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速读:屡战屡败,却被普京每年300亿招安,车臣真代表俄军的最高武力吗
2022-08-08 20:30:18 来源: 腾讯网

“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去见上帝,在机场抓住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住就把他们淹死在马桶里,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

这是第二次车臣战争时,新上任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撂下的一句狠话,而普京口中的这个“他们”,指的正是当时公开宣布独立,并蓄意挑起战端的车臣势力。


(相关资料图)

彼时正是2000年的元旦,刚刚接替叶利钦执政的普京,第一件事就是赶赴前线视察,并亲自乘坐苏-27战斗机飞过车臣战区。

克格勃出身的普京,第一次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他强硬、铁腕的硬汉形象。对于车臣,他只有一个最高指示:不接受任何谈判,彻底消灭。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精锐尽出的俄军最终以阵亡2000余人的代价,全歼车臣主力,收复大部分土地,并将三色国旗插上了车臣的“总统府”。

遭受重创的车臣残余,只能化整为零,逃进荒无人烟的山区,以游击战的形式继续顽抗,并在之后接连发起了对俄军乃至平民的“无差别袭击”。

普京一度将车臣从地图上抹去,而每一次死灰复燃的车臣,又一直是普京的心腹之患,两者之间就像白与黑的两面,永远对立,无法共存。

但在20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变了。

在普京独自面对国境之外的强敌时,最先站出来的居然就是曾经作为死敌的车臣。他们大打着“绝对拥护普京”、“挑衅者出来向普京道歉”的旗号,冲在这次战争的最前沿。

20年,从死敌到拥趸,是谁改变了车臣?

一、历史上的车臣,怎一个“ 惨”字了得

7世纪,是亚欧大陆的争霸时代。唐王朝、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拜占庭的复兴,几个强大帝国不断通过战争引导扩张,一些小国短暂强盛,成为历史的搅局者,或者彻底走向了消亡。

也正是在这个冲突和动荡的时期,欧洲的史书中首次出现了车臣的记载。

“大车臣”是当时阿尔贡河边的一个小村落的名字,这里的居民自称“纳赫乔”,即“平民百姓”的意思,这个名字也寄托了他们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因为势力弱小,且处于位置偏北的山区,毫不起眼的车臣幸运地躲过了战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直到13世纪,蒙古帝国横扫整个亚欧,覆盖性的战争模式下,车臣也未能幸免。

自此之后,“战争”便成为车臣人民世世代代无法摆脱的梦魇。

14世纪末,帖木儿帝国的野蛮入侵,17至18世纪,波斯、奥斯曼、俄罗斯三大帝国围绕车臣的反复争夺。

车臣没有自己的国家,他们充其量只是一群村民。从世外桃源里的主人,到外族眼中的肥肉,身份的转化让车臣的命运彻底改变。弱肉强食,是当时最野蛮,也是最现实的生存法则,弱小,就只能任人宰割。

长达数个世纪的战争,彻底击溃车臣人民的心理防线。为了活下去,他们开始拿起武器,抵御外来的入侵,拒绝接受一切势力的统治。

独立、反抗,从这时开始,彻底融入了每一个车臣人的血液之中。

19世纪初,为了抵御俄国的入侵,车臣第一次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车臣尼亚。不再束手待毙,车臣的男人们在战争中学会了主动进攻,甚至一度将疆域扩张到俄国本土。

车臣的强盛,让一直想要征服他的俄国被彻底激怒。1859年,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争后,车臣战败,领土再度被并入俄国版图。

不过很快,俄国就意识到吞并车臣,并不是吃下了一块肥肉,而是给自己找来了一个大麻烦。自从被迫加入俄国后,车臣一旦发现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揭竿而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无数次的全军覆没,都没有打垮车臣寻求独立的决心。

这群曾经最厌恶战争的人,终于成为了铁血、无情的战争机器。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红色的苏联成为了这片土地的主人,车臣也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车臣自治州。1936年,斯大林将车臣分离了出来,让其成为苏联管理下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没有压迫,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足,国家的实力走向强盛。苏联的强大给了车臣最好庇护和发展环境,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车臣的“叛逆史”到这里已经告一段落。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苏联人被彻底激怒了,他们终于意识到,车臣就是一匹永远无法驯服的野狼。

二、他们出卖了苏联

苏联和车臣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沉默多年的车臣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大战一触即发,车臣却主动倒向德国,条件只有一个:攻陷苏联后,允许车臣独立。

二战是所有苏联人心中的一块伤疤,2660万人牺牲,几乎整整一代的苏联男性在战争中丧生。也正是因为代价惨痛,所以每一个苏联人,都无法接受临阵倒戈,倒向外敌的车臣。

战后,震怒的斯大林直接将矛头对准了整个车臣。

40万车臣,近10万被消灭,其余30万被强行迁出家园,流放哈萨克和西伯利亚。在流放过程中,由于寒冷、疾病,又有14万人丧生途中,最终活下来的不足16万人。

有人说对待车臣,斯大林的手段过于严苛。40万车臣人中还包括老弱妇孺,他们都是无辜的,不应该受到牵连。

那斯大林为什么要这么做,仅仅只是为了惩罚车臣吗?

