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全球今亮点!写封信就能说服皇帝,李斯到底如何办到的?
2022-07-26 07:33:10 来源: 腾讯网

李斯是谁?荀子的学生,和韩非子是同学,战国时期的楚国人,老家在今天的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他人生中遇到的一次重大危机是要被秦王驱除出境。这个秦王不是别人,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

为此他写了一封信给秦王,标题叫《谏逐客书》,谏,意思我劝你善良;书,即我还是以君臣之礼,是上疏的形式,十分正式。

李斯把信呈送了之后就拎起包袱走人了,没想到半路上被人拦截下来,他当时想秦王一定很生气,说不定要把他给五马分尸,毕竟写这封信风险极大,他面对的是5A级侩子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然,他是心存私心写的信,其他外国友人能不能留下来他并不在意,他只希望自己不被驱逐。而他高明的地方在于,这篇《谏逐客书》自始至终没有提他自己。忍住!只提江山大计,个人恩怨打死也不说。

没有想到的是秦始皇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他和秦王就有后面的故事,统一中国,统一文字,所以说他比他的老师荀子牛逼太多了,这么一个飞扬跋扈的人写的文章也是排山倒海,可能没有谁比他更善用排比句,关键!没有一句空话。不过,聊《谏逐客书》前我们需要稍微掌握下时代背景。

一个叫郑国的人是这个事件的导火索。郑国,就是著名的郑国渠修建者。他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史记·李斯列传》专门引述了这段史实,郑国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韩的目的是要把秦国削弱掉,因为秦的实力太强了。“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疲)之”,意思是韩知道秦国特别爱搞事情,所以想尽办法要削弱它。

秦国“好兴事”确实把韩国给整怕了,有多怕?《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穆公把梁国、晋灭了,秦惠文王击杀楚国,斩3万人;击伊阙斩首24万人,击赵斩首3万人,名将白起于长平破赵屠城45万人。秦国的扩张史太血腥了,韩国很怕,又不敢硬杠,于是派郑国去劝说秦国兴修水利,希望通过烧钱的方法来消耗秦的实力。没想到秦国的消息灵通人士识破了此计,于是就联名上书秦王,劝他把这些外国人都赶出去,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其实,从秦国宗室的角度来看,一石二鸟,不可多得,这些人才都出去了他们才有施展的舞台,他们在哪有这些官吏说话的份。李斯何等人,文如其人,智慧、犀利、严丝合缝。这么个大活人在秦宗室眼里不是沙子是什么。另外,这么一来,还真可能处理几个间谍。

李斯扮演者

要知道,李斯能混到今天可不容易,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混到秦王身边的政客很不简单。现在说要赶他走,那他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

为了权位他干了不少坏事,最不择手段的有三件:首先诬陷韩非同学,并把他给弄死了,韩非是秦王赐毒酒死的。李斯可见不得贵族出身,才能在他之上的人出现,况且一开始韩非深得秦王喜爱,于是他就动了杀机,视韩非为眼中钉。他们的老师荀子可是“人性本恶”的始祖。

他干的第二件臭名昭著的事情就是“焚书坑儒”,把学术经典都一把火烧了,没有了经典的理论,那些朝廷的公知也就不用说话了,理论基础没了。(当然不爱读书的人对此可以保持另外的态度。)第三,协助赵高篡位,一个忠于秦始皇的人背叛起来也很闪电,不过最后他反被赵高暗算处死,真是不得好死--腰斩啊。

在这种背景之下,李斯写下《谏逐客书》,算是他对仕途的孤注一掷。但不得不说,秦王也不是傻冒,三言两语就能说服他。没错,说服了。这800来字正好是高考作文的篇幅,放在现在也是一篇满分作文,从议论文的论据组织、行文方式、文体文风、韵律节奏等方面看都是经典。下面就详细看下他是怎么来写《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锋芒毕露,这是他说给秦始皇的话,这个态度非常不客气了,过,过错,而非过分。“秦王,你错了!”秦王看信他恰在驱逐途中,要是现场给他念,指不定把他脑袋给拧下来。但是他用了“窃以为”,又藏了一点峰,意思是:“我个人认为不妥啊,你这么做有问题,值得商榷啊。”这又给自己留了余地。

李斯的智慧在于他没有空洞地说教。建议逐客的是秦国的官吏,因此他不仅要说服秦王,还要让其他人也无话可说。那么他就要找论据,找依据,这个论据必须是秦王、秦国官吏以及众人都一致认可的事实。

好了,摆事实,李斯很擅长,他把秦国的历代元老搬出来了。他接着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李斯的行文很善用连珠炮弹式的叙述,一连用到“求“,”取“,”得“,”迎“,抑扬顿挫,干脆得很。这四个动作代表了秦国历代元首对待外国人才的态度,多么形象,哪一个不是客客气气的,今天你秦王一声逐客令太有失君主之风范啊。

况且这五个人都带给秦国里程碑式的功绩。李斯言:“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秦穆公的强国策略是八方取士,广纳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穆公让秦国强大到称霸西戎。要知道秦国最开始也只是一个弹丸小国。穆公纳贤才取得巨大成功。

李斯又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引用法家思想,与其自身学派一脉相承,同宗同门,不得不说他很会“点题“。商鞅的功绩不用多说,加强了秦的中央集权,从土地和税负制度上来提升秦国的实力。秦孝公引进了商鞅才有了秦走向强盛。

