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环球观察:他的幸运在于遇到了鲍叔牙
2022-08-25 15:44:22 来源: 腾讯网

文/景志祥


(资料图片)

春秋战国时候,齐桓公因为管仲致命一箭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因一个衣扣成功活下来的公子小白,选择了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了齐国继承了王位。

对于这一箭之仇,齐桓公没齿难忘的,他登上王位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资助公子纠的鲁庄公写信,信上说:“公子纠是我的兄弟,但也是我的对手,我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至于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那是我的仇人,尤其是管仲这人还射了我一箭,请鲁国公把他们送来。如不从命,我将要出兵讨伐鲁国。"

虽然说齐国的实力在当时的诸侯国里有些下滑,但好歹也是老牌强国,所以威慑力还是有的,尤其是对鲁国这种只懂得注重文化而不懂得修武的小国来说,威慑力是杠杠的。

从感情上来看,鲁国公本来是资助公子纠的,若不是管仲大意了一回,那么现在得到的好处不言而喻,如今好处没拿到还给自己带来了一个仇人,毫无疑问他是恨死了管仲,但这事儿谁也想不到,这个时候让自己去杀了管仲,鲁国公觉得这么做有点不够地道,一时之间显得左右为难。

就在这时候一个叫施伯的大臣走到了鲁国公的办公室,对他说了一段十分著名的话,这话的意思就是,按照我的观察,管仲这个人有大才的,公子小白有野心,碰上了管仲这种王佐之才的人 齐国是不会杀管仲,还会重用他,所以,眼前这个叫管仲的人才是鲁国未来的心腹大患。

很难想象这一番话会是在没有任何鉴定设备的情况下,从一个大臣嘴里说出来的,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段话比今天的天气预报还要准。

但历史的魅力在于,很多时候这种堪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的预言很少大老板相信。

鲁国公就是这种人。

按照施伯的意思,管仲既然是鲁国未来的心头大患,那么这件事的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先杀了管仲,将他的尸体给公子小白,毕竟人家只说要人 没说要活人还是死人,死人也是人。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个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如果鲁国公这么干了,那么春秋战国时必然少了一段让人十分精彩的历史。

但历史最让人无奈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如果。

性子随和的鲁庄公并没有听施伯的劝告,释放了管仲。

就这样,管仲顺利完成了辞职又入职的工作,成为了齐国的一员,在见了公子小白两人大聊三天三夜后,公子小白做了一项让鲁国公都惊掉下巴的决定——拜管仲为相,并且放下身段尊称管仲为"仲父"。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的,一切如施伯分析的一样,管仲浑身上下带着王佐之才。

所谓的王佐之才就是指某人(或谋臣)具有非凡的治国能力,管仲最擅长的就是这个。

公元前684年,心血来潮的齐桓公找到了管仲,拉着他的手说:“仲父,我想加强军备。”

管仲抽回了手摇了摇:“不行。”

齐桓公觉得自己是一国之君,可以绕过管仲,开始着手修治军备。事业搞得很红火。

没多久,宋人惹怒了齐桓公,桓公怒对管仲说:"仲父,我想伐宋。"管仲说:"不可以,我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

有了第一次经验,齐桓公再一次绕过了管仲,结果是齐国起兵伐宋。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

有了这次鲜血的教训,齐桓公老实了不少,凡事都先经过管仲反复确认复核后才动手。

这种配合很有攻击力。

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内外兼修,不强大没天理。

仅仅过了一年,管仲就直接动手了,建议出兵问罪不遵礼法的谭国,谭国本来很小,本就没什么力量来抵抗强大的齐国,所以结果不言而喻了,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

又过了三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了,但无知的遂国竟没来参加,这下给了管仲出兵的借口,以同样的手段迅速把遂国给灭了。

两次实力的证明,让一直对齐国有情绪的鲁国也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和齐国结盟。

比起硬实力,那点情绪早已变得微不足道。

接下来的十几年里,齐国多次会盟诸侯,齐桓公一跃成为历史舞台的新霸主。

可以这样说,在管仲相伴的那些日子里,整个春秋舞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齐国的身影,齐桓公也成为历史上最实至名归的霸主,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一丝一点的争议。

霸主并不是管仲和齐桓公的最终目标,他们的野心、能力更大更远。公元前662年,这对最合拍的搭档将目光看向了国际。

当时实力强大的山戎(山戎:古代民族统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山戎是戎人的一支,不仅人口数量大,而且居住地区广,并逐渐从西方迁至东方和北方。戎人分支颇多,有大戎、小戎、陆洋之戎、九州之戎、骊戎、犬戎、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姜戎、茅戎、北戎(又称山戎)无终等名称。)根本不把北方的燕国放在眼里,靠着强大的武力值输出,打得燕国毫无还手之力,眼看就要亡国了,燕国开始向齐国求救。