作为最高的当权者,斯大林其实很清楚一点,车臣之所以会突然倒向德国,不是怕死,更不是贪财,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独立。

几个世纪以来,车臣从未摆脱战争,他们彪悍、尚武,和入侵者势不两立,不相信外族。对于车臣来说,任何想要统治他们的人,都是敌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对于苏联和车臣来说,都是适用的。如果继续让车臣存在于苏联内部,那无疑是让自己头上悬了一把刀。当时的苏联四周强敌林立,外部环境恶劣,所以对于斯大林来说,苏联要顶住压力谋求发展,车臣这个内患就必须斩草除根。

但斯大林也不会想到,仅仅13年之后,他的继任者赫鲁晓夫,为了强化和改善加盟共和国关系,居然又天真地接回了车臣,让他们走出充满寒冷和饥饿的西伯利亚,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这把锋利的尖刀,最终还是悬在了苏联的头顶之上。

三、车臣迎来天敌

1991年,苏联解体的前夕,很多人都看到形势的变化,其中就包括苏联空军少将,曾12次获得荣誉勋章的杜达耶夫。杜达耶夫还有一个身份—车臣人

当年9月,杜达耶夫突然起兵,武力接管车臣领土,并当选新一届车臣总统。11月,他又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继续招兵买马,组织起了6万人的车臣国民卫队。

已经风雨飘摇的苏联,根本来不及,也没有能力对此做出任何反应。车臣用自己的方式,送走了最后的苏联,但同时也迎来一个新的对手,接替苏联的俄罗斯。

对于新生的俄罗斯来说,收复车臣刻不容缓,而这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

第一:车臣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虽然领土狭小,却是进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石油资源丰富,从中亚向欧洲输送石油的管道也必须经过这里,一旦阻塞,俄罗斯的经济将遭受致命打击。

第二:车臣暗地里接受来自西方势力的武器援助,驱逐境内的俄罗斯百姓,不断袭扰周边城市,严重危害了俄罗斯的安全与稳定。

石油和土地,都注定了俄罗斯和车臣之间必将会有一场战争。

1994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正式下达作战命令,第一次车臣战争打响。俄军3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进车臣境内,凭借火力优势一路平推,时任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甚至自信地表示:

“只需一个空降营,几天就可拿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

但很快,现实就打了格拉乔夫的脸。

格罗兹尼前身是1818年俄罗斯帝国建立的一座要塞,名字在俄语中是“可怕”的意思。这座城市四面都有护城河,城内堡垒密如蛛网,地下通道和防空设施也堪称完美,易守难攻。

到了格罗兹尼,俄军的空军优势和坦克推进都成为鸡肋,面对善于匿藏在民居和堡垒之中的车臣部队,根本无法做到精准打击。

而当俄军步兵进入格罗兹尼后,迎接他们的又是噩梦般的巷战。车臣士兵巷战经验非常丰富,利用防御堡垒造成了俄军巨大伤亡。除此之外,车臣还善于伪装成平民,从俄军背后发起攻击,根本防不胜防。

而另一方面,因为长时间养尊处优,轻敌情绪严重,俄军战斗力大大下降。一系列指挥上的失误,更是让俄军的攻势严重受挫。

俄军131摩步旅进入市中心时有1千多人,打到最后,就只剩下1名军官和10名士兵。1名被俘131旅士兵曾回忆俄军混乱的作战情况:

“指挥官不给我们地图,就是告诉我们,跟着前面的步兵战车走就对了。一进入战场,我们就迷路了,和部队失去联系。我问长官这是哪儿,他说他也不知道,只是命令加强戒备。但戒备又根本没用,车臣人哪儿都是。我们根本没处躲,因为哪儿都是他们。”

第一次车臣战争让俄军颜面尽失,3826人阵亡,17892人受伤。更为严重的,是在这场战争当中,超过10万的平民受到伤害。唯一值得庆祝的战果,是俄军的炮火炸死了车臣总统杜达耶夫。

