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观察:《爨:棘.白之间的关系》
2022-08-29 17:39:17 来源: 腾讯网

《爨:棘.白之间的关系》

据《元史·志第十三 地理四》载:


(相关资料图)

“沾益州,下。在本路之东北,据南盘江、北盘江之间。唐初置州,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剌二种所居。后磨弥部夺之。元初其孙普垢历刂内附。宪宗七年,以本部隶曲靖磨弥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领三县:

交水,下。治易陬龙城。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之,后大理国高护军逐其子孙为私邑。宪宗五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县。石梁,下。系磨弥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为县。罗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弥部东境。”

唐宋时期沾益有两大族群,分别为僰和剌。僰、武僰、僰伙、阿僰是僰的不同称呼,属彝族白彝支系。剌(la‘),剌苏、剌濮、剌构是彝族红彝支系的称呼,是彝族东部彝语方言。在分工上,红彝支系主要从事工匠等技术活。今贵州赫章可乐,剌苏与僰苏(白彝)交错杂居。有学者将“剌”写成“腊”,实际上是同音不同的汉字代替,本意是指红彝。

据明朝正统年间所修《阿氐谱》载: 米雅则时代,武(德施部,也即窦氏)攻陷仇地,仇君乌踏弄(仇助乌、余默乌,阿卓仇兹),仇臣米雅则,迁到南边去,到耨米阿卓地(曲靖、沾益地区),由武变为吐。米雅则下传七代后,传到米额额,米额额始发展。米额额七十七代,额额史拉七十八代,史拉窦七十九代,窦周尼八十代,周尼凯八十一代,凯雅博八十二代,博雅觉八十三代,博雅觉时代,住在里尼甸(曲靖地区),两子皆能人,长为阿博阿氐,阿博阿氐八十四代,阿氐祖斯八十五代,祖斯祖福八十六代,祖斯与祖福,在这两代人,所处的时代,居住米替阁(沾益县境内),得以授肥田,得以授沃土,居中部之首,扎沾甸(沾益大坝子)最好,祖福汝热八十七代,汝热濮足八十八代,濮足濮德八十九代,直到这两代,仍住米替阁,受命于君长,代之把权掌,濮德阿叩九十代。”

其中“甸”为彝语坝子之意,扎沾甸为沾益大坝子。耨米阿卓地,即沾益,今彝语仍称沾益和曲靖为耨米阿卓地。吐俄阿卓仇又叫阿卓仇,是彝族“俄勾”名称;耨米阿卓地为地名,为彝族“沾扎俄勾”所在地。阿卓仇因受到窦氏和中原王朝攻击,迁到沾益和曲靖,并由武变成吐。吐直译为白,吐苏即白人。由武变为吐,史称西爨白蛮。这是彝族文献白蛮的来源。当然类似文献还有许多。

沾益地名由彝语演变而来。曲靖沾益,今彝语仍叫尼(nou耨)米阿卓地,或吐俄阿卓仇。沾益为原为阿卓仇勾所在地,阿卓仇仇迁徙俄勾迁徙到沾益后称沾扎俄勾。阿卓仇迁徙到沾益后“由武变为吐”。沾益为南北盘江发源地,因阿卓仇俄勾长期在此地发展,便称呼这一区域为“濮吐珠液”。“濮吐”直译为“白人”,“珠液”彝语“水的源头”。濮吐珠液,彝语为白人地区水的发源地,即珠江源头。后来简写为“珠液”,汉语记载为“沾益”。沾益即珠液之意。

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载:

