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视点!史迪威高度评价中国远征军,却如此形容蒋介石:反复无常,自认为懂得一切!
2022-08-16 19:24:29 来源: 腾讯网

说到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能不说到一个美国人,这个美国人叫史迪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统一对日作战,协调各国的部队,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议。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设立中国战区,由老蒋担任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指挥中国、越南、泰国等地的同盟国军队。


(资料图片)

老蒋的权力达到了一生中的最高峰。蒋就任不久,就请美国总统罗斯福,选派一名亲信将领,担任参谋长。于是,史迪威走马上任。

老蒋为什么要请美国派一名监军?其目的在于,能够依赖美国的援助,武装中国军队,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蒋自请监军,是心中打着小算盘。

然而,史迪威与老蒋一见面,就有了摩擦,后来甚至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这是蒋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老蒋要求美国将军史迪威听命于自己,然而,史迪威却不服蒋的指挥。史迪威在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之前,多次来过中国,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史迪威曾经多次在中国乡间行走,对中国底层人的苦难生活非常同情。

中国人性格中的坚韧顽强、吃苦耐劳、埋头苦干,不会抱怨的特征,和美国人完全不相同。

史迪威对中国士兵的评价非常高,他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士兵是出色的材料,他们比日本兵好,不能因为中国遭受灾难而责怪普通的士兵。”

史迪威在日记中还写道:“我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相抗衡。”

史迪威对中国士兵的评价很高,他对中国士兵的艰苦生活怀着极大的同情。事实上确实是这样,我们翻开抗战时期的老照片,看到中国士兵都极端消瘦,而同时期的日本鬼子则矮小粗壮,营养良好。

一些资料显示,当年参加抗战的中国士兵,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其中有一顿是稀饭。很多士兵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出现了夜盲症。医学上解释,夜盲症是因为长期缺乏维生素而导致的。

有记者采访当年的第70军老兵。他们说,在上高战役中,他们与日军激战了20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后来,在追击日军的时候,跑着跑着,战士们就跑不动了,因为没有东西吃。

有记者采访当年守卫中条山的老兵,他们说,战士们因为没有食物吃,把包谷杆碾碎了,煮成糊糊吃。包谷杆,那是连猪都不喜欢吃的东西。因为没有食物,战士们只能挖野菜,采野果,有些人因此而食物中毒。

和很多美国职业军人一样,史迪威性格鲜明、做事认真、勇担责任、心直口快。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好恶,而且把自己的好恶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标准的西方人的处世观点。

而东方人就不同了。东方人为了办好一件事情,不得不委曲求全,不得不曲意逢迎,不得不和各种人打交道。东方人每办一件事情,总喜欢走很多弯路,总需要八面玲珑,一团和气,否则会遭到各种障碍。这是东方人的处世哲学。

史迪威又是一个嘴巴很损的人,他把蒋介石叫作“花生米”。“花生米”的意思就是说,蒋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个子。如果史迪威这样称呼老蒋,还让人感觉不到什么的话,那么他称呼罗斯福的外号就非常恶毒了。

史迪威把罗斯福叫作“软脚蟹”,这就属于人身攻击。谁都知道,罗斯福腿脚不好,依靠轮椅生活,而这样说一个残疾人,而且是带领全国人民英勇抗敌的总统,就有点大不敬了。

关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计划,老蒋和史迪威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蒋认为中国远征军应该坚守距离中国后方较近的缅甸首都曼德勒,待日军深入后,予以痛击,再行反攻。而且,老蒋实在放心不下自己的精锐部队,他一再叮咛史迪威,不要让中国远征军吃败仗。

而史迪威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此前并没有与日军作战的经验,他想当然地拟定计划,准备推动中国军队尽快南下,收复缅甸南方的海港城市仰光。

而对老蒋的态度,他在日记中指责蒋是一个“固执的家伙”。并说,他不能保证让中国军队打胜仗,“另外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因为我不能保证这一点。”随后,美国发布消息,声称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归史迪威指挥,入缅作战。

