过三日,你们就得乖乖把我放了!”

面对安德海的叱喝,丁宝桢不为所动,反而呵斥道:“大胆狂徒!既然是奉旨办差,谕旨今在何处?勘合牌又在哪里!”

丁宝桢这一番话可谓直中要害,竟把一向飞扬跋扈的安德海给镇住了,他自知有口难辩,只能祈祷他的老佛爷能救他出水火。

但是,三天已过,安德海并没有得到好消息。等到了第四天时,终于等到了消息,不过是将他“就地正法”的圣旨。

8月7日,丁宝桢下令将安德海斩首,与此同时,还令扒去他的衣服,裸尸悬挂于济南城头,曝晒三日示众。

这一次,丁宝桢所做之事可真是让举国震惊,同时也大快人心。

四、背后的故事

丁宝桢敢处死慈禧太后的得力助手,而且出手如此狠辣,他难道与安德海有仇吗?是的,还真有。

此前,率部驰援京城击退捻军的丁宝桢,得到了难得的面圣机会。看过清朝历史剧的朋友们一定对这一幕有印象:大臣觐见皇帝时,都会脱掉官帽磕头,然后把官帽放在旁边。待皇上问询结束,再将官帽拿起,缓缓退出。偏偏丁宝桢这次觐见,竟然将官帽落在了宫里。于是,丁宝桢只得求到太监总管安德海的头上,希望他顺手帮个忙。

不过,丁宝桢做梦也没想到,安德海开口就要4000两白银,让丁宝桢赎回这顶官帽。丁宝桢一听,气得扭头就要走,谁知安德海更狠,他竟然威胁道:“倘若大人不肯赎回,我便只能将帽子悬挂于宫门处,写上‘丁宝桢之帽’了!”

您说,安德海这样的行径能不让人憎恨吗?但是,丁宝桢虽然憎恶安德海的卑劣行径,却不会傻到直接与他硬碰硬。

还记得他发往朝廷的奏书吗?按照程序,奏书会先呈给两宫太后过目,再送往军机处拟旨。慈禧太后看完安德海的种种不法之事后,也是勃然大怒。可是,就在她本意并不想处死安德海,就在她在思忖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同治皇帝带着皇叔奕訢,以及内务府大臣一起来了。

同治的意见是:“此曹如此,该杀之至。”慈禧太后被儿子这一番“按照祖制,该当处死”的决定堵得哑口无言。

最重要的是,慈禧没想到,朝堂上下平日里暗潮汹涌,而这一次竟然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即便是宫里的保守派也表现出了诛杀安德海的决心。慈禧知道,这次她的脸面是不管用了。

此后,在恭亲王奕訢的授意下,军机处拟旨以“擅自外出”保留了慈禧最后的颜面,而后诏令丁宝桢“无庸审讯”“不准任其狡饰”,下令处死安德海。同时,也给了丁宝桢一颗定心丸:“勿庸再行请旨”。

杀安德海恰恰迎合了年轻小皇帝的需要,更加符合朝野内外的政治需求。死的是安德海,争的是与慈禧的角逐,这才是终极目的。

就这样,一向贪得无厌的安德海自食恶果,死在了大公无私的丁宝桢之手。

那么,慈禧为何没有处置丁宝桢呢?

原来,当时京城内外都在盛传,慈禧与安德海有染。丁宝桢趁机曝尸,便是让天下人知道安德海是太监,自然就撇清了慈禧太后的嫌疑。

此后,慈禧下旨褒奖丁宝桢,还将他调任为四川总督。到了四川任上,当地甚至盛传:“丁总督任下,四川路不拾遗。”也正是在这期间,慈禧为丁宝桢写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虽然手刃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却能得到善终,这要得益于丁宝桢全无私心品行。真正救了他的,其实是他自己啊!

丁宝桢在给儿子丁体常的信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为官,第一要务是为民。盖民为国本,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凡有害于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

丁宝桢对儿子的这番教诲便是自己为官多年的心得总结,更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

1866年,病入膏肓的丁宝桢依然强撑病体,给朝廷写了一封谏言书。不久,66岁的丁宝桢因病而逝,他的家人为此忧愁不已。因为,一个堂堂的太子太保竟然家贫如洗,甚至掏不出体面的丧葬费。幸而丁宝桢的同僚纷纷解囊相助,甘愿为他捐助的人竟排起了长队。

“平远奇男抚东督川勇于任事惩恶扬善一身正气,晚清重臣爱国为民睿智超群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这幅对联便是丁宝桢一生的写照。

最后,请允许小编借用臧克家《有的人》中的一句话来做结语:“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丁宝桢,便是这样的人!

责任编辑:zN_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