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热文:读书札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四)宋代制度
2022-08-23 17:47:52 来源: 腾讯网

宋代疆域图 - 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政府组织


(资料图片)

宋代的政治制度更多的沿袭了唐代的制度,同时也沿袭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变动,总的来说并没有创新。

三省与枢密院宋代仍然采用三省六部,但与唐代已经大不相同。中书省依然留在皇宫,负责制定诏书。而门下和尚书两省都迁出皇宫,也距离权力核心更远了。中书省的长官也就成为唯一的宰相。

枢密院是五代时期出现的机构,负责国家军队事务,所以在宋代,宰相不能过问军事,军事长官也不过问政务。

三司依然是沿袭五代旧法,在宋代财政的权力并不归属宰相,而是一套独立的机构。三司即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管户籍、土地;盐铁司管税收;度支司管账目出纳。

三司并不归属宰相管辖,体现出宋代政府权力的分散。这与宋代立国背景有关,宋太祖赵匡胤本是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的武官,掌管皇帝的御林军。后来经过一顿操作,一夜之间成为了皇帝。自己的经历告诉自己,不能在内部再出现这样的事情,所以在政权机构设置中,处处体现出分权的措施。

到了宋代中期,皇帝已经不必在有这样的担心,针对时弊,开始支持改革,先有范仲淹,后有王安石的变法,其中包括对三司的改革,欲将三司职权重新归为宰相管辖,却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反对。

考课院宋代的人事制度同样不归宰相管理,在宋代设立考课院,独立行使人事选举的权力。其中东院选文官,西院选武将,三班院负责遴选内廷官员。在这一点上同样体现了分解相权的目的。

诏书与堂帖在朝廷颁布命令方面,同样体现了皇帝集权的特点,唐代的“不经凤阁鸾台,何以为敕”的流程早已废弃。皇帝每次下诏前,先由中书省拟定大纲,经过皇帝首肯以后,具体行文加盖皇帝印就直接颁布了,其中门下省的审核一环被略去。

那朝廷所有命令都是从皇帝手中发出的吗?其实也不是,即使是在唐代也是如此。宰相号令全国,也可以下书,谓堂帖。不过这并不是制度上明文规定的,如果出现堂帖的影响力大于诏书时,皇帝就会出面禁止,重申自己的权威。纵观宋代一朝,堂帖也好,后来的劄(zhá)子也罢,一直屡禁不止,算是相权对皇权的一种反抗。

御史台在宋代,监察机构仍然称为御史台,实际最高长官是御史中丞。御史的任命归皇帝,也同样是分解相权的例证。监察中央的称谏官,监察地方的称通判。宋代还规定,至少担任过两任县令的官员才有资格担任御史。

这里要着重介绍一下谏官,谏官在唐代是宰相的属下,每次与皇帝商议政务,谏官也在其列,替宰相提出反对意见。如果皇帝采纳最好,不采纳也可以有回旋余地,所以唐代的谏官十足的是宰相的好帮手。到了宋代,谏官是由皇帝任命的,不在隶属于宰相,身上肩负的职责也变成了监督以宰相为首的百官。其中有两点最为后人诟病,其一是谏官为了彰显自己,遇事总是因为反对而反对,只要是宰相提出的主张,一概反对。这种做法其实也是为了消减宰相的权威。其二是皇帝允许谏官“风闻奏事”,意思就是只要听说了,不用掌握证据,就可以检举揭发,虽然事后查无此时,也是对当事人名誉的败坏。

地方政府宋代的地方政府划分为三级,第一级称为路,每路设置四个长官,称为监司官,分别叫帅、漕、宪、仓。其中帅负责兵工民事,漕负责财赋转运中央,宪负责司法,仓负责民政抚恤。