从这件事情上,就能看到当年的美国是何等之草率。美国已经很多年没有打仗了,他们不知道情报工作对于战争来说,会有多么重要。

第五军当年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早在广西昆仑关,就击败了日本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第五军的番号公布出去,日军岂能不以重兵对付?然而,即使这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万中国远征军,就这样浩浩荡荡,杀出国门。

在第一次滇缅战役中,史迪威命令副手杜聿明,全力向日军发起进攻。而杜聿明则认为兵力不足,反对进攻,两人吵得脸红脖子粗,最终翻脸。

杜聿明虽然是史迪威的副手,但是黄埔军校毕业的他,只听命于老蒋,而且对蒋的命令绝对服从,以致有了后来的兵败野人山,让4万中国将士白白送死。

尽管有了野人山的惨败,但是并没有影响到杜聿明的仕途。后来,解放战争开始,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成为了大权在握的一方诸侯。

在东北失败后,杜聿明被蒋任命为淮海战役的副总指挥。战场上接连失败,不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连连高升。

老蒋的用人手段,确实“有一套”。

史迪威指挥不动杜聿明,恼羞成怒,又无可奈何。他在日记中大骂杜聿明和廖耀湘是“卑怯的杂种”和“十足的懦夫”,他在日记中还写道:“由于愚蠢、恐惧和态度消极,我们失去了一次在东瓜打退敌人的绝好机会,根本原因在于蒋的插手。”

史迪威日记中所写的东瓜,就是同古,史迪威在1942年4月1日的日记中还写道:“他身处距前线1600英里的地方,写下一道接一道的指令,要我们去做这做那,其根据是零散不全的情报和一种荒谬的战术观念。他自认为懂得心理,事实上,他自认为懂得一切,他反复无常,随着行动中的每一个微小变化而不断改变主意……其结果是使我本来就很小的权威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没有军队,没有警卫,没有枪毙任何人的权力。”

这个他,毫无疑问就是老蒋。史迪威分析老蒋的性格,有一定的道理,远征军第一次打败仗,尤其是走入野人山,和蒋的指挥失当有很大的关系,蒋把自己最精锐的一支军队,交给一个外国人指挥,他很不放心。

但是,老蒋又不能不交给史迪威,因为他想通过史迪威从美国那里拿到更多的军事援助。

为了调节史迪威和杜聿明之间的矛盾,老蒋把罗卓英派往缅甸,担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直接听命于史迪威。

罗卓英也是一名沙场老将,依靠战功从下级军官步步晋升,先后担任11师师长和18军军长,19集团军司令。他最为人称道的是组织了上高会战,带领包括74军在内的第19集团军,几乎全歼了日军第34师团,逼得第34师团长大贺茂自杀未遂。

罗卓英老成持重,应该能够和史迪威合得来。蒋和史迪威矛盾重重,但是他虚与委蛇,表面上对史迪威非常尊重,在日记中则痛骂史迪威。

史迪威后面是罗斯福,罗斯福又是美国的总统,蒋得罪不起,因为蒋需要从罗斯福那里得到更多的援助。

这就是政治。已经在中国最高舞台上长袖善舞了二十多年的老蒋,无疑是一个政治老手。他懂得两面三刀,懂得阳奉阴违,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而美国佬史迪威则不懂中国的政治,他当面与蒋争吵,和中国的将官们争吵,还在日记里大骂蒋和这些将官。他很意气用事,所以他在中国远征军里威望一落千丈。

结语

在当年的中国远征军中,史迪威是不受欢迎的一个人。然而,再不受欢迎,也要留着他。用中国的古话来说,叫做不看僧面看佛面。

老蒋需要的,不是一个顾问史迪威,而是源源不断的美援物资,有了美械装备,他的实力就能够得到扩充和保证。

责任编辑:zN_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