起初齐桓公没把这事情放在心上,觉得相比北方的山戎,南方的楚国才是最大的威胁,为此不愿意出兵救援,关键时刻,管仲站了出来给出的意见很明确,那意思威胁就是这么几个,纵然我们要攻打楚国,那也必须保证北方是安稳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了,再退一步说,从道义上人家燕国向我们求援,那是从骨子里认可了我们的实力,我们在对方落难的时候送一把碳,也不吃亏,没准还获得了国际声誉。

这个理由毫无疑问是具有说服力的,于是齐桓公同意举兵救燕,管仲随军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

此举,让齐国扬威国际。

此后,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现在各国都是亲戚,应该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八方支援,所以咱们不能袖手旁观,该出兵还是要出兵的,一个人若是过于满足现有的状态而不知道居安思危的话,那是很危险的,聪明的人会将自己随时处在危险之中,唯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警惕,杀出重围!”

毫无疑问,这一番话再一次赢得了齐桓公的认可,齐国出兵搭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面对这些贪得无厌的敌人,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直接让他们抱住了自己的大腿。

正因为管仲管理用心,齐桓公听得去意见,这对共识多年的老搭配合越来越默契,带来的后果是齐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公元前651年的于葵丘表彰大会上,周襄王给了齐桓公最高的礼遇,准许他不用行大礼。

面对这种遭人记恨的荣耀,脑子清醒的管仲在第一时间提醒了齐桓公,最终齐桓公知趣的行了大礼,此举赢得了国际内外一致的赞誉,齐桓公也趁机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

四年后,周王室发生内乱,又是齐国帮忙给平息了,这次管仲的表现十分亮眼,周王室给管仲一个二等功,如此荣耀时刻,管仲很清醒的保持了自己的低调。

有人说管仲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能名垂历史,那是因为他的命好,碰上了无比信任他的齐桓公才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误解。

管仲的命其实并不好。

尽管管仲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但再好的家世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到了管仲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衰了,等管仲出生时家里已经领取了困难户的证书,为了活下去,长大后的管仲不得不和自己的好兄弟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甚至一度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

这个职业确实不被世人认可,但不可否认,这个职业确实能锻炼人,通过做生意,管仲去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为他日后碰上了齐桓公做足了准备。

他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日子过得最惨的时候,他只能给人放马为生。

一切的转变来自齐国。

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最有潜力的两个齐国王位的候选人开始了逃亡之路,不巧的是管仲辅佐的是候选人之一的公子纠,一向十分懂得投机理财的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临走时他还听取了管仲的建议,率30辆兵车在半路截击公子小白,因关乎自己的未来,因此在这件事上管仲是十分用心的。

只不过他没想到,历史给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枚铜制衣带勾挽救了公子小白的命,让他顺利成为了未来的齐桓公。

因为这次失误,我们才看到了开头的那一幕,但管仲最终能成为“华夏第一相",还得感谢一个人。

这个人叫鲍叔牙。

活不下去的时候,是鲍叔牙跟着他一起做生意,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管仲总是多拿一些,剩下的丢给鲍叔牙。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搁在寻常的人身上早就分道扬镳了,但鲍叔牙没有,他非但没有反而从不去和管仲计较。

面对外人的质疑,鲍叔牙总是很淡然地说:“不是管仲贪财,而是你们不知道他的实际情况,他家里比较穷,还有一个母亲要供养,多拿点钱是应该的。”

战场上,管仲曾经做过逃兵(前后逃跑过三次),对于这样的不光彩记录,很多人进行了无休止的嘲笑,认为他贪生怕死,不配做一个真正的男人。

每当这个时候,鲍叔牙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帮他解释:“不是他怕死,而是因为他家里还有一个母亲,他死了,他的母亲只能饿死!人死了没啥,总不能把痛苦留给活人不是!”

因为一场验尸的失误,导致了公子纠和鲁国多年的谋划毁于一段,管仲自己也成了齐国的仇人,普天之下,能容得下他的地方几乎没有,面对这样的境况。

好友鲍叔牙再一次站了出来对愤怒的齐桓公说,我的好兄弟管仲是个有王佐之才的人,他的才能远高于自己,缺乏的只是一个机会,大王若给他这个机会,他必然还你一个强大的齐国!

最终靠着鲍叔牙的谋划,已经成为死囚犯的管仲成功进入了齐国,做了齐国的丞相与齐桓公一起开创了属于他们的时代。

有人说,这是命运对管仲的眷顾,换做别人早就唱凉凉了,或许是,或许不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叫管仲的男人确实很幸运,因为他遇上了一个叫鲍叔牙的好兄弟。

一切如管仲自己所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叔牙也。”

----完----

责任编辑:zN_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