第二级是州、府、军、监。并不设置地方长官,而是由中央官员到地方兼任,这些官员在中央本身就有职务,在地方称为知州、知府。

第三级是县,与唐代不无差别。

宋代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两点存在争议。首先、在唐代时州县长官之面对一个上司,而在宋代要面对四个上司。这一点有点像现代企业管理架构中的矩阵式管理,但是在现代企业中,如果出现指令矛盾的情况,是可以请示更高级别领导裁决的。而宋代的地方政府就没有这个渠道了,所以日常处理事务,难免会顾此失彼。其次、是地方政府不能够有财政储备,所有财政收入都要解送至中央。北宋发生的靖难之役,宋朝的京都被占领以后,财富也被劫掠,地方想要支援,却也对此也无能为力。

宋代考试制度

宋代的考试制度,基本沿袭了唐朝的制度,此后中国历代也一直沿用唐代的科举制度。在细节方面,也有几处与唐代不同,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

考生身份科举制度的大门是向所有身家清白的人开放的,寒门子弟获得了向上攀爬的阶梯。唐代的科举考试,考生中仍然有很高比例的世家大族的子弟。他们有家风、有家学,能够更早的懂得政治掌故。一旦从政,在处理事务上也颇有办法。寒门子弟从政,在这方面显然存在不足,一切都要靠自己历练和领悟。两类学子此间相互并存,相得益彰,既为官场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杜绝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宋代立朝之初,国家刚刚经历了百余年的战乱,大族豪门早已经在此间没落,此时参加考试的生源们基本都是出身寒门。这些子弟入仕为官,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就完全陌生了。

兴办教育宋代之初,国家就开始重视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引领学习风气,给学子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宋代理学代表朱熹 - 图片来自网络

遴选过程唐代的考试制度,分为统一考试,分科考核两个步骤,这一点在宋代也变了。首先由于国家急需人才,所以考上一旦榜上有名,就可以入仕为官,不必经过第二次考核。其次、在当时考生在考试前,会将自己曾经的写过的文章,送给朝中有名望的前辈阅览,所以在考前,有些考生就已经成名,其在考试中的名次自然也更能靠前。

后来有人检举此类事情,认为这违反了考试的公平性,其中也必然有徇私舞弊的问题。所以之后的考试,宋代开创了“糊名”制度,就是考卷上交以后,考生的名字是被遮盖着的,阅卷的官员并不知道自己考生的姓名。这一点比唐代就更加严格了。

考试内容唐代开始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侧重诗词歌赋。宋代初期也同样如此。后来曾经尝试不考诗词歌赋,改考经义,也曾经试行了一段时间,后来发现效果也并不理想。于是又改为考诗词歌赋。热衷变革的王安石就曾经感叹,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料秀才变为了学究。

宋代经济制度

宋代的税赋制度依旧是延续了唐代后期执行的两税制。两税制虽然远不及租佣调制度合理,但是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操作简便。唐初的租佣调制度依赖帐籍制度,人口和土地都需要仔细登记,如果出现帐籍和实际不符,就会出现问题。两税制将税目合一,劳役和土产贡奉全部都算入了田租,自然在征收时省时省力。

这里要着重讲一下宋代新出现的税收项目,即差役法。两税制下,百姓不再负担佣和调两项税负,这两项赋税被纳入田租。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尤其是过往的军队,依然还会强迫百姓服劳役、贡奉物产。而且为了方便征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选择当地富户做差役,由其负责征缴,如果不能完成,就只能自掏腰包。这导致各地的富裕家庭也逐渐被拖垮,出现了地方无兴旺之家的现象。

王安石变法时,将这项无顾多出来的税收直接放在了台面上,规定了具体的征收办法,将其直接摊派给所有百姓,不再让差役承担风险。这在当时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办法,毕竟这项负担已经成为事实,不可能再取消。即便如此,也仍然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人的反对。司马光坚持的做法就是旧例不能轻易改动,变动就容易出现问题。

宋代兵役制度

宋代士兵 - 图片来自网络

宋代军队的设立没有沿袭唐代的制度,并不是不想学,而是没有条件。宋代的军队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在大一统的朝代中也算是最弱的。讨论宋代的军队,首先要先谈一谈其国防资源,只有清楚了宋代面对的状况,才能明白宋代为什么军队战斗力弱,国防不稳固了。

