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即时:一战前英国的战略模糊,让德国严重误判
2022-08-28 17:40:58 来源: 腾讯网

在我们学习的历史课本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分赃不匀导致的狗咬狗的冲突。这场大战,让参战的几个国家损失惨重,足足一个时代的男人都躺在了战场上。


(资料图片)

20世纪初,英国是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他得益于当时的世界秩序,并不希望发生战争,因为这不符合英国利益。

因此平衡欧洲各大国的势力,让战争打不起来,是英国自1840年之后最大的任务。

一战之前,英国奉行自以为高明的战略模糊,既让法国觉得自己背后有英国撑腰,敢于与俄罗斯结盟对抗德国;

又因为没有明确联盟条约,让德国一直处于某种虚幻的安全感中

在熊叔看来,正是这种战略模糊,最后把所有人坑到了一场,让欧洲损失了一代男人的世界大战之中。

一战两方,绿色为协约国,红色为同盟国。

01

英国的战略模糊让德国严重误判

1910年的德皇威廉二世很烦躁,因为他感觉蒸蒸日上的伟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正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包围着,一个以姥姥家为首的反德同盟正在建立。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年,英国是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他们利用海权优势建立起了庞大的殖民帝国,殖民地既是原料产地,又是市场,这让英国成为当时全球NO.1。

但是,作为统一后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完成了工业化,正在以势不可挡劲头从后赶上,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不断膨胀,已经稳稳地坐上了世界老二的宝座。

英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对于这个不断在军事、殖民地领域挑战英国霸权的国家非常头疼,如何遏制德国野心,维护1840年维也纳会议之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成为了英国的当务之急。

当时的世界形势,主要是欧洲大国在主导,英、德、法、俄是左右欧洲命运,乃至世界命运的强权。美国、日本这样的新兴国家,尚未能在世界格局中拥有太多话语权。

德国是踏着法国的尸体走向统一,建立起德意志第二帝国,因此法德之间首先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再次就是俄国,俄国在巴尔干与奥匈帝国有着较大的矛盾,俄国拿出大斯拉夫主义,支持巴尔干的斯拉夫国家闹独立,这对于奥匈帝国形成了威胁。

众所周知,奥匈帝国、德国是兄弟加同盟,这又让德国与俄国发生了矛盾。

一战食物链,A塞尔维亚、B奥匈帝国、C俄国、D德国、E法国、F英国。

好了,欧洲的情况比乱麻还乱,重点在于,英国站在哪一边?

长期保持光荣独立传统的大英帝国,说白了就是欧洲大陆的事,兄弟我尽量不掺和。

尽量是个有弹性的词,说白了就是战略模糊,他一方面让人觉得自己不会掺和欧洲战争,另一方面又试图维持欧洲各大强权的平衡关系。

历史进入了20世纪,对于德国的不断崛起,英国的政治家们,明确感受到了那股子咄咄逼人的气势,过去玩的平衡还可以成立吗?

为对付德国,英国首先做的是拉拢法国,1904年英法签订了一条秘密协定,旨在停止两国因争夺海外殖民地产生的冲突。

在协定中,双方就一系列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权达成了一致,包括埃及、摩洛哥、马达加斯加、中西非洲、暹罗(泰国)等地。

因为这是一份密约,因此德国并不是很清楚协约的根本目的。

威廉二世出生时因难产而腿脚不利索,他从小就因为身体缺陷而缺乏自信,在德国蒸蒸日上的形势下,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虽然威廉姥姥是英国一代明君维多利亚女王,但威廉最反感的就是英国,姥姥家有着世界最广袤的殖民地,而德国在这方面乏善可陈。

为了对付英国,威廉可算是机关算尽,一方面德国尽力避免伤害敏感的法国人,又努力保持霍亨索伦王室与罗曼诺夫王室传统的友好关系,他想实现他所梦想的大陆同盟,以消除因英法协定而潜伏的危机。

