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每日快报!他曾争取廉州自己出题“高考”
2022-09-21 21:26:00 来源: 腾讯网

科举简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海管合浦,从历史建置沿革来说,是“笋大过竹”。其实“笋大过竹”还有钦州和廉州。唐朝时它们平起平坐,都属于岭南道的州;宋朝改“道”为“路”,两州互不相属。直到明清,钦州隶属廉州。现在钦州是广西的市,廉州则是合浦县的一个镇。

历史如乱麻一团,不容易扯得直。说这些只是想说钦廉其实都是兄弟,在中原人眼里同为边鄙之地。钦州有个“天涯亭”,廉州有个“海角亭”,在古人眼里,“天涯海角”并不是海南那个“鹿回头”,而是钦州和廉州。

但即使是边地边民,都是不宜成为“化外之地”“治外之民”的。因此,地方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教化百姓”,而教化的重中之重就是兴办教育,培育人才。

有没有培育出人才,标准就是科举。苏东坡在海南开坛讲学,言传身教。据说在他到海南之前,这个孤悬海外的海岛没有一个人科举及第,海南的第一个举人、第一个进士都是他的学生。因此,有史书称“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宋代廉州也有一位地方官,像苏东坡一样,为当地“科举出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叫沈杞,南宋光宗赵惇在位的绍熙年间担任廉州知州。到任不久,他了解到廉州没有考场,考生每年都要到雷州赶考。

古代的“高考”(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宋明清各朝的人才标准不一样,考试的方式、内容也不尽相同。

宋朝的科举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解试在各州举行,只有通过解试的人,才能参加在京城的省试(又叫“春闱”)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许多人都知道宋朝“不杀文士”,是一个文化人得宠的朝代。宋朝对文人的尊重和照顾,属于“系统性”的。以“高考”为例,京师以外的考生参加科举考试,朝廷会发放“考生证”(入场券),赶考途中吃住免费。边远地区的考生,还会给予补贴。

宋代雷廉方位

廉州不设解试的考场,要到雷州赶考。历史上常常“雷廉”并提,雷州与廉州虽属相邻,但在既无高速公路、又无轮船的古代,考生走起来距离并不近,称得上千辛万苦,路途艰险。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苏东坡从海南“量移”廉州,他六月二十日渡海回到大陆,三十日离开雷州官寨前往廉州,七月四日才抵达,仅从雷州官寨到廉州就整整走了五天。

因为要乘船走海路,苏东坡从雷州到廉州时还被困在海上,他叹息自己会不会命丧于此。相比之下,廉州的考生却是一年一度,年年赶考,固然怀抱身登龙门、报效国家的理想,却不得不为过“鬼门关”担惊受怕。

沈杞担任廉州知州了解情况后,给皇帝上了一封奏折,汇报了廉州考生每年到雷州赶考,“涉海而往,屡有风涛之患”的情形,请求在廉州设立考场,由州里出题考试。(“本州岛乞自置科举”)

设考场自考涉及一笔不少的开支。沈杞提出,毋须朝廷拨付专款,由本州在税赋中加征即可。至于考试的试题和监考等事宜,一律报送“文教部国家干部学院”(礼部国子监)审核。

光宗皇帝欣然批准了沈杞的请示。

清朝嘉庆年间,有个叫徐松的地理学家,利用担任翰林院编修的机会,从煌煌大观的《永乐大典》中,选辑编了一本《宋会要辑稿》,沈杞做的这件事就收录在书里,让后人知道这位宋朝廉州知州,办过这样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在这本书的“方域”一章,还记录了沈杞任廉州知州时另一桩德政:

廉州每年夏秋,经常受到台风袭击,损坏官厅民舍,地方人力财力有限,难以有效抗灾,及时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沈杞请示朝廷:由驻廉州的部队储备物料,凡遭遇台风,官兵负责即时予以修复,避免救灾不力影响民生。皇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史乘浩如烟海,宋朝又太过遥远,《廉州府志》没有这两件事的记录,甚至连沈杞的名字也没有。

我在一本《中华沈氏进士录》的“野书”中查到,沈杞是江苏常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与南宋著名豪放派诗人张孝祥同榜考上进士。

科场图

这一榜堪称南宋的“龙虎榜”,与沈杞一起考中进士的,还有历史名人范成大、杨万里、虞允文。相比之下,沈杞算是最为寂寂无闻的一个。

《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实从“不朽”的角度,“立德立功”似乎都比不上“立言”。比如绝大多数人因诗或词,知道范成大、杨万里、张孝祥,却没有几个人知道沈杞——起码在读到我这篇文章之前是这样。

但我想,沈杞要是知道千年以后有人为他写这篇文章,也应该感到欣慰吧。虽然他为官廉州造福苍生时,未必想过自己要青史留名。(完)

其他“廉州讲古”文章

责任编辑:zN_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