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今日播报!宋朝这个家族宰相辈出,后人赞叹:不能优秀更多
2022-08-12 15:48:59 来源: 腾讯网

初读宋史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朝廷大员中姓“吕”的人特别多,由于“吕”姓并非一个大姓,因此印象很深刻。详察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些吕姓官员不但是同姓,还来自同一个家族——河南(洛阳)吕氏。

这个家族在北宋时期走出了四位宰相:吕蒙正为太宗朝与真宗朝的宰相,吕夷简是仁宗朝的宰相,吕公弼是英宗朝的副枢密使、神宗朝的枢密使,吕公著是神宗朝枢密使哲宗朝的宰相。他的孙子吕好问则是南宋高宗朝的尚书右丞,也属于高级执政官员。所以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录》中感慨道:“相继执七朝政,真盛事也”。

吕氏家族主要朝廷官员


【资料图】

除了这些高级官员,吕氏家族子弟还出了不少名人,如吕祖谦、吕祖俭是南宋著名大儒,吕希哲是北宋教育家,吕本中则是诗人、词人、道学家等等。

元人脱脱则在《宋史》中说:“吕氏更执国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之有也。”

吕氏家族初代宰相吕蒙正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他年少时期一度非常窘迫,寄人篱下却苦读不辍,传说他功成名就后写下的《寒窑赋》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生曾三次就任宰相成就一代贤相美名。

寒窑中走出的宰相

在京剧、秦腔等戏曲中有一出名为《寒窑记》的戏,其主人公正是吕蒙正,讲述了出身贫苦的吕蒙正同好友寇准居住在洛阳城外破瓦窑中,一起读书学习,过着一贫如洗的日子。

有一天,洛阳城中的富户刘员外在家门口搭起彩楼,搞了一个绣球招亲的大派对,人们纷纷前去凑热闹,也想试试运气看能不能被刘家小姐相中。吕寇二人合计着也去凑凑热闹,打算待小姐选中了佳婿,他二人写上两篇庆贺良缘的诗文献给员外爷,员外一高兴肯定不会少了小费,几天的盘缠就有了着落。

于是二人就随着众人来到了彩楼前,估计是前世有缘,这刘家小姐对吕蒙正一见倾心,于是就把绣球抛到了吕蒙正的怀里。但没成想这刘员外却是个嫌贫爱富之人,他见吕蒙正是个穷书生,就不想把女儿嫁给他,打算给点银子把他打发了,这老头真是太不讲究了!

不过刘家小姐却不同意,死活不听老员外的苦劝,一心要嫁给吕蒙正,老头一怒之下把女儿赶出家门,随她去了。吕蒙正娶她后继续苦读,后来高中状元。

以上是戏曲《寒窑记》的主要剧情,台上戏演的固然热闹,但真实的吕蒙正却未娶过刘家小姐,也未曾住过瓦窑。史书上的确记载过他年少时生活穷困窘迫,无家可归,被洛阳城外一处寺院收留,在山洞中住过。

但是等等,其父吕龟图在后周朝廷任起居郎,大小是个官,那么吕蒙正怎会流落至此?说来剧情也挺狗血,吕龟图虽然官不大,小妾却娶了好几房,姨太太一多就免不了争风吃醋。正妻刘氏性情刚烈,与他的一众小老婆不和,吕龟图一怒之下,将刘氏及其所生长子吕蒙正一同赶出了家门。

刘氏带着儿子无家可归,城外龙门山一寺院的僧人可怜其母子,让他们到庙里的一处土屋里居住。与他一同住土屋一起读书的人叫温仲舒,后来与他同科中了进士,官至枢密副使,而并非戏文中所说的寇准。

吕蒙正虽生活穷困,却发奋读书,终于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一举登科,高中状元。被任命为监丞、升州通判。当时太宗皇帝赵光义初登大宝,皇位来路可疑,且尚未坐稳,因此大肆开科取士,培植天子门生。吕蒙正作为新科状元,皇帝自然很看重他,赐他二十万钱,临赴任前对他说:政事如果有不便处理的,允许骑驿马前来上告。三年后皇上又亲自任命他为左补阙、知制诰。

三次入相 深受信任

经过10多年的朝政历练,吕蒙正于988年登上相位,位极人臣。他历经两朝,两次被罢免,又两次重登相位,最终在1005年辞官回乡养老。在宋朝的历史上,他是除开国元老赵普之外唯一一位三次拜相的人。

吕蒙正首次拜相年仅42岁,是宋代开国以来的第一位状元宰相,又是太宗朝进士中第一位当上宰相的人,虽为次相(首相是元老赵普),但得到太宗皇帝格外垂青,加兼修国史衔,为入宋以来首次获此殊荣之人。

吕蒙正为人厚道宽容,坚守正道,处理政事敢讲真话,对于不公之事敢坚持反对意见,在同僚中名望很高,同朝为相的上司赵普很赞许他,皇帝也称赞他公正磊落,无所隐瞒。但后来他老婆家的亲戚宋沆等人,因上书请太宗立太子一事触怒了皇帝,太宗迁怒吕蒙正,罢免了其宰相之职。

