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今日报丨朱棣为何要派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下了七次就停了?
2022-08-21 22:48:15 来源: 腾讯网

首先讲一下郑和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被派遣下西洋的


(资料图)

永乐三年,由于朱元璋的励精图治,各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至永乐年间,每年国家财政收入3000万两白银左右!元末,江南一带就有造船业。待到明初,除南京龙宝造船厂,苏州,镇江都有了官方造船厂。可以说,这为后来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十足的基础。

下洋目的:

众所周知,在永乐元年,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在靖难之变中失败,宫殿被烧。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永乐帝听到很多人说建文帝流亡海外,就委派郑和去寻找建文帝。这种说法在《明史》有记载。

还有的说只是为了“扬我国威”而下西洋。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下西洋乘坐的是44丈长,18丈宽的“大宝船”。

一根出土于当年造宝船的船坞的木尺表明一尺相当于31.3厘米,十尺为一丈,也就是说,“大宝船”有近138米之长。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一二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舰队。当时他们白天用指南针,晚上靠北斗星指路,技术可以说是世界第一。

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是一个原因;寻求共同反帖木儿帝国的国家是另一个主因;寻求海外贸易,建立朝贡体系也是一个原因。

因为朱棣派郑和六下西洋已经起到了宣扬国威的作用。其次,下西洋花销太大,无论是前期准备宝船还是后期的各国使者或国王带来的朝拜人群,都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明朝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虽发展海上贸易,但当时中国的本质还是小农经济,抑商仍然是最主要的。所以,最终中国的航海技术暂停在郑和时期。

寻找建文帝应该只是一项“附带任务”。

朱棣占领京都时确实没有找到建文帝,如果他放任建文帝逃走,朱棣帝位随时有威胁,因为全国大部分地方名义上还是属于建文帝的(而且朱棣尽管打着靖难的旗帜,仍缺乏了些名正言顺),所以学者猜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值得思考的是:

既然有技术,有经济背景,为什么下了七次就停了?为什么没有像哥伦布,麦哲伦一样开拓一个时代?

首先,这是一个由贵族和官僚统治的帝国,政府控制住了商人阶层,中国历史具有一种持续性,使其无法发生重大的制度转变,一直持续到1912年。中国商人缺乏社会地位,束缚了经济发展。体制结构没有向外拓展的动力,官僚也变得腐化,堕落,力量转向内部,使得丧失了对海洋的控制。

其次,理学在明朝封闭了思想,经验主义不断地增长着社会僵化的程度,压制着外界的独创性和新观念。直接削弱了新经济和新技术的作用。

最后,还由于贵族阶级的顽固势力,控制着乡村,城镇,占有土地,官职。土地和资本的稀缺使他们抬高租金和利率,是后来国家经济日渐衰落的罪魁祸首之一。

官僚和贵族的阶级局限性,使得整个国家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内部斗争的身上,无暇顾及于向外扩张,导致了天朝迅速的黯然失色,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责任编辑:zN_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