德皇的打算是先拉拢俄国,然后法国,组成大陆联盟,来抑制英国的海军和殖民势力。

志大才疏的威廉二世。

1904年英法秘密协定后,双方又补充了秘密的海陆军计划,两国的海陆軍参谋部制定联合作战计划。

这项计划并没有实质性约束,英国外交大臣葛雷爵士声明,英国是不受约束的,但他让法国人满怀希望:如果德国挑起欧洲大战的话,英国将站在法国一边。

德国疑心英法签订了同盟,而英国断然否认。1905年前任外交大臣兰斯丹勋爵对德国大使说:“英国向法国提出攻守同盟建议的消息,完全是无稽之谈。

勋爵以异常坚定、毫无置疑的口吻否认同盟的谣言,认为是无中生有的。德国大使认为这个问题算是了结了。

德国人没想到兰斯丹勋爵,是会骗人的。

1906年,法国外交部长康盘向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葛雷提出问题,如果德国进行侵略,英国政府是否准备对法国提供武装援助,并是否批准陆海军会谈继续进行。

葛雷回答说,他暂时不能做任何诺言,另一边外交大臣又允许英法军队进行合作,为法国撑腰。

由此可见,法德都对英国介入带有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法国虽然没有与英国签订同盟,但那些关于殖民地与海军的两个协约,让法国以为英国会在战争爆发时与自己站在一起。

而德国则受到英国的欺骗,觉得英国不会介入战争。也许英国在1910年之前的确是这样想的,战略模糊,让各方都朝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幻想。

到了1907年,英俄签订了一个关于亚洲的包括西藏,阿富汗,波斯的协议,划分势力范围,不涉及军事互助。这是一个与1904年英法密约相似的条约。

一战前的欧洲国王们

德国表面上反映冷淡,但实际上对此非常紧张,毕竟自克里米亚战争后,英俄结束对抗是很不寻常的信号。

虽然俄国和英国多次声明英俄条约并不是针对德国订立的,并没有暗藏的目的。但在德国看来,忽悠三岁小孩呢,谁信啊?你说得越多,越像此地无银三百两。

接连与法俄签署密约,标志着英国放弃奉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荣孤立。为什么英国可以光荣孤立,正是因为实力无与伦比,不需要结盟就能保持国家利益,如今的放弃恰恰显露了英国由盛转衰的状态。

英法俄一系列动作,让德国缺乏安全感,一直试图打破三国走得越来越近。

在此过程中,有个小事件,特别能体现出德国的急迫,德皇威廉甚至希望通过自己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私人关系解决这个问题。

1905年,威廉利用俄日战争,试图说服沙皇与德国结盟。威廉在他的游艇上,拿出一份协约给尼古拉看,两个表兄弟如同过家家似的私定终身,尼古拉在协约上签下了名字。

威廉对此当然很高兴,他觉得凭借自己的能力逆转了不利的局面。

但,孩子气的威廉实在把国际局势想得太简单了,很快两国的重臣都反对表兄弟俩草签的协议。20世纪的欧洲各国大多实现了君主立宪,虽然国王、皇帝们仍然能对国政有巨大影响力,但毕竟不是过去皇帝一言而决的时代了。

于是这个被威廉认为是欧洲历史转折点的“二皇协定”,在两国大臣们的反对下不了了之。

国际形势始终是以实力做后盾的,当20世纪初,德国开始他的海军计划,试图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时候,英国彻底坐不住了。

威廉二世(右)和尼古拉二世,这哥儿俩一战后一个失去了国家,一个失去了生命。

02

英德海军军备竞赛

德国首相普罗在1908年6月25日写信给巴伐利亚和德国地方政府时说:“在任何情况下,凡是想以限制我们国防力量为目的的协定,是我们不能同意讨论的。任何国家应当心中明白,如果想要求我们签订这样的协定,就意味着战争。”

普罗所说的,是英德在海军领域的军事竞争,英国认为德国不断膨胀的海军力量,将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德国认为英国遏制他发展海军军备,这是德国的民族自尊心受不了的。

从1898年和1900年的德国海军法案开始,威廉二世和他的海军司令提尔皮茨为德国海军奠定了基础。

德国想创立一支强大的舰队,保护他们日益扩大的商业和殖民利益,德国想万一发生战争时,防止被封锁而断绝粮食和物资的危险。

但在德皇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也许是自尊心或者自卑作怪,他曾说过:“别的国家,特别是英国,总是不大理会德国的合法愿望,这都是因为德国没有武力支持它的要求。假使德国有海军,即使比英国的小得多,则英国就会宁愿在外交上让步,而不愿冒海上冲突的危险。”