北方边境先说一下北部边境。宋代在立国之时,辽已经立国五十多年了。在五代时期,儿皇帝石敬瑭丢掉了北方的燕云十六州。致使宋代面对北方外敌时,没有了天然屏障。这是宋代遇到的最大的国防问题。丧失了燕云十六州,辽国的骑兵只要渡过黄河就直捣北宋京城开封。

宋代开国皇帝自然清楚这里面存在的巨大隐患,所以在平定了南方以后,就开始积极准备对北方的战事,用以攻为守的方式破解困局,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就曾在在位期间两次向北用兵,但是最终都以战败告终,其本人也因此负伤身亡。从此北宋就开始对北方辽国奉行防御性政策,不再主动进攻。

辽代军人 - 图片来自网络

定都开封宋代立国于开封,其实是一个无奈的决定。从地理位置上,宋代可以参照前朝,将京都定在洛阳、或者是长安。这样就能远离北方劲敌,至少能够获得更大的战略缓冲。但是明知开封会受到北方辽国的巨大威胁,那为什么还要在此定都呢?这是因为此前多年的战争,国家的经济已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政府最大的经济来源是南方。南方的粮米经长江、再经通济渠可以直接运到开封。而如果要运到洛阳则无法再通过水路交通,这是因为战乱已经毁掉了汴渠,如果走陆路那是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的。而当时的长安已经败落,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如果定都在长安,也一样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资。

马匹军队是需要战马的,尤其是对付北方的辽国,马匹的需求就更大。中国自古产马的地区有两个,一个是东北地区,而此时已经被辽国占据;另一个凉州地区,此时也已经被西夏王朝占据。所以宋代至始至终都缺少马匹。

中国铁的产地也在东北,也被辽国占据。

由此可见,宋代面对匮乏的国防资源,而这种自然资源的匮乏和北方国防的严峻形势,也直接影响了宋代的军队设置。

兵源宋代的兵源在建国之初就远不及唐代。宋代有规模庞大的厢军,所谓厢,即城厢,是指这些军队是驻扎在城厢的军队。与其说厢军是军队,其实更像是成建制的劳役。这样的军队根本谈不上战斗力,在地方只能做一些苦役。于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从厢军中挑选精壮的士兵,组建禁军。

为了应对北方巨大的隐患,宋代始终保持着规模巨大的军队。而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始终不强。不仅如此,守卫边疆的禁军,每年都要调动,以防止长期驻守一地而生兵祸。因此,虽然宋朝并无太多战事,每年国家都要承担巨大的军费开支。

笔者的历史意见

在唐代时期,有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著作《唐六典》,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前的一部关于此类的书籍,就要数《周礼》了。两者不同的地方是,《周礼》并没有在任何一个朝代得到彻底的实施,是一部理想化的政治构想。而《唐六典》中的内容,在唐代就被大规模的贯彻执行。也对后代的影响巨大。

宋代的制度,本身缺乏创新,大部分都沿袭了唐代的制度。遗憾的是由于宋代得以立朝,属于以下犯上的窃取,所以在其制度中也处处体现了对臣子的戒备,许多在唐代被印证为优越的制度,不能在宋代去沿用。

在政府组织上,为了削弱相权的力量,宋代采取了收缴和分解的策略。宰相的权力被大大缩减了,带来的后果是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机构臃肿。

在税赋方面,缺少大刀阔斧的改革力度,继续侵害百姓的民权。

在国防上,始终无法摆脱北方辽国的威胁。

唯独在考试制度上,宋代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其中兴办教育,重视文人,尤其值得称道。在宋代能够出现理学,就是政府重视教育的成果。宋代的考试制度曾被后人所诟病,其实从古今中外选拔人才方面,虽然科考制度有其弊端,但是仍然可以称得上是最公平的制度。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变法,在现代人看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宋代制度上的缺失,但是他们勇于改革,而不是默守陈规的态度,值得称赞。

(未完待续)

【笔者声明:本文是一篇读书笔记,文中的内容主要是对作者书中阐述内容的总结,另外也加入了笔者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文中表达的观点,绝非学术观点,在一些问题上也会与史实有偏差。在这里真诚的接受读者提出的批评和指正】

责任编辑:zN_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