“诸夷风俗

白人,有姓氏。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道,今叙州属县是也。故中庆、(楚威)〔威楚〕、大理、永昌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唐(泰)[太]和中,蒙氏取邛、戎、巂三州,遂入成都,掠子女工技数万人南归,云南有纂组文绣自此始。白人语:着衣曰衣衣,吃饭曰咽羹茹,樵采曰折薪,帛曰(幕)〔幂〕,酒曰尊,鞍曰悼泥,墙曰砖垣。如此之类甚多,则白人之为僰人,明矣。”又载:“按:今陆凉州有『爨(使)[府]君碑』,载爨氏出楚令尹子文之后,受姓班氏,(西)汉末食河南邑,因以为氏,为镇蛮校尉宁州刺史。晋成帝以爨深为兴古太守,自后爨瓒、爨震相继不绝。唐开元初,以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理石城郡,卽今曲靖也。爨人之名原此。然今目白人为白爨,罗罗为黑爨,字复讹为寸矣。”

文献讲了白人和僰人、白人和爨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白人由僰人转变而来的,白人和罗罗都是爨人。白人即白爨、罗罗即黑爨,白人和罗罗都属于爨,都是彝族。

据《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四载:“唐初,蒙氏崛起,爨氏寝微。至胡元平滇,于爨氏之族斩艾不遣余力,然其涵淹卵育于山谷间,所在皆是。今迤东、西,卢鹿之属,后有僰灶,其尚鬼重禳解如故,其近城邑者,则已同汉族,一涤旧染之习,则僰氏名虽亡而实未亡也。滇中民族,以僰、白、摩些为大系统,今皆繁殖于全滇。”

这里论述了爨和僰之间的关系,即僰属于爨。蒙古平定云南后,爨氏被消灭了不少,但由于迁徙到山谷村野,不断繁衍,现在到处都是。昆明东部和西部,水西等地,还有僰灶,习俗依旧和过去一样,僰氏名虽亡而实未亡也。由于部分僰人转为白人,所以元明时期才有“滇中民族,以僰、白、摩些为大系统,今皆繁殖于全滇。”并列的局面。

《大定府志·旧事志六》记载:“元宪宗年间,德朴(即那周德皤)弱,为他部所并,降为庶人。其妻生子曰勒(即德皤阿岱),字仲云,甫数月,避乱弃之野,土人收养之,及长有勇略,与其故臣慕魁特置、阿迂阿苴二人复乌撒土宇。”

大理末期,大理东部和乌撒部被水西、磨弥、乌蒙等攻占,乌撒君长被贬为庶民。阿勒长大后,请了其亲家四大勾则(又称四大白彝)帮忙,经过数年战争,才光复乌撒。宋末元初,在乌撒光复中,以四大勾则(又称四大白彝)为代表的僰人集体从沾溢迁到乌撒。从沾益迁徙到乌撒的除了四大勾则阿博阿底、麻博阿维、布所阿铺、阿尼阿景等氏族外,如阿鲁氏族、阿启氏族、阿余(吐苏)氏族、阿咪氏族、阿哲(吐苏)氏族、阿吼氏族、阿祭氏族、阿炸氏族,阿莫氏族等大宗氏族以及旁支旁系都迁入了乌撒,不同的家支分封到不同的地域,这些族群都是白彝。此外部分家支迁徙到四川凉山。迁徙到乌撒的还有剌苏(红彝)。今吐苏(白彝)和剌苏(红彝)仍然混合居住。

此外,现在的贵州两支白族,彝语称“罗杞”和“阿武吐”。“罗杞”又称七姓民,居住在威宁铁匠,世代与赫章可乐彝族白彝支家族通婚,此外赫章可乐也有“罗杞”,世代与白彝杂居。“阿武吐”为明代屯田军人演变而来,又称民家,与赫章可乐白彝家族杂居,说彝语,用汉姓,习彝俗。

元明清皆有僰人,直到解放,僰人划归为彝族,属于彝族的白彝支。事实上,僰人即为彝族白彝支,为武僰后裔,在彝族社会中,僰人的姓氏、历史、语言、风俗、自称都是都是彝族,即尼苏,毋庸辩解。因内地史家文人远离彝族生活区,才产生许多疑惑。

责任编辑:zN_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