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新资讯:甲午战争清军失利,宋育仁提议奇袭日本首都,为何慈禧听完一身汗
2022-07-22 08:29:29 来源: 腾讯网

在中国近代史上,打开中国国门的是英、法列强,侵占中国国土最多的是沙俄,但是要论对中国野心最大的,必然是日本。


(资料图)

1894年的甲午战争里,清王朝用白银堆砌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第一次倒在日本这个小国面前,这让刚经历“同光中兴”的大清王朝颜面无存。

梁启超曾说:“唤醒中国4000年大梦的,就是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中,中国虽不乏能人志士,他们在战场上打出了属于中国军人的气魄。只可惜,晚清敢战者少,怯战者多。

在整体盘中,日军还是一边倒地击溃清军,海战和陆战都是日军压倒性地获胜,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最后连还手的勇气都没有。

但鲜为人知的是,清廷的主战者不仅敢于在正面迎击日寇,还计划过从背后对日本进行打击。

在甲午战争后,就有外交官员谋划“偷袭东京”,用购买的西式军舰直插日本本州岛。待日军回援本土时,清军再追杀之,扭转大清的败局。

这个计划之大胆,在今天看来都让人惊奇,该思想源自《孙子兵法》里“攻其必救,歼其救者”的战术,是一招九死一生的险棋。

当年提出这一战术的,就是清末民初的四川名士,号称“巴蜀看世界第一人”的宋育仁。

宋育仁在甲午战争时远在欧洲,他都联系好了英国人要买船,最后却因为慈禧太后叫停而罢休,宋育仁也被召回国,惨被革职。

那么宋育仁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战争“诡计”?如果这个计划成功,甲午战争的结局会逆转吗?

一、四川名士宋育仁的人生

宋育仁,四川自贡富顺县人,生于清咸丰七年,即1857年。

宋育仁童年不幸,父母都早早离世,他只得跟着伯父一起生活,在四川广汉读私塾。

1875年,18岁的宋育仁中了秀才,这让伯父对他赞赏有加,决心培养他成才。

次年,宋育仁进入四川著名的“尊经书院”读书,该书院是洋务运动后由张之洞创建的,务求培养贯通中西的务实人才。

当年尊经书院开张,四川重庆等地数万人来考试,结果只录取了100多人,宋育仁就是其中之一。

尊经书院不教八股文,学生不以参加科举为目的,但是宋育仁居然在书院读书期间中了举人,足见其才学之高。

宋育仁在尊经书院和杨锐、吴之英、廖平三人并称为“尊经四杰”,在四川地区很有名气。光绪十二年,宋育仁进京考试,高中进士,而且被光绪赏识,留在翰林院。

宋育仁在翰林院待了5年,期间最大的成就是1887年发表的《时务论》,在文中他用中国传统经学阐述改制维新思想,在中国学界造成轰动。

1891年,也就是光绪十七年,宋育仁被任命为广西学政,此后三年他深刻研究西学,提出了外交和边防问题的改革建议,在官场扬名。

正因如此,1894年清廷派龚照瑷出使欧洲,宋育仁就跟在他身边当了个参赞。

宋育仁来到欧洲,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震撼着他的世界观。

在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访问期间,宋育仁学习当地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了解欧洲的大中小学教育,决心未来在中国进行教育改革。

宋育仁把西方的见闻记录下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写下四卷本的《采风卷》,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中国封闭落后的惋惜之情。

但就在宋育仁出使欧洲不久后,东亚就爆发了战争,清朝和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发生冲突,并很快演化为全面战争。

清朝海军和陆军当时在世界上并不算弱,北洋水师甚至被誉为亚洲第一舰队,刚开始西方人都以为中国会狠狠教训日本。

但“甲午战争”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清军全线溃败,海军更是在海战里全军覆没。日军追到华北和辽东,北京都处于危险之下。

最后清朝政府向日本求和,派李鸿章去日本和谈。

消息传到欧洲后,欧洲各国议论纷纷,而在欧的中国人群情激昂,宋育仁上书朝廷说:

“日本国小兵少,长于急战,短于消耗,我国地大物博,和日本耗得起,只要不休战,日军就会被拖死。”

但是慈禧太后急于停战,没有理会宋育仁的建议。于是在中日谈判期间,宋育仁又生一计,这就是著名的“奇袭东京战术”。

二、兵行险招,宋育仁主张偷袭日本

当时龚照瑷紧急回国,宋育仁在欧洲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他日思夜想反败为胜的计策,最后拿出了一个“偷袭东京”的计划。

