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全球报道:古代最可惜的四人,进一步就能统一天下,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
2022-09-03 16:44:35 来源: 腾讯网

公元前344年,身处西北的栎阳城城门紧闭,冬日的烈风裹着风雪吹打着老秦人的心门。

栎阳王城的议政厅内灯火通明,年轻的君主赢渠梁孤身一人站在殿中,殿堂正中摆放一块巨石“国耻”二字被深深雕刻其上。


【资料图】

青年秦孝公赢渠梁盯着国耻石,从腰中掏出一把短小的匕首,毫不犹豫地削掉自己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任鲜血填满“国耻”二字的沟壑。

就在几个月前,魏国在大将军庞涓的建议下,得魏惠王得首肯后召集韩、赵、楚、齐、燕,六国在魏国逢泽举行会盟,达成六国瓜分秦国得协议。

赵国更是联系秦国西部得犬戎、戎狄等少数民族,准备左右夹击将秦国一举歼灭。

秦孝公看着自己刚刚从父亲手上结果来的国家就要分崩离析,不可谓不感伤。

大丈夫自当为国捐躯才是死得其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刻在老秦人骨子里的誓言。

秦孝公将六国分秦看作国耻,他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一味地忍让只能换来更大的屈辱,他先是派人用重金贿赂魏国高官暂缓攻秦计划。

另一方面派军率先攻打西部戎狄,先解决掉自己的西部威胁再全力与东方各国抗衡。

最终在秦国密探的贿赂下六国联盟率先瓦解,分秦大计自是灰飞烟灭。秦孝公开始大肆变革广纳天下有才之人,重用在秦国甚至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鞅,秦国崛起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丰厚基础。

从秦孝公治理秦国之事上我们得知,谋取天下必先徐徐图之,有军队、有谋士最重要的是离不开一个眼光长远有勇有谋的掌舵人。

但古今长河中,不乏一些令人唏嘘的案例,差一点点运气或谋略就能指掌天下的大人物。

赳赳武夫,有勇无谋

名将之后、力能扛鼎、身长八尺,年少时看见秦始皇巡游天下的车马便高呼:“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

在历史上“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在多少人心中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人物。

论家族,他出身功臣名将之家,从小受得是贵族子弟的教育,能甩对手刘邦八百里地远。

论勇猛,他力能扛鼎,巨鹿之战中率领4万大军,破釜沉舟击败章邯带领的40万秦军主力。

论年纪,自刎乌江是年仅31岁,正是男子风华正茂建功立业得好时候,与之相比54岁的刘邦,可以成为老者了。

论兵力,鸿门宴时项羽手握40万大军,此时的刘邦仅仅10万人马。

为何最终取胜的会是年迈的刘邦,而年轻的项羽落得个无颜面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河畔的悲惨结局呢?

后人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项羽没脑子没谋略,项羽身上有年轻人独有的冲劲不畏艰难,所以在巨鹿之战时哪怕敌强我弱也会破釜沉舟一马当先。

但他身上也带有年轻人的缺点,浮躁不思考,刘邦率先入关后紧接着派兵驻扎在函谷关,面对这种场景项羽就应该知道刘邦的野心,但是他没有任何作为。

其次在鸿门宴上,谋士范增诚恳谏言他没当回事,将野心勃勃的刘邦放虎归山。

结果换来刘邦的“暗度陈仓”,速度之快让项羽军队措手不及。

第二点:不会识人用人,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工作分给手下的得力干将,不会一力承担。

后勤粮草和替补兵力交给萧何,调兵遣将攻城略地交给韩信,运筹帷幄奇思妙计交给张良,刘邦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他无论何时何地善于听取意见。

和刘邦相比,项羽对待手下缺乏信任,陈良的一个离间计,让他损失了唯一且忠心耿耿的谋士范增,还失了大将钟离昧的心。

到最后只剩下虞姬与其生死相依,一代大将的悲凉。

第三点:心太软,与刘邦在逃亡之路上,为减轻车子的重量,义无反顾地选择将自己的亲生儿女踢下车相比。

项羽在抓获刘邦的父亲和妻子时,威胁刘邦说将其父亲刘太公烹了,刘邦不仅不害怕反而要项羽分一杯羹给他。

两相对比下,刘邦比项羽更加狠辣果决,这点也在最后项羽失败后逃走,刘邦下令将其分尸时可以看出。

项羽死前还不忍自己的乌骓马和自己死在一起,将其赶上小舟放其自由了。

古语有云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如果鸿门宴时项羽狠心接受范增的建议杀了刘邦,一了百了。

但就其性格而言,没了刘邦的威胁或许还会有另一个人与其争天下。

项羽之所以没能手握天下,不是因为他没实力,是因为他的谋略还撑不起他的野心。

乱世枭雄,有勇有谋

俗话常说:乱世枭雄,乱世最是能人辈出的时代,与春秋战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相比,三国乱世更注重个人的表现。

一代奸雄曹操,论兵力论地盘论战将都不输吴国和蜀国,为何曹操没能雄霸天下山呼万岁?