英国支持战争的海报——能够制止战争的是海军。

德国并没想着在在海军实力上压过英国,毕竟老牌海上强权不是短时间可以超越的,他们的计划只是建立一支与英国达到2比3,或者5比8的舰队。

1906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无畏舰,划时代的战列舰“无畏号”,这点燃了德国的争雄之心。

1906年初,德国的回应是第三个海军法案,开始建造自己的无畏舰。德国的第一艘无畏舰“拿骚”号于1909年10月服役,比无畏号仅仅晚了3年。

无畏舰的设计理念,对过去的前无畏舰有着代差的优势,因此当德国掀起了建造无畏舰的高潮时,反而对英国不利。因为英国本来拥有着全球最多的前无畏舰,现在当双方的技术水平提升到无畏舰时,英国的优势并不明显了。

更加不幸的是,对英国来说,“无畏”号下水的时代是英国开始丧失其在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的时代。189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还只有英国的一半,而191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英国一倍以上。

这样一来,大量前无畏舰面临淘汰的英国,不得不与工业实力已经超过自己的德国去拼经济,重建海军。

无畏舰就是主炮沿中线布局的战列舰。

在1908年通过的第四个海军法案中,德国计划在1908—1911年每年建造4艘无畏舰,1912—1917年每年建造2艘,这还没有包括1907年已经开工的4艘“拿骚级”无畏舰。而此时英国只有7艘无畏舰在建或服役。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英帝国的海权从来没有遭到过如此严峻的考验。但是,仍处在帝国顶峰的大英,怎么可能被轻易超过?

1908年,一位保守党议员创造了流行口号:“我们想要八艘(无畏舰),我们不会等。”而英王爱德华七世也加入了支持行列。1910年英国议会通过预算案,为海军提供3800万镑的经费,英国把更多的无畏舰龙骨推上了船台。

1911年,温斯顿·丘吉尔成为海军部长,这个在1908年还反对增加海军预算的人,屁股决定脑袋,在上位之后,立刻改弦更张,扔下了德国建造一艘,英国建造两艘的豪言,始终要皇家海军保持2比1的优势。

这场为两国经济带来极大压力的军备竞赛,也在1914年终见分晓,无畏舰英国29艘,德国17艘,战列巡洋舰英国9艘,德国7艘。

英国基本上保持了2比1的优势,导致整个一战,英国始终能集中20艘以上的无畏舰组成本土舰队,在苏格兰的斯卡帕湾封锁北海,让处在数量劣势的德国大洋舰队动弹不得。

在战略位置劣势,同时还是陆权国家的德国,跟纯粹海权国家的英国拼海军,这样好吗?很多人认为这是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这些观点更多是事后诸葛亮,毕竟德国正是输在缺乏物资,而封锁德国的海运,便是双方海军竞赛争夺的焦点。

日德兰海战中的英国舰队。

03

直到一战爆发前夜,德国还不知道英国会不会出手

一战的爆发,代表着政治家们所有的外交努力的失败,这对于一直在平衡欧洲大陆各方力量的英国来说,本身已经是失败了。

至于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德国GET不到英国的态度,到底打还是不打呢?毕竟英国是当时的老大,对德国形成了很大的威慑。

战前,英国其实并没有和法俄签订过攻守同盟。因此德国还指望英国调停,希望英国给俄国施加压力,叫俄国不要行动;俄法反过来要求英国对德国做出强烈的表示,英国会支持俄法。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英国不愿对德国提出有力的警告,当时的内阁还存在分歧,反对介入派认为,萨拉热窝在哪儿,为什么英国要为一个完全没听说过的地方介入战争?

