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全球时讯:都说李治懦弱,为何却成太子?李世民:治仁孝,承乾、李泰皆可活
2022-08-19 17:26:46 来源: 腾讯网

贞观盛世,多少人向往生活的古代盛世,而缔造这一盛世的皇帝李世民也成为历史上受世人赞誉最多的皇帝之一,他凭借着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巨大成就,也成为了后来众多皇帝的榜样。

然而,这些都是后世对李世民的简单评价,如果翻开史书看看对这位皇帝的详细记载,你会发现,这位被称为“天可汗”的伟大皇帝,内心却一直存在着一个摆脱不掉的梦魇,那就是玄武门前发生的杀戮。


(资料图片)

对于久经沙场的李世民来说,这次战争与以往不同的是,对手是他的亲哥哥和弟弟,为了永绝后患,李世民不仅将兄弟诛杀,10个侄子也同样不留,后来更是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坐上了皇位。

李世民知道这样做会使得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样的坏名声,他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修补名声,但他心中最怕的,还是自己的孩子们将来会效仿自己,也来一场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父子成敌寇,无奈的是,他的担心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

太子李承乾造反被废后,李世民也很犹豫立谁为太子,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性格有些“懦弱”的李治,那么,李世民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

齐王李祐反叛,引出惊天大事

齐王李祐是李世民第五子,其母阴妃,在尚未前往封地之前,李祐的舅舅阴弘智就怂恿李佑多招募士卒用来自保,后来还将妻兄燕弘信举荐给李祐,李祐十分高兴地接见了燕弘信,并赏赐给他大量金银珠宝,让他暗地里招募、训练死士。

当时,李世民虽然分封皇子们到各地为王,但他们普遍年龄较小,不懂得如何治理封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世民为每个就藩的亲王精心选取了有才能的大臣辅佐他们治理封地,而李祐的长史则是刚正不阿的权万纪。

据《资治通鉴》记载:

祐昵近群小,好畋猎,长史权万纪骤谏,不听。

李祐的性格比较跳脱,喜欢打猎、游玩,权万纪多次劝谏,李祐都置之不理,李世民对李祐在封地的胡作非为也有所耳闻,多次手书斥责,权万纪害怕有一天会因为李祐获罪,于是与李祐约定,如果李祐答应改过自新,他就向李世民进言替李祐解释。

李祐内心恐惧,便答应了权万纪,可没想到,权万纪向李世民保证齐王李祐肯定能悔改之后,李世民仍旧多次告诫李祐,这让李祐记恨上了权万纪,甚至还声称早晚有一天要杀了权万纪。

后来权万纪上书弹劾李祐身边的亲信,李世民命人前往调查并命李祐与权万纪一起入朝,李祐恨死了这个多管闲事的长史,在入朝途中派燕弘信将权万纪杀害了,然后李祐仓促之间决定起兵反叛,可想而知,李祐的下场如何。

李祐叛乱虽然很快被平定了,但也因此牵扯出一件足以引起朝廷动荡的大事:太子李承乾也想谋反!

李承乾谋反,是心理压力过大?

纥干承基是李承乾的侍卫,李祐谋反牵连到纥干承基,在狱中,他上书告发李承乾要谋反。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本来就能继承皇位的太子走上了谋反之路呢?在很多人的看法中,这完全是李承乾自甘堕落导致的下场,其实这只是一方面,李承乾谋反有着更为重要的原因。

从636年开始,李世民对魏王李泰表现出过度的偏爱,这种偏爱甚至是不加掩饰的,比如李泰喜好文学,李世民就下令:

特令就府别置文学馆,任自引召学士。

公元642年,朝廷对魏王府的供给甚至超过了东宫,更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李世民还让李泰徙居武德殿,这种无限制的宠爱令大臣们都感到过分,谏臣魏征更是直言上谏,说李世民此举违制。

李世民对李泰的种种偏爱行为令身为太子的李承乾产生了巨大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当然这应当是导致李承乾谋反的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长久以来,李承乾所承担的巨大心理压力。

李世民对李承乾这个太子寄予厚望,其担任太子之初,李世民就先后挑选了数十位朝廷中的名臣担任李承乾的老师,比如萧瑀、孔颖达、房玄龄等等,希望将李承乾培养成合格大唐继承人,李世民过高的期望让他对李承乾更加严厉以及缺乏耐心。

据《旧唐书》记载:

(李承乾)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

由此可知,李承乾对于父亲李世民存在心理上的惧怕,他害怕自己的行为得到父亲的谴责和惩罚,所以只能阳奉阴违,久而久之,他的一些不良习惯也就愈发难以改正,也就是说,李承乾的严重不良表现其实与李世民过高的期望有很大关系。

此外,李承乾身体缺陷所带来的不自信以及心理障碍也是导致他谋反的重要因素之一,总而言之,李承乾自从被立为太子后,是在一种极其压抑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这种情绪一直存在于心中而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他走上谋反的道路。

李世民选择李治,是为了李承乾、李泰

李承乾谋反失败被废之后,李泰自认为被选为太子的可能性很大,于是趁机讨好李世民,甚至还发誓说,若他以后当上皇帝,自己身死之日会杀亲子而传给弟弟晋王,李世民大为感动,动了将其立为太子的心思。

不过,李世民可能是一时糊涂,但他手下那群精明的大臣们却个个都是人精,李泰的说法明显是权宜之计,哪有人会杀亲子而传给弟弟呢,于是极力劝谏李世民不要李泰为太子,而是立仁孝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其实格外在意兄弟之间是否会骨肉相残,李治平时表现出来的孝顺表现打动了李世民,于是将性格看似有些“懦弱”的李治立为大唐太子,而李世民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还有另一个心思:

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也就是说,李世民认为立李治为太子,可以保住李承乾和李泰的性命。

那么李治果真“懦弱”吗?争夺太子之位时,李治确实显得有些小透明,这也是无奈之举,要知道李承乾和李泰一个是嫡长子,一个是嫡次子,这就导致李治争也没有用,还不如做好自己,不争即为争。

但在当上太子之后,李治哪里还有一点“懦弱”的样子,李世民在世时,就敢与武则天眉来眼去,结果还没让李世民发现,这叫没有心机?即位后,李治更是不顾众多臣子的阻拦,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皇宫,将武则天扶上皇后位置后,又与之联手除去亲舅长孙无忌……

结语

李治是真的懦弱吗?其实不然,李治那是能看清自身处境,在某种情况下,适当向人示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下来,要知道一时的胜负不值得骄傲,只有活到最后的才是人生赢家。

李治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韬光养晦,让人觉得自己的存在不算威胁,最后才能获得那个太子之位,乃至于成为大唐的新主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zN_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