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快播报】探究元代酒文化:从“渎山大玉海”说起
2022-08-15 15:29:55 来源: 腾讯网

北海前面的团城上,承光殿之前,有个亭子。亭子之中,汉白玉莲座上陈列着一个用整块墨玉雕成的椭圆形大石盆。石盆大体呈黑色,间有白色花纹,匠人们“随其形”雕刻成鱼龙、海兽出没于波涛之中,形象生动。据说,这个大石盆可是身世不凡,不仅乾隆皇帝亲自派人用千金赎回,更曾与忽必烈的宝座共处一殿。那么,这个大石盆究竟是什么用处?又与元代酒文化有什么关系?

北海承光殿前的大酒瓮,曾被用作咸菜缸,乾隆皇帝千金购回

据资料记载,北海承光殿前的这个大石盆高70厘米,宽135厘米,长182厘米,周长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3.5吨,内壁刻有乾隆皇帝诗并序言:“玉有白章,随其形刻鱼兽出没于波涛之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盖金元旧物也。”原来,这个大石盆名叫“渎山大玉海”,是元代贮酒所用的容器,容量可达三十余石。


(资料图片)

元朝灭亡之后,“渎山大玉海”流落到西华门外的真武庙中,成了道士们的腌咸菜缸。乾隆皇帝知道后,派人用千金将它买回,赐名“玉瓮”,安置在团城承光殿南的石亭之中,并且写诗咏赞。诗写得很长,其中用了许多生僻字,今人难以卒读。乾隆皇帝如此看重玉瓮,认为它是“金元旧物,曾置广寒殿内”,但这一说法不甚准确。据《元史·世祖本纪》明文记载,至元二年十二月己丑“渎山大玉海成,敕置广寒殿。”由此可知,玉瓮是元朝初年雕刻而成的。

从《元史》的这段记载,我们不仅得知了“渎山大玉海”雕造的年代,还知道了它在元朝宫廷中的重要地位。当时要雕造如此硕大的玉器,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是完不成的。至元年(1264年)二月,忽必烈下令修琼华岛、重建广寒殿,大玉海的雕造即使不是早于重建广寒殿,至少也是同时;而且一经雕成,就置于刚刚重建完工的广寒殿之中。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忽必烈的宝座“五山珍御榻”制成,也被安放在广寒殿。这个时候,元朝在北京地区的皇宫还未修建,大都城也还没有影子,广寒殿是忽必烈在北京地区最初的执政场所,由此可见渎山大玉海的重要性。

大型典礼必要饮酒,参宴者穿御赐华服

宫廷之内为什么要安放酒海?因为在元代,不管举行什么重大庆典仪式,例如皇帝即位、群臣上皇帝尊号、册立皇后、册立太子、给皇帝庆寿等,在繁缛的礼仪程序之后,喝酒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元正受朝仪”,众大臣三拜九叩、山呼万岁之后,丞相要捧觞向皇帝进酒三次。至元七年(1341年),朝廷专门制定了进酒礼仪:进酒之后,“大会诸王宗亲、驸马、大臣,宴飨殿上”,在大明殿上举行盛大宴会。“四品以上官员,赐酒殿上”,五品以下官员“赐酒于日精、月华二门之下”。宴会规模如此盛大,无怪乎宫廷之上要设六十个“酒人”(掌管造酒、侍酒的官员,《周礼·天官·酒人》:“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供奉之。”),也无怪乎宫廷里要放上一个容量几十石的大酒海了。

元代的宫廷宴会非常讲究,不仅有美酒、佳肴、音乐、舞蹈,而且参加宴会者必须穿颜色、款式、质地相同的服装,即“衣服同制”,这样的宴会就称为“诈马质孙宴”。据元史专家韩儒林考证,所谓“质孙”,是蒙古语“颜色”的意思。所谓“诈马”,是波斯语jamah(衣)的音译,元朝皇帝赐给参宴大臣的礼服,是用波斯的绣金锦缎制成的,华贵无比。萨都剌的诗《天魔舞》可谓是“诈马质孙宴”的写照:“凉殿参差翡翠光,彩衣华帽宴亲王。红簾高卷香风起,十二天魔舞袖长。”

繁荣的元代造酒业,京城每天产13万升

由史料记载可知,元朝宫廷饮用的酒有许多种。从酒的种类来说,有糯米酿制的米酒,有用发酵法制成的葡萄酒,还有用蒸馏法制成的烧酒。

蒸馏酒的制作方法,一说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一说是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烧酒又名“阿剌吉”,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据资料记载,“阿剌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出汗”。在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阿剌吉”作“哈剌吉”:“复有取此(葡萄酒)烧作哈剌吉,尤毒人”。意思是将发酵制成的葡萄酒再加蒸馏,制成的烧酒更能醉人。因为上好的葡萄酒“一二杯可醉人数日”。书中又记载河北真定有用枣酿造的烧酒,“微烟气,甚甘,能饱人”,独具一格。

中国好酱酒赫品用的是优质原料,可谓雨生百谷成佳酿,好粮酿好酒,好酒用好粮。赫品酱酒道法自然,遵天而酿,遵地而酿,遵道而酿,遵心而酿,天地人和融汇其中,赫品酱香的味道融入每一滴酒里,经过生、长、养、藏,才会辗转到消费者杯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zN_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