宋育仁在伦敦,和同在欧洲的清朝外交人员杨宜治、王丰镐等人商量,想用雇佣军来偷袭日本首都。

宋育仁主张从英国银行借款,买下英国本来要卖给南美国家的小型炮舰、鱼雷艇和运兵船共15艘,再从澳洲雇佣一批退役水兵,从菲律宾出发,直接北上东京湾,偷袭日本东京。

但是此计有个问题,一队海军直接进入日本领海,日本海军肯定会拦截。

于是,宋育仁想到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让运兵船伪装成商船,高挂英国国旗,鱼雷艇、炮舰作为护航舰队同行。

因为当时中日在战争状态,商船队雇佣军舰护航无可厚非,日军望见英国国旗自然会放行,这样偷袭舰队就能直插东京。

水兵登陆后进攻日本政府,当时日军的精锐都在朝鲜和辽宁,肯定会回援,大清的危局自然解除。

宋育仁自以为此计天衣无缝,于是没等申请上级批准,就已经联络起了欧洲的各方势力。

他找了个美国退役将军当战役指挥,联系到了英国一家商业银行作为贷款来源,第一期贷款就高达200万英镑,作为买军舰、买枪支弹药、雇佣水兵的花销。

宋育仁安排妥当后,正要把计划打电报通知朝廷,龚照瑷就回到了欧洲。

龚照瑷才是正牌的大清公使,他回来后,各方势力都开始和龚照瑷接触,龚照瑷一看宋育仁搞出来的计划,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他马上把宋育仁的计划告知北京,慈禧太后听完也一身汗,但却很生气,当时中日谈判正在焦灼中,宋育仁的这个计划如果曝光,不知道还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很快,慈禧以“滋生事端”为由将宋育仁召回国,轰轰烈烈的“偷袭东京”计划就这样胎死腹中了。

宋育仁回国途中非常痛苦,他自认为自己的计划很有可行度,几乎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于是他在回国的船上写下了《借筹记》,记录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表达了自己的惋惜。

等宋育仁回国后,《马关条约》已经签订,甲午战争的结局无法改变。

清廷本想处置宋育仁,但是国内各界都对朝廷签订《马关条约》不满,为了防止进一步引起民间议论,宋育仁没有被追责,而是回到翰林院继续任职。

一年之后,宋育仁被派往重庆的“四川商务局”,领导四川的工商界开发矿业,新修铁路,扩大商业贸易。

同年,宋育仁创办《渝报》,这是中国西南第一家宣传维新思想的白话文报纸,在四川地区大为流传。

但晚年的宋育仁淡出政坛,不再为清廷卖命。

’清朝灭亡后,他曾在北京国史馆工作,后来回四川从事教育行业。

三、一出“纸上谈兵”的计划,体现晚清的荒谬和无奈

在宋育仁的晚年,他一直对当年的甲午战争耿耿于怀,那本在回国的轮船上写就的《借筹记》,在他晚年自费出版。

1931年宋育仁去世前,他专门交代自己的家人,前来吊唁的人一人赠送一本,自己才能安心。

《借筹记》清晰描述了宋育仁当年的宏伟计划,这也是后世对他讨论最多的事迹。

近几十年,很多人对宋育仁的“偷袭东京”计划展开讨论,但也是好奇居多,并未对此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乍看这个“偷袭东京”计划,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貌似很周全,但其实无论从外交上还是军事上,这个计划都非常幼稚。

首先说第一条,宋育仁要从英国银行借款200万英镑,这个数字乍看起来不大,但换算成白银却很吓人。

200万英镑在19世纪末约等于1200万-1400万两白银,这是个天文数字,清朝一年的岁入才8000万两,这个偷袭计划就要划掉大清财政的七分之一。

先不说英国银行能否掏出这么多真金白银,就算英国肯,大清也是绝不愿意借这么多钱的,那一年的利息都得上百万两,国家会伤筋动骨。

其次,让英国出军舰、澳大利亚出水兵、美国人指挥,去给中国人打一场可能有去无回的仗,宋育仁显然把问题想得太单纯。

这些武器和士兵齐整后,还要从欧洲开往澳洲,然后北上菲律宾,再偷袭东京,只要这中间一环出错,满盘皆输。

先不说这些外国人能否给宋育仁卖命,光召集2000有经验的水兵都是个问题。

最后,这区区2000水兵和15条兵船、炮舰、鱼雷艇,就想让日本国伤筋动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日军的海军和陆军都很强大,所以哪怕这些水兵登陆,试问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他们能打多久,能走多远呢?

如果他们失败,这一战牵扯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清政府更加被动。

宋育仁救国之心确实可嘉,但是这个“奇袭东京”的计划,有古代文人写戏本的味道。

所以在当时的清廷来看,这宋育仁就是要没事找事,刺激日本扩大战争,居心不轨,也难怪后来会召他回国。

晚清时期,中国还处在一个中

责任编辑:zN_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