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全球独家】朱棣引以为傲的《永乐大典》到底经历了什么?现在又怎么样了?
2022-09-08 21:46:06 来源: 腾讯网

朱棣毕竟是篡位上台的,因此在刚刚上任之处不免会有闲言碎语,当中以儒家重臣最为明显!儒家推崇礼乐,认为篡位乃是劣人所为。因此朱棣起初杀死了许多儒臣。但是以朱棣的聪明才智,不可能进行无尽的杀戮。相反只有获得他们的认可才能将自己的位置做的牢固。而儒臣无非想要永载史册,我想这也就是朱棣想编撰《永乐大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其次朱棣认为元朝毕竟不是中原正统,对宋朝之前的文化传承造成了破坏,并且元朝和明朝的连年征战过程中破坏了典籍图册。所以有必要编撰一部集大成的文化巨著,造福子孙后代!


(资料图片)

永乐元年(公元1403),朱棣下令编撰一部巨著彰显国威,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共147人,一年后便修成《文献大成》。但是却没有得到朱棣的认可。随后朱棣钦点姚广孝担任主编,队伍规模更加宏达,达到3000余人。历经三年多,永乐五年完工,朱棣赐名《永乐大典》。然后又经过一年才抄写成功,成书后的《永乐大典》共11095册,约3.7亿多字,在当时这一本书可谓是庞然大物,及其不易阅读,这也为日后《永乐大典》的保存与传播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永乐大典》正本被带到新都,在正统元年(1436)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即现在故宫太和殿东侧的体仁阁)。1449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藏《永乐大典》的文渊阁发生了大火,大火过后《永乐大典》的正本也就消失了。仅剩一个副本存在世间。然而大典在永乐之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被束之高阁,没有人翻阅。直到明世宗朱厚熜对大典甚是喜欢,经常将大典一册一册的放在案头研读

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失火,明世宗接连下三道圣旨才成功抢救《永乐大典》。足以见得明世宗对大典的喜爱。到了四十一年,明世宗担心哪一天突然再次发生意外使大典遭到破坏,便令书生抄写《永乐大典》,为了确保抄写质量,规定严格按照永乐正本誊写,并且每人每天抄写不能超过三页,并在册后标明负责人以此来监管督促!

历时五年也就是1567年,将副本誊写完成,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也正是因为明世宗对大典的热爱,才使得《永乐大典》得以保存下来。但明世宗1566年便驾崩,没能看到副本完成的那一天。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永乐大典》的正本也随着副本问世而神秘消失了。至今仍然是历史历史未解之谜,没有人知道正本的存与亡。现在关于正本的存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毁于乾清宫大火

第二个原因是李自成焚毁了

第三个原因是被明世宗陪葬了

今天我们就不细说正本的前世今生了,暂且谈一谈副本的存与亡!

清朝乾隆年间清点的时候《永乐大典》还有8000册,然而到了清朝末民国初的时候却仅仅剩下了64册了!那么在这些年期间,《永乐大典》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为什么短短几十年却丢失了这么多册?

抛去一些当时技术原因(如没有形成印刷本,体型庞大不易传播储存等造成了图书的丢失)。主要原因还是外国列强的入侵与清朝内盗严重!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进入翰林院拿走或破坏了大量永乐大典,事后清点时却只剩了5000册。加上清朝官员监守自盗,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早晨空手进入翰林院傍晚怀中装满了书本出来了!这正是因为这样,《永乐大典》也迅速的减少,1894年清点时只有800册了。从最初的11095册到这时候的800册,《永乐大典》流散到了世界各地。近些年我国对《永乐大典》的查找追回工作越来越重视!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有责任有义务来保护《永乐大典》,作为影响世界的中国古代文化巨著,大典的地位不可动摇。也殷切的希望《永乐大典》的正本能够安然无恙的保存下来,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zN_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