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环球报道:当英国人给乾隆介绍他们的科技产品的时候,乾隆拒绝,福康安嘲笑
2022-07-27 18:32:51 来源: 腾讯网

我们都知道马戛尔尼的中国行是一次失败的外交活动,并且这次活动还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那么这次活动为什么会失败,当乾隆在面对马戛尔尼的礼物时,为什么表现得十分没兴趣?

其实这一切并非是悬案式的历史,只要我们知道乾隆当时的心理活动和马戛尔尼的外交内容,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时间回到1792年,英国人马戛尔尼借口给乾隆贺寿,坐着船来到了清朝,和他一同前往的还有准备好的寿礼,望远镜、天文仪器、地球仪和钟表等,甚至还有战舰模型、步枪等武器,至于城市和教堂、城堡等建筑物的写生画我们就不提,毕竟这个不是科技范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国早有心差人来......便为着要见识普天下个地方有多少处,各处事情物件可以彼此通融,别国的好处我们能得着,我们的好处别人也可能得着......各国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

这封信是乔治三世写给乾隆的国书,乍一看是个互利互惠,大家都有好处的交易,但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孟德斯鸠说过,

“海上的霸权常常给那些握有这种霸权的民族以一种自然的骄傲,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够到处凌辱人。他们认为他们的权力就和海洋一样地广大无边、”

事实证明的确是如此,海洋霸权的国家会到处扩张,到处侵略,不久以后的清朝末年就能得到这个教训。

我们都说马戛尔尼名义上是说祝寿,但是实际上就是为了扩大通商,一旦这个目的没有达到,他们的真面目将会暴露出来。这个可以去看看马戛尔尼写的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在见到乾隆之前都还是正常的,但是在外交失败之后,他的文笔就转了个方向,和之前像是两个人写出来的一样。当然这一来是因为失败了,二来是因为往来的路线有改变,经历的城市不一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差别。

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这里面争议最大的一个,“礼仪之争。”其实“礼仪之争”并非是引人注意的点,一直到美国前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把鸦片战争开战的主因归咎于磕头问题,礼仪问题的争议才被说成是关键所在。

当时钦差大臣徽瑞去接待了他,他到来之前乾隆就做了指示:“前据梁肯堂奏,与该使臣初 次相见。敬宣恩旨时,该使臣乒免冠竦立,此次摺内何以又称免冠叩首......转失尔国王遣尔航海远来祝厘纳贡之诚,且贻各藩部使臣讥笑,恐在朝引礼大臣亦不容也。”

也就是说你们英国是如何的我们不管,但是在我们这里就要行跪拜之礼,徽瑞去拜访了英国使者,并且给他们说了觐见皇帝时候要注意的礼仪和具体的日程安排,一切好像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一直到英国使者到达北京城,徽瑞再次给马戛尔尼等人说明要注意的跪拜礼仪,马戛尔尼就给徽瑞写了一封信,希望他把信交给和珅,信中说道:为了避免失仪......我准备执行贵国臣民和属地君主谒见贵国皇帝陛下时所行的一切礼节。我准备在下述条件下这么做:贵国皇帝钦派一名和我一样身份地位的大臣,穿着朝服在我国国王陛下画像前行使我在贵国皇帝面前所行的一切礼仪。

但是这封信最后还是退还给了马戛尔尼,和珅让王文雄等人告诉他们:不能考虑到英国的独立身份,特使谒见皇帝必须行属国使臣礼节......特使必须无条件地向皇帝陛下行礼。

也就是说,你在信里说的就别想了,你们要来见我们的皇帝,就按我们说的来。

马戛尔尼也不服气,但是为了不被赶走,就让斯当东去面见和珅,虽然这次和珅还是没有改变主意,但是也表示会考虑一下。

事情就这么一直拖着,徽瑞不得不告诉乾隆马戛尔尼等人的反应,乾隆气得不行,说你们这些使臣来热河见我,对我们的礼节这么不了解,我很不高兴。

其实这是两个大国之间的较量,谁也不想服谁。其实看乾隆对宫廷里面传教士的态度会发现,外国人也是可以不用三跪九叩的。但是他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让马戛尔尼等人行礼,恐怕只是下马威,想让英国人知难而退。

这件事到最后,和珅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在八月初十乾隆万寿节之前,先举行一次非正式会见,英国公使可以使用他们自己国家的礼仪,单膝下跪。但是等到正式万寿节当天,必须按照大清的规矩,三跪九叩。

“ 五十八年,英国王雅治谴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宁波、珠山 、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

清史稿短短几十字,背后却是惊心动魄的无理要求。

因为马戛尔尼提了六点要求,可以说乾隆只要答应一个,那就是一个丧权辱国的行为,清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提前到乾隆时期了。

1、准许英国商人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地进行贸易。

2、准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货栈。

3、在舟山附近指定一个小岛,作为英国商人停泊、居留、存放货物的地方。

4、在广州附近开辟一个地方,让英国商人享有和上款相同的权利。

5、英国商人在澳门、广州内河运货得到免税或者减税的优待。

6、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工部关税额例,以便遵行。

这些要求简直就是《南京条约》乾隆朝版本,不是租界就是最惠国待遇,试问乾隆怎么可能会接受。而英国人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还是因为他们在到清朝之前已经侵略了很多国家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却没想到在乾隆这里滑铁卢了。

至于马戛尔尼带去的礼物,只能说因为清朝大量外国传教士的缘故,乾隆已经拥有了很多精致非常的西方科学物品,他不一定看得上马戛尔尼他们的。二来就是天朝上国的心态,让他们对外国的东西又有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过这也要看具体的,毕竟四库全书里面还收录了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并表示这些挺先进的。

至于那些刀枪剑棍,我不知道乾隆到底有什么想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模型永远是模型,不要想着有模型就可以造出飞机大炮,就像同样是欧洲国家,却依旧出现了很大差距。

福康安甚至还对马戛尔尼等人不削一顾,直接表示看不看都可以。可能是因为他本人就是心高气傲,再加上之前和英国人交过手并且赢得了胜利,才会觉得他们不过如此,对他们的东西也十分瞧不起,总之就是完全的天朝上国的姿态。

从传教士写回他们本国的信件来看,乾隆本人对西方科技还是十分有兴趣的,但是他的兴趣没有也不可能普及到全国去,只要中国有一天是儒家当道,就不可能有科技发展的可能,人们只会奔向科举,走上官场。

这次英国人的到来给乾隆敲响了警钟,他知道英国人肯定有野心,于是就让加紧防御备战,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宁波、舟山、天津等几个通商口岸。为了不给英国人开战的借口,乾隆甚至还对英国商人做出一定的减税,还特别交代广东的税务官员不得敲诈英国商船等一系列措施。

这场命运的决斗是那样不可思议——一个行将腐朽的王朝为了捍卫自己合法的生存权利而战,然而,这正义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一个正在兴起的帝国,为了自己的私利,用暴力的方式推行先进的工业文明,可是,这非正义的成功又似乎是历史的安排……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这时候的清朝已经是老破的巨舰,只能等到他无法再前进的那天,被摧毁,然后人们把它身上的零件拆下来,组装成一个新的,强大的,充满希望的方舟。

责任编辑:zN_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