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当前热文:曾国藩自幼体弱多病,晚年又添新疾,天津教案后不久便去世
2022-09-08 08:43:48 来源: 腾讯网

曾国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圣人。曾国藩生活的晚清社会,旧的秩序即将崩溃,而社会前进的方向却渺无头绪。腐朽的清廷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内,太平天国率先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烽火燃遍南方十余省,且大有蔓延之势,使清王朝顿失半壁江山。外,列强环伺,虎视眈眈,极尽胁迫讹诈为能事,处处侵夺清国的主权和领土。彼时的大清,可谓百弊丛生,风雨飘摇。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无势的在籍侍郎,崛起于湖湘之间,杀伐决断,纵横捭阖,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同治“中兴第一名臣”。不仅如此,他的强势崛起还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权力格局,并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虽然章太炎对他有“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的评价,但他毕竟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

在晚清那个信仰崩溃、道德沦陷的晦暗时代,在极其复杂的人生环境中,曾国藩持一定之规,为国、为官、为人、为民,处处体现出超拔流俗的强大精神感召力,成为被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

自幼身体不好,所以笃信养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记载,曾国藩这位理学名臣、“末世圣人”,自幼身体羸弱 ,因此一生笃信养生。

曾国藩的身体禀赋虽弱,但因注意保养,譬如长期坚持静坐悟道,所以成年后身体还算可以,可后因读书太勤,加上治军打仗太苦,官场谤议太多,休息不够, 又常年征战,身体遂一日不如一日。左宗棠曾说:“打一场恶仗,白一次头发”。纵观历史上的名将,很少有活到七、八十岁的,就是压力过大、太过劳累的道理。虽然太平总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的现实也是很大的因素。

曾国藩

据记载,曾国藩在三十五岁时,曾经患了严重的皮肤病——全身长满了一种蛇皮癣,每当发作,弄得他奇痒钻心,痛苦万分,坐卧不宁,乃至于影响到精神不安。曾国藩在其日记和书信中屡屡提到患廯疥的痛苦以及无药可治的绝望。廯疥是一种皮肤病,没有致命危险,但发作起来异常痛痒,抓挠的皮屑与鲜血遍体皆是,精神与肉体上很不好受,这病一直伴随了他二十多年, 最后和他同归于尽。

虽然身体一直不太健旺,但曾国藩一向注意“保身”,也就是锻炼强身之意。他曾在家书中对弟弟们说:“吾人第一以保身为要。我所以无大志愿者,恐用心太过,足以疲神也。诸弟亦须时时以保身为念,无忽!无忽”!

他还强调“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另外,他很注意修身养性,经常静坐养神,不迷信医药,不屑求神拜佛,所以活到了六十二岁。否则,以他羸弱的身体禀赋,身上肩负的沉重担子,哪能活到花甲之年?恐怕早就油尽灯枯了。

人近黄昏,老树枯藤

曾国藩晚年有多种疾病缠身,使他痛苦不堪。一是右眼失明。二是肝风病。三是廯疾。四是疝气。五是牙疼。

由于多种疾病折磨,加上公务繁剧,曾国藩精神萎顿,面色枯黄,自己感觉“精力益衰” 、“志气不振”。

镇压太平天国后,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剿捻失败,同治九年(1870年)又奉旨办理天津教案。这两件事引发朝野訾议汹汹,让他很烦心,于是“内惭清议,外疚神明” ,而促使他更感觉衰朽的,是同治九年冬他回任两江总督,因为身体病弱,右眼失明,使他倍觉痛苦万分。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二十三日,他的肝风病发作了,经医生全力抢救,病情得以平复。正月二十六日出城迎客,再次发病,“舌蹇不能语”。回两江总督府调理后,勉强写完《刘松山墓志》三百余字,这成了他的临终绝笔,因为几天后的二月初二日他就与世长辞了。

曾国藩去世了,死在两江总督府,即原先洪秀全的天王府内。

责任编辑:zN_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