1996年,俄军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叶利钦只能宣布从车臣撤军。

第一次车臣战争的胜利,给了车臣极大的鼓舞,甚至有些忘乎所以。所以在1999年, 掌握兵权的车臣总司令巴萨耶夫突然出兵,进攻俄罗斯下属的达吉斯坦共和国,并成立了所谓的“达吉斯坦国家”。

车臣再一次挑起战端,但他们将要面临的,不再是曾经优柔寡断的叶利钦,而是走向台前的普京。事实证明,车臣人这一次是一脚踢在了铁板上。

第二次车臣战争,普京吸取了前车之鉴,他没有选择以前俄军大量兵力进攻,“大炮轰完步兵冲”的死板打法,而是坚定了打现代化战争的思路。

战役一开始,普京就投入高科技、高精度武器,利用空中优势对车臣基地、通讯、交通等设施进行连番轰炸。同时加强信息化作战,电子战打得车臣连电台都不敢使用。

与此同时,俄军空降兵、特种部队也对车臣进行精准的猎杀行动,让车臣指挥体系完全陷入混乱。

曾经号称“巷战王牌”的车臣部队,在面对现代化的俄军,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2000年2月初,俄军攻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取得了战役决定性胜利。

普京的第一次出手,就一举打掉了车臣对战争抱有的所有幻想。

但是战争结束之后,摆在普京面前的却是一道更难的选择题。如何处置车臣?是像斯大林一样斩草除根,还是像赫鲁晓夫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过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普京太久,他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一个叫卡德罗夫的人。

四、普京的手段

卡德罗夫是车臣的精神领袖,曾率军数次与俄军作战,态度十分强硬。不过后来因为车臣内乱,卡德罗夫和车臣总司令巴萨耶夫的矛盾也逐渐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卡德罗夫无法接受车臣为了对抗俄军,而去袭击无辜的平民。同时在立场上,卡德罗夫也认为车臣应该争取高度的自治权,但不应该完全与俄罗斯对立,反而要寻求俄罗斯的庇护,这才是车臣唯一的出路。

卡德罗夫的观念,完全是车臣主战派所无法容忍的,他们痛骂卡德罗夫的软弱,甚至把他视为车臣的叛徒。

第二次车臣战争时,普京很敏锐地看到卡德罗夫摇摆不定,派出人对其进行拉拢。最终卡德罗夫选择投降,命令部下放弃抵抗,并拱手送上车臣的第二大城市。

战争胜利后,在如何处置车臣的问题上,普京选择了最聪明的一套方案。既然车臣排外,不愿接受外来统治,那就从内部对他们进行瓦解。

普京扶持亲俄的卡德罗夫,让他在2003的选举中成功当选车臣总统,并授予他“俄罗斯联邦英雄”的称号。但不幸的是,也正是在2003年,被车臣主战派视为眼中钉的卡德罗夫,在狄纳莫体育场参加胜利纪念活动时遇刺身亡。

普京的计划,刚刚开始就面临失败的危险。

压力之下,普京又很快找到了新的方案,扶持卡德罗夫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小卡德罗夫,让他成为下一代车臣领袖。

小卡德罗夫的身份对于普京来说,几乎是完美的。他的父亲是车臣前任总统,家族在车臣内部享受崇高威望,而且拥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这样的人是能够压住车臣的。

并且因为杀父之仇,小卡德罗夫和车臣主战派绝对不会走到一起去。普京对他有知遇之恩,扶持之恩,自然又会得到小卡德罗夫的狂热支持。

此外,为了稳定车臣,普京每年还给车臣安排了3750亿卢布的财政预算,相当于300亿人民币。招安。自然要有重礼。

小卡德罗夫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随时都准备为普京而死,执行普京的命令。在小卡德罗夫的带领下,车臣内部掀起一股狂热的个人崇拜潮流,车臣对普京的支持率,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

2007年,将满30岁的小卡德罗夫被选为新一任车臣总统,这个年龄也是车臣宪法规定的总统候选人最低年龄。上位的小卡德罗夫大肆清理车臣主战派,发誓要与俄罗斯共存亡,这也是为什么当今天普京面对强敌时,车臣大军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充当“排头兵”的原因。

在如今科技战争、信息化战争的新时代,如果把车臣视为俄军的最高武力象征,这无疑是很荒谬的。

但在现代战争中,车臣又恰恰是不太遵守规则的那一批人。体型健壮,一把大胡子,他们巷战能力顶尖,善于伪装,不计伤亡,且心狠手辣。

背靠俄军强大的海空陆优势,冲在最前面的车臣,唯一要做的只是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不留情面的消灭一切敌人。

总而言之,当铁腕的普京和彪悍的车臣站在一起,足以让任何对手为之胆寒。

责任编辑:zN_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