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报资讯】甲骨文里的夏朝:或是其他称号指代“夏朝”,如今已发现两个证据
2022-08-09 07:40:15 来源: 腾讯网

关于夏朝的记载,最早源于周代文献,周人自称是夏朝铁杆盟友,国破家亡之后跟随夏人一起逃到西北狄戎之地。

按理说,商汤灭夏功绩无以伦比,后人祭祀他时理当有所体现,或追忆老祖功绩,或炫耀武力震慑宵小,甲骨文中或多或少的要提及“夏朝”。然而,周人眼里确切存在的“夏朝”,司马迁笔下的“中国第一王朝”,在甲骨文中却没有被直接记载。

那么,甲骨文不记载夏朝,周朝却知道夏朝,是周人吹了一个牛,虚构出了一个夏朝,还是另有原因呢?实际上,甲骨文没有直言“夏朝”,不代表甲骨文中一定没有夏政权,也不代表商朝人不知道“夏”,在甲骨文中就有两条高度疑似夏朝、且能与史书印证的记载。


(资料图片)

欲解开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解释一个问题:“夏”是自称,还是他称?

甲骨文中已有“夏”字,但被用作姓氏,并不指代“夏朝”这个政权。因此,就迄今为止的发现来看,甲骨文中的确没有以“夏”命名的政权。

然而,甲骨文中虽然没有提及“夏”政权,但不代表夏朝不存在,原因在于商人如何称呼“夏政权”。商人自称“商”,周人却或称为“商”或称为“殷”,因此这就涉及到“自称”与“他称”的问题,那么夏人如何自称,周人与商人又会如何称呼“夏政权”,两者对“夏政权”的称呼是不是一致?

从文献记载来看,周人对夏朝的称呼有“夏”、“西邑夏”,还有一个隐性的存在争议的称呼“土方”或“下土方”。而在甲骨文中,虽然没有直言“夏朝”,但却有着与周人对“夏政权”的类似记载,比如以下两个:

1,史书记载“西邑夏”,甲骨文记载“西邑”

甲骨文中,频频提及一个叫“西邑”(西边的城市)的地方,历代商王担心西邑鬼怪作祟,谋害他们,于是频繁的祭祀西邑。

问题在于,历代商王为何担心西邑鬼怪作祟?按照正常理解,西邑必然是一个庞大的有威望的政权,必然是商朝祖先对其做过“坏事”,故而才怕“夜半鬼敲门”。如果西邑属于微不足道的小政权,那么商朝自信可以压制。

根据文献记载,夏朝都城就是“西邑”:《尚书》记载“惟尹(伊尹,商初宰相)躬先见于西邑夏”,清华简《尹浩》记载“惟尹既及汤(商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以历代商王担心之事来看,似乎只有灭夏这件事,才会让他们担心“夜半鬼敲门”。

从地理位置上看,商族始于石家庄,后来逐步南下,步步逼近河洛一带,位于夏族的东部,“西邑”恰恰符合商人眼里夏都的区位特征。

可惜,甲骨文中只提“西邑”,却没有说“西邑夏”,因此“西邑”指代的是不是“夏朝”,如今并不能予以肯定。

2,史书记载“禹敷下土方”,甲骨文记载“土方”

《诗经》中说“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尚书》中说“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其中的“下土方”三个字非常特别,可以有二种理解:一是下到“土方”这个国家,二是“下土方”,有一个叫“下土”的方国。

其中,第二种说法或许更为可信。《尚书》记载:“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天帝在上天,人间在“下地”, 因此“下土方”的意思,可能是一种狂妄的称呼,意思天帝是上天之神,大禹是下土之主。

根据甲骨文记载,“土方”是武丁时的大敌,“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共人五千伐土方”,最终武丁征服“土方”,卜辞上说“王省(视察)土方”。

如果“帝釐下土方”的意思是下到“土方”,那么就与甲骨文“土方”对应,说明土方理当就是夏朝残余,但如果是“下土方”,该如何解释甲骨文中的“土方”呢?

从地理位置上看,土方位于山西北部朔州一带,或河套地区,如果二里头遗址是夏都,那么商汤伐夏时,夏人残余沿着黄河、向北逃跑的可能性最大。

从下土他称来看,夏朝自认是“下土”之主,但商族可能未必承认,尤其被商汤灭亡之后,还会称呼其为“下土”之国吗?由此,商人可能将其降级,只称呼其为“土方”。

周人自诩夏朝继承者,而“夏”有“大”之意(夏天草木貌似,树木会长得很大),又与“下”读音相似,可能在传承过程中将其误称为“夏”,因此此时“夏”代表的意思可能就是“一个大国”。

可见,以如今发现的信息来说,甲骨文中的确没有一个叫“夏”的政权,但未必没有记载周人眼里的“夏政权”,只是商朝对其称呼或是“西邑”,或是“土方”,或是其他,真相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责任编辑:zN_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