外交大臣葛雷不愿提出一种他认为不可能兑现的威胁,也不愿做任何鼓励俄法卷入战争的行为。他所做的仅仅是要求奥地利与俄国直接对话,化解危机,但后两者都高傲地拒绝了。

此时的葛雷仍然不紧不慢,又建议举行英法德俄四国大使会谈,德国又拒绝了。总之在7月28日之前,英国没有对德奥放过任何狠话,从中斡旋的力度也非常疲弱。英国的外交政策给人的印象就是软弱无能。

英国唯一做的事,就是外交部门与军事指挥部协调过后,让正在朴茨茅斯演习的英国海军继续集结,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威慑到德国。

一战中被送到法国北部战壕中的英军。

和平、调解,英国没有逻辑的表态,令德国产生了极大的误判,让德国以为英国不愿卷入战争,并为三国协约承担义务。

虽然德国也不愿陷入战争,但英国的态度让他们没有产生危机感,因此对盟友奥匈的态度也是非常随意,在德国看来毕竟奥匈帝国的王储刚刚被刺杀了,理应获得一些补偿。

因此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时,德国并没有采取积极的动作,塞尔维亚最终也迫于形势,同意了最后通牒大部分要求,只保留了很少的部分进行协商。

谁知道,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让之前优柔寡断的各国措手不及。即使如此,和平的机会仍然没有失去,当时德国和英国都紧急进行斡旋。

德国提出了“保证计划”,让奥匈对外保证不会吞并塞尔维亚,并保证占领贝尔格莱德的行动,只是为了监督塞尔维亚履行对奥匈的承诺。

这是德国内阁基于与奥匈盟友之间的背书和调停,但它并没有很强烈地制止奥匈的宣战和进一步军事行动。

被称为灰色牲口的俄罗斯步兵。

直到此时,已经火烧眉毛了,英国才第一次表示了强硬立场,外交大臣葛雷向德国驻伦敦大师建议,包括德国在内进行四国调解,在这个建议中,葛雷首度表明英国不一定在大战爆发后保持中立。这是英国首次作出战争威胁,但此时已经是7月29日了。

英国的表态让德国首相贝特曼感到惊慌,然后,贝特曼将英国的强硬表态,转发给了维也纳,“如果奥地利拒绝一切商谈,我们就会面向战争的烽火,英国会对抗我们。”

维也纳的决策者们此时已经有点骑虎难下了,在7月30日这天,另一个大国俄国下令总动员,这让奥匈难以收回自己的战争准备。

一切都为时已晚,此时距离德国对俄国宣战只有一天时间,神仙都难以让各方罢手。

一直以来,德国并不真心想与英国发生战争,但英国从来没有明确给予德国强硬的信号,直到1914年7月28日,外交大臣葛雷与德国驻英大使之间的谈话之前。

从贝特曼的惊慌姿态,以及为时过晚地对奥匈帝国施压,可以看出,德国并没有感到事态紧急,也没有预料到英国竟然会发出战争威胁。他们一直碍于盟友关系,不愿对奥匈帝国的激进行为作出过分的反应。

奥匈帝国陆军,因为包含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波希米亚人等族群,组织度较低。

但,葛雷这种虚张声势仍然是首鼠两端的,到了7月31日,葛雷爵士仍然不愿向法国做出任何保证。英国找到的唯一理由是比利时,葛雷要求法国、德国保证比利时的中立,因为英国为比利时提供安全保障。

结果,法国做出了承诺,而德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好在,德国帮助英国人解了围,他们给比利时下达了最后通牒,英国所有迟缓、模糊的行动都在这一刻结束了,他们必须要保护比利时的中立,否则英国的名誉会严重受损。

英国因为一直以来采取战略模糊,导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后,国内政客们仍然不能统一意见。因而导致了以战争作为威胁,吓止对手的机会窗口白白流失了。

布拉德肖·费伊在他的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持有相同的看法:

葛雷爵士假使能做到下述两件事的任何一件,他可能防止战争。假使在局势紧张之初,他接受法俄的要求,向德国提出强硬的警告:假使发生欧战时,英国将加入法俄联盟方面。这可能促使德国早些向奥匈施加更有效的压力,因为可能阻止奥匈帝国对塞宣战,促成奥俄之间进行会谈。

前面讲过,对于英国而言,无法制止大战爆发,他们已经输了。一场大战不仅让德、俄、奥匈三大帝国崩溃,英国的国力也被严重消耗,英国日不落的殖民体系也开始走向崩溃。

在1914年那个风云诡谲的时刻,也许战争威胁才是制止战争的唯一办法。

发生在欧洲的末端加里波第战役,土耳其挡住了澳新兵团。

主要参考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一战倒计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END

关键词: 奥匈帝国
责任编辑:zN_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