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全球信息:三国后期,蜀国大将魏延的被杀,是真有反骨还是另有隐情?
2022-07-31 05:24:48 来源: 腾讯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公元234年,由于多年为了完成蜀国北伐大业呕心沥血,诸葛亮最终积劳成疾,在一片秋风萧瑟中病逝。诸葛亮在临终之际安排遗命,把军队的大权都交给了长史杨仪,而没有交给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当时杨仪向众人传达诸葛亮的遗命,说他死了以后,所有的军队都退回蜀中,然后让魏延和姜维断后。魏延听到后拒不执行,理由是“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应当由我率领大军完成丞相没有完成的北伐大业,怎么能因为丞相一个人的死而荒废了先帝的北伐大业呢?”杨仪听到魏延这样说,非常生气,对着魏延说“丞相生前就说你有反骨,日后必反。今果真反,丞相遗命中还有一条说的是,魏延若反,必斩之。”说完以后,马岱便抽出刀来,将魏延一刀斩杀。以上就是《三国演义》中描写魏延被杀的片段。我们从以上的这个故事上来看,魏延是因为违抗军令被杀的。但是杨仪杀魏延的理由竟然是说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如果用这个理由来斩杀军中大将的话,那未免也太草率了。那魏延之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真的是因为脑袋后面多了一块骨头,还是另有隐情呢?

我们首先来看这个故事,简单点说就是杨仪遵照诸葛亮的命令杀了魏延。这个故事中有三个主要人物,魏延,杨仪,诸葛亮。那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诸葛亮杀魏延为什么不生前杀?非要等他死了以后去杀呢?诸葛亮究竟有没有下过这个命令?还有杨仪为什么要以魏延脑后有反骨来杀他?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下面我们就逐个去分析一下这三个人物以及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些关系,看看能不能找出来一些蛛丝马迹?

先说魏延,魏延这个人大家都比较了解,很厉害。五虎上将后边就是他,被称为“最佳第六人”。魏延字文长,益阳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刘备打益州时候,因有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后来刘备打下汉中被提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挡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这个很厉害,汉中这个地方是当时和魏国交界的地方,它是属于战争的第一线。在封建时期,君主最忌讳的就是让一员大将领重兵长时间镇守一个地方。但是魏延镇守汉中了十多年,充分可以说明刘备是比较信任他的。然后,魏延跟着诸葛亮北伐。北伐的这段时间,魏延屡立战功,被封为都亭侯,站在了蜀国武将的巅峰!魏延打仗很厉害,但是他性格比较孤傲。什么时候孤傲呢?说白了就是看不起人。特别是到了三国后期,五虎大将都不在了,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这个性格很难与人相处,不光是没有朋友而且还得罪了很多人,也为他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

聊完了魏延,我们再来聊一聊杨仪。杨仪,三国时期的蜀汉官员,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副手,处理军政和出谋划策方面水平都很高。公元230年,诸葛亮提拔杨仪做自己的秘书,随军北伐。在北伐的过程中经常帮诸葛亮出谋划策,筹措粮草,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但是,杨仪也有缺点,就是他这个人性情狭隘,没有容人之量,呲牙必报。这种性格导致他最后的人生也以凄凉收场。

聊完了魏延和杨仪,我们再看一看这个故事中的最后一个人物,诸葛亮。文章刚开头就说过,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魏延?诸葛亮到底有没有下命令杀了魏延?那我们看一下诸葛亮平时是怎么调和魏延和杨仪之间矛盾的。《三国志》中的记载: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非常珍惜这个杨仪的才干,也得凭借这个魏延的骁勇,二人一文一武谁都不可或缺。两人不论谁犯了错,都是两边安抚,一碗水端平。那么诸葛亮真正的遗命是什么呢?大概意思就是,现在军中的事情都让杨仪接管,然后全部的军队退回蜀中,魏延和姜维断后。如果说魏延不听,就不用管他,你们退你们的。由此来看在诸葛亮的遗命当中,自始至终没有说要斩杀魏延的事情,是杨仪擅自做主斩杀的魏延,这叫公报私仇。魏延身为一代将军,一方统帅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于小人之手,这应该是武将最憋屈的死法了。

同样,杨仪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去。杨仪杀了魏延以后,领着军队回到了蜀中,回到了成都,本以为丞相的位置是他的。谁知道诸葛亮内定的丞相是蒋琬,没他什么事儿。只给了他一个虚职,让他养老。没多久又被朝廷贬为庶人,他的人生也是以惨淡收场。

《菜根谭》中有一段话:“休向小人仇雠,小人自有对头;休向君子谄媚,君子原无私惠。”意思是说呢,不要和小人结仇。凡是能被称之为小人的人,人品上肯定有缺陷。他们有的时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没有任何的道德底线,一旦双方爆发冲突,即使自己赢了也多半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

魏延因性格孤傲得罪小人杨仪导致被杀,杨仪因品行有缺而被贬为庶人。看到他俩这个下场,未尝不为他俩感到遗憾和惋惜。假设一下,如果魏延放下孤傲,杨仪变得宽容,一文一武,精诚合作,蜀国的北伐大业未必不能成功。各位,您说呢?

责任编辑:zN_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