李斯还言:“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惠王是上面秦孝公的儿子,他的功绩在于用张仪来进行合纵连横的外交政策,联合远的国家攻打近的国家,各个击破,逐个瓦解。

李斯再言:“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 秦昭王是秦惠王的次子。他的业绩主要表现为启用客卿范雎,驱逐了曾为秦相的同母异父弟穰侯以及舅父华阳君,并且坚决地废掉了专权的生母宣太后,强化了王室权柄,铲除了豪门权贵。

不得不说,李斯对秦国的历史沿革了如指掌。他例举了秦国历史上四位最有功绩的君主,他们的一个共同的就是:善用人才,解决了国家的内忧外患,直接推动了秦统一中国的历程。李斯写到:“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李斯说这几个老板都是因为找到了良才才建功立业的。

于是他言辞犀利的反问秦王嬴政:“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这些外国人有什么错,个个战功赫赫,哪一点对不起你秦国了。他又话锋一转,反向再论证一次。如果这四大明君不用这五个人,秦国没有今天!“秦无疆大之名也。”这一点,李斯深深的撼动了秦王,他深深的知道秦王要的是疆域之大,统一中国,只要有人能帮他实现这个抱负,他一定是乐意的。

客不负秦,客不负秦,客不负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秦王你记住了吗?通过史实铁证来叙说,抓住秦王的诉求:大国大城!这是谏客老道的体现,李斯没有苦口婆心的劝说,没有说他自己半点的要求,全部撩干货,惜字如金。

对比之下,历史上还有篇文章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背景是唐全盛时期魏征对唐太宗的劝解、警示。大家可以感受下这个行文和李斯的不一样。魏征向唐太宗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他还说:“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通篇基本是这个基调,多为空泛的劝诫,“固其本、浚其泉”,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通篇大道理,一碗鸡汤端给太宗,软塌塌的,太宗爱听不听。

这也体现了在危机情况下和太平盛世下写的文章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危情之下的短小文章更见水平。这里要为李斯喝个彩,他文章的前半部分第一善用史实,第二既能从正面论述又能从反面驳斥。同时在韵律上渲染了一种急迫的节奏。比如他写:“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十个连续的排比,再现了秦历代帝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势。这给秦王很大的冲击,属于饱和式打击。可以想象,秦王读这份奏折也是心潮澎湃的,江山,他要更大的。

接下来,李斯把镜头从历史上的秦拉近到现在,就如同刚刚还在秦王三米开外讲PPT,现在就拖了把凳子坐在秦王一尺开外。“嘿,兄弟,看看你自己!”李斯豁出去了,他把逐客案当成背水一战,他一定要说服秦王。

接着,他来了,又是一个巨型排比。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致、有、垂、服、乘、建、树,七连排,如同大鼓敲七下,掷地有声。李斯说,你秦王有的宝贝哪一样是国内的,都是进口的,昆仑山的玉、珠宝、大宝剑、宝马、宝鼓。这是从物的角度说,你看吧,你秦王喜欢的珍宝都是秦国以外的,外国的月亮就是圆。

李斯巧妙在行文的变化,再这么排比下去秦王也会厌烦。这时候他又反面论证,不进口,秦国哪有这么多宝贝。“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这里面也是打蛇打七寸,郑、卫这些地方是出美女的,要不是进口美女,你秦王的后宫都是空的呀。

李斯其实是暗示秦王:“如果你停留在物质层面,仰慕那美色宝物,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秦王,你有了个宝贝的宫殿缺没有跨海内之疆土,岂不可惜。文章写到这里,李斯要收尾了,他要说人了,说人方是重点,外国人才不应该被驱逐!所以,他例举了秦王搜刮境外宝物,话锋一转,那么海外人才呢?“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好家伙,李斯这哪是和秦王在对话,“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他意思秦王凡是非秦国的开掉,凡是来秦为客的驱逐掉。前面是五个字组合的排比,现在是四个字组合,鼓点更加密集,小珠小珠落玉盘,只差声泪俱下。

李斯直接批评秦王“双标”!好物用国外的,人才为什么不能用国外的。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老说大实话也不行,虚实结合。他用了“是以”……“故能”,采用的物料有太山、河海、王者,就差用宇宙了。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警示秦王,把人才让给敌人后患无穷。

李斯写到最后一句话,看看他是怎么紧扣主题的。“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他说给秦王,秦国以外这么多人才,大家可都是仰慕秦国的,人在国外心在秦。你把人赶出去,别到时候敌国强大了,自己虚掉。

这最后四句话分别对应文章前面四段,前后呼应,再用排比。李斯这排山倒海之势可见其挽狂澜于既倒的气势。他多次运用对比,排比,通过古今、内外、人物、大小的对比来强化他的文本效果。秦始皇领略了见信如晤,见信如诉,见信如悔的冲击力。

最后,李斯官复原职,半路上拦截下来,一封800余字的信真把秦始皇给说服了。这篇《谏逐客书》得以彪炳史册。

附《谏逐客书》原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END—

全文 4420字

—— 烩客厅 ——

作者心中充满热爱和理想

希望各位朋友一样走在路上

热爱世间万物更热爱自己

责任编辑:zN_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