论谋士,刘备手下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妙计连连,让弱小的蜀国在乱世之中占得一席之地。

孙权手下以鲁肃为首,张昭、诸葛瑾等为其效力,拼尽全力在三国征战中保全吴国。

但曹操手下的谋士数不胜数,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等等,个个都曾在三国历史上散发光芒。

论将士,在三国征战中曹操手下更是猛将如云,典韦、夏侯渊、夏侯惇、许褚以及五子良将,哪一个在战场上不是以一当十的勇猛之士。

曹操本人在历史上虽是奸雄,但也是能征善战文能治国武能带兵的英雄人物。

曹操没有称帝,不是项羽式的悲哀,而是和当时国家的政治环境脱不开关系。

第一点:曹操不姓刘,东汉末年虽然皇室刘家无能之辈众多,但还是表面上的天子之称。

当初豪强起义也都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制,曹操也不例外,如果曹操在自己强大后立马称帝,那自己无异于打自己的脸,他选择给自己留下一块遮羞布,虽然没能称帝,其实大权在握和皇帝无异。

第二点: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留点好名声。曹操《观沧海》一诗中写道“神龟虽寿,犹有竞时”。

曹操曾心怀天下,想要像能吞日月的沧海一样广博,但是步入晚年之后,曹操明白岁月无常,人这一生总有尽头。

英雄也有苍老之时,晚年的他更注重自己将来在史书上,在子孙后代的心里能留下个什么名声。

对于权力的渴望反而降低,所以没有走到最后一步,他的儿子曹丕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比父亲更上一层楼,但是曹氏子孙的战力越来越弱,最终败在军师司马懿之手,或许冥冥之中是命运的安排。

打遍天下无敌手,无奈败给自己

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也是个逆袭人生的代表人物,出生于魏晋时期的刘裕家中不仅不富裕还穷得叮当响。

少年时的刘裕不仅没有一技之长还是个当地有名的赌鬼,为了逃避还赌钱,进了军营,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军营之中最是凭实力说话的地方,软弱在这个地方只有挨打的份,好在刘裕自小就是个赳赳武夫,在军营中混得如鱼得水。

身为将士自应当建功立业,刘裕自从入北府军中屡立奇功,军中威望极高。

402年,叛军桓玄起兵朝廷派北府军刘牢之抵御,刘裕正是在刘牢之手下,两军相逢于溧阳,刘裕主张进攻,刘牢之却不从,结果桓玄将其一击即败,刘牢之自缢。

将领自缢,刘裕处于被动局面,只能带领北府兵投靠桓玄,表面上对桓玄唯命是从但暗地里他慢慢执掌北府兵大权,韬光养晦后愤然反击大败叛军桓玄。

打败桓玄后收编军队,此时他手下得大军对他唯命是从,有了权力和军队,再加上自己的能力,战场上的刘裕所向披靡,先后灭掉周边小国谯纵、南燕和后秦。

最后将东晋的两个傀儡皇帝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解决掉,此时刘裕可以说是百万军中一声吼,土地也要抖三斗,没有人在是他的对手。

从小喽喽到九五至尊刘裕做到了,身居高位他没有贪图奢靡,他深知国家动荡太久百姓再也经不起战乱,下令轻徭薄赋,政治、经济、军事上不断改革锐意进取,是百姓心中的好皇帝。

就连后世梁启超都说:“稍足为历史之光者,一曰赵武灵,二曰秦始,三曰汉武,四曰宋武”,可见刘裕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一手。

如果事情能这样一直发展下去,刘裕在历史上的名声或许会更加响亮,但命运弄人它却从不给人开玩笑,或许是杀孽太重,或许是年岁已至。

60岁的刘裕没能继续创造辉煌,便撒手人寰了,徒留一声慨叹。

顺势而为的勇将,却克服不了自身局限性

明朝末年天意弄人,天灾、战乱、瘟疫齐发,且国君无能,天下间起义成潮流。

来自西北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逐渐有独占鳌头之势,头领李自成风光无限,带着兄弟们直插京都,逼得皇帝自缢。

占领紫禁城的起义军从来没这么风光过,心里只想着享受和占有,充分暴露了自己目光狭隘的局限性。

其一:李自成本是农民出身,当初也是打着均田免粮的口号,才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到了紫禁城后起义军完全没有当初的壮志,像土匪一样抄家、劫掠、打杀百姓,失去了民众基础。

其二:李自成的军队没有体系,起义军不仅没有眼光还没有体系,缺乏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对犯错的将领惩治不够。

因为手下的一时失误,导致吴三桂投靠清军,清军入关一举歼灭李自成。

其三:盲目自大不听劝言,李自成手下的军师李岩,在宣传大顺起义军,以及塑造李自成形象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的作用。

进入紫禁城后他劝谏李自成,要管理军队不打扰民众的正常生活,积极争取吴三桂的支持等等,但是李自成认为自己已经是紫禁城的主人了,对李岩的劝言不仅不听还将其残忍杀害。

最终李自成当了仅仅42天皇帝,就被围九宫山自缢而亡。

成者为王败者寇以上四位对皇位都有或多或少的可惜,有人奋斗一生却为他人做了嫁衣,有人功成名就,却还没来的及享受尊容便撒手人寰,可谓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责任编辑:zN_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