两年后(993年),吕蒙正再次入相,皇帝在拜相的圣旨中说:“爰资髦硕之贤,再践公台之位。”,意思是凭借你的贤能才智,再做一回宰相。还不到50岁吕蒙正,便被皇帝称为“髦硕”,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再次入相,吕蒙正仍然是敢说敢为的作风。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太宗大宴百官,在宴席上太宗洋洋自得地吹嘘自己的功绩,说自五代以来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天象异常,当时都认为不会有太平之日了,而自己继位以来,励精图治,日理万机,终于有了今天的繁荣盛世,才知道国家的兴亡在乎人为。太宗自吹的高兴,百官也随声附和,吕蒙正却站起来说:“咱们这里是天子脚下,京城所在,人口聚集,所以看着很繁荣。我曾去过京城外,走不了几里地,看到了很多冻死饿死的百姓,不是都像城里这个样子。希望陛下您能从近处看到远处,才是黎明百姓的福分。”太宗听了脸色大变,一言不发,吕蒙正神色自若地回到席间。

有一次,太宗打算派人出使西夏,要中书部门推荐一个人选。吕蒙正拟好名单呈给太宗,太宗看过之后不同意他推荐的人。过了几天,太宗又问吕蒙正这事儿,他又原封不动地将原来的名单呈上,太宗仍不同意,又给他退了回来。又过了几天,太宗再次旧事重提,吕蒙正还是不肯更换人选。

太宗顿时怒了,将吕蒙正的奏折扔到地上,说:“你怎么这么轴?必须给我换个人!”吕蒙正慢慢地说:“不是我固执,而是您不能体察谅解啊,我推荐这人最适合出使,其他人都赶不上他。我不能为了逢迎您而随便换个人,这样会坏了国家大事。”然后弯腰拾起奏折,放入怀中退下了,站在一旁的其他大臣都被这一幕吓蒙圈了。

退朝后,太宗对身边的人感慨道:“是我的气量不如吕蒙正啊!”最后还是选用了吕蒙正推选的人,那人果不负所望,把差事办得很圆满。995年,在亲征时留下的箭疮时常发作的太宗,自感时日无多,为了给太子选定一个更合适的托孤大臣,吕蒙正被调离了宰执之位。

真宗继位后,吕蒙正于1001年第三次拜相,担任宰相至1003年,1005年辞官回乡,颐养天年,子孙环绕,怡然自得,直到1011年病逝。

高风亮节 无负贤名

吕蒙正入仕之后,得到太宗皇帝重用,仅仅过了六年便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于是有人对这位还不到40岁的“副国级”干部很不服气,有一次上朝的时候,有人在角落里说:“这伙计也是参政?”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了。他的同事愤愤不平,要去询问那人的姓名官位,他急忙制止说:“若是知道了他是谁,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事儿了,不如不知道为好,也没有啥损失。”同事们听了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吕蒙正做官后,不计父亲当年赶他母子出家门之前嫌,把父母迎接到身边同住,他母亲性情刚烈,对当年被赶出家门仍耿耿于怀,他就让父母在家里分别住在不同的房间,十分周到孝顺的侍奉父母。

吕蒙正首次入相时,按照惯例,宰相之子可以加官为五品官。他考虑到儿子尚年幼,坚决请辞恩荫儿子五品官秩,他说:“我是进士及第,当时也只是授为九品京官。况且天下有才能但未获朝廷赏识的人很多,如今我的儿子刚成年就要获此殊荣,这对大家都不好,我请求以我出仕时的官阶封授给他就好”。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从此形成了宰相之子恩荫九品官阶的新惯例。

朝中有位官员,想通过吕蒙正升官,自称获得了一面能照出二百里景色的古镜,要献给吕蒙正,吕蒙正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上照二百里的镜子呢?”,那人听了羞愧不已,不再提任用的事情。

太宗驾崩后,朝廷为其营建熙陵,吕蒙正感戴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优厚待遇,自愿献上300多万钱为太宗营建陵寝。太宗下葬那天,吕蒙正伏地哭泣,极为悲伤,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吕蒙正退休前向皇帝辞行,他动情地对真宗说:“对待邻国止戈息战,和平共处,是治国的上策,希望陛下您经常替天下百姓着想,为黎民多谋福祉啊。”

他退休后回到洛阳老家养老,真宗出行时,先后两次去他家看望。真宗问他:“你的几个儿子谁可以重用?”,意思是要重用他的儿子,他却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足重用,但有个侄子叫吕夷简,有宰相之才。”真宗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提拔重用,官至宰相。

吕蒙正像

后记

吕蒙正年少时期穷困潦倒,但他矢志不渝,发奋读书,终于建功立业,他的人生经历十分励志。

他为人心胸豁达,气度不凡;在工作上知人善任,坚持原则;对待上级刚正不阿,敢于说真话;为官清廉,心系百姓,大公无私,不负一代名相之名。

另外,民间所传奇文《寒窑赋》相传为吕蒙正所作,如今在短视频平台颇为火爆。但据有识之士考证,此文并非吕蒙正所作,乃是后世民间文人杜撰,为增加影响力安在了他头上,假如您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责任编辑:zN_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