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天新动态:只因多说一句话,他成了大秦帝国最后的顶梁柱,却又最终埋葬帝国
2022-07-21 19:42:16 来源: 腾讯网

【章邯名将之旅的源头:只因多说了一句话】

既有关于中国战争史研究的书籍和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我这个战史系列,无意再去罗列历史史实和重复既有观点,只想写一点个人的心得和看法,既然叫“幻宇新说”,总希望能有点新的东西,鉴于学识、阅读量和精力有限,如果事实上属于“拾人牙慧”,敬请谅解。


(相关资料图)

关于秦末名将章邯,他身上最大的疑问,其实是——

为什么是他?

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概是秦国一统六合过程中诞生了那么多名将,怎么到二世胡亥时,就全都销声匿迹了?

实质是,章邯算哪根葱,为什么是他成了大秦帝国最后的顶梁柱?

这个问题,恐怕得先问胡亥、赵高这俩货。若不是他俩的胡作非为、倒行逆施,恐怕也不会出现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

当时(前209年)的整体态势是:陈胜吴广首倡义兵后,天下云集响应,各地义军纷纷杀掉郡县官吏,“伐无道,诛暴秦”已成燎原之势。

然而对于各地如雪花般的反报,胡亥不仅装鸵鸟,还倒打一耙,认定这些使者是“谎报军情”、扰乱人心,交付有司治罪。

人都不傻,后来的使者自然知道该怎么汇报:“完全没有这回事,不过是些盗贼,已经逮到了。”

所谓“出道即巅峰”,秦始皇这个开国之君有多牛逼,二世胡亥这个亡国之君就有多操蛋。

但是,光怪胡亥也有些委屈这个“败国子”了,真正起核心作用的,其实是赵高。

虽然他此时还没玩“指鹿为马”的把戏,但他已经开始筹谋大权独揽,并架空胡亥,有意切断胡亥和群臣的联系。

对于这个死太监,以李斯为首的大臣其实是看不惯、不愿合作的,赵高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他加紧整肃工作。

如果说胡亥主要是清理兄弟姐妹,那赵高的屠刀,主要是面向不听话的大臣。

“白色恐怖”的局面,一时间搞得人人自危,尤其是当朝大臣,都有朝不保夕之感。

比如李斯等人,难道他们就不清楚东方的反情么?但是没办法,他们无法上达天听。更何况,他们现在也是保命要紧,顾不上了。

所以,当义军快要打到咸阳,胡亥不得不面对现实,组织会议讨论对策时,那个会议的场面实在不难想象——

参会者全都面面相觑,无人肯发一言,除了胡亥在无能咆哮。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正如司马欣后来所说的“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以胡亥和赵高的尿性,就算有人主动站出来力挽狂澜,也未必会有好下场。

在坐的各位都是久经考验的人精,这一层他们不会想不到。

第二个就是实际情况,当时咸阳确实没有足够的兵力,形势又很危急,连调动周边郡县的军队都来不及。

没有兵,光有将,这个仗怎么打?

何况,对方可是浩浩荡荡的数十万大军,就算白起王翦复生,恐怕也不敢主动请缨吧?

所以,无论为公还是为私,都不会有人主动站出来。

尤其是那些名将家族,当时肯定有很多人列席会议,但是,越是名将、越懂军事,越会觉得这个仗毫无希望,这个死局无从破解。

以上。这就是名将家族“销声匿迹”的综合原因,可笑可悲又可叹。

但是,就在所有人都沉默不语的时候,有一个人却突然开口说话了:“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骊山有很多刑徒、罪人,请赦免他们,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去打仗!

这个人,就是章邯。

不知道在他以后数年的人生中,章邯有没有回想过这一刻,并狠抽自己的嘴巴:“你怎么就那么欠呢!当时不多说那句话,你会死啊!”

不必觉得奇怪,因为章邯当时的职位是“少府”,军事、打仗的事情,跟他八竿子打不着,完全轮不到他来发言。

所谓“少府”,是指皇帝的“财政大臣”,专门负责皇帝的小金库。

以下摘录《中国历代官制》:

说白了,章邯这个“少府”,虽然位列“九卿”之一,但也就是胡亥的“大管家”而已,一切吃穿用度、逍遥快活,都是章邯负责“埋单”。

你说你一个搞财务搞家政的,去掺和打仗的事,是不是有点不着调?

继续深挖,比如章邯为什么会想到“骊山刑徒”这支奇兵,其他人怎么就没想到呢?

这里面提到了“土地园林”,大概是有些工程建设上的事属于少府管辖,有点影子了。

真正的答案在这里——

“将作少府”,负责阿房宫、骊山墓的建设!

所以,章邯的实际职务,有两种可能。

一是,所谓“少府”,实际就是“将作少府”。

二是,“少府”是比“将作少府”更高级别的直系职位。

无论哪种,都说明章邯正在或者曾经负责秦帝国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工作,也是因此,他才会想起几十万“骊山刑徒”的存在。

现在,所有的事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关键也就来了——

章邯为什么要主动说话、提建议呢?

从正常情理来说,解决秦帝国当前的危局,应该是国尉、卫尉、名将家族等军方人士的责任,至少轮不到他一个“少府”来插手。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起码专业也不对口啊。

当时的政治气候又极为特殊,但凡章邯“聪明”一点,像其他人一样明哲保身,他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就算胡亥发飙,怒火也烧不到他一个管家身上。

但是,章邯就是选择这么做了,义无反顾,事实上他也不会是冲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临危救主,方称国家栋梁。

所以,我们还是要正面看待章邯,无论他此时的选择是对是错,更不论他以后投降项羽的选择,至少在他“挺身而出”的那一刻,他确确实实成为了大秦帝国最后的顶梁柱。

为什么是他?大概是因为,也只有他了。

如果强行类比,章邯很像战国时代的田单,他俩都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就军事履历来说,他俩也都是“半路出家”,却都展现了以前工作中无从施展的过人军事天赋,打了很多漂亮的胜仗。

尤其是在秦末战争的前半程(即巨鹿之战前),章邯屡战屡胜,击败周章、田臧、陈胜、项梁等人,以旋风之势席卷全国,几乎平定所有义军。

有诗为赞——

“秦末英雄起四方,

有枪便是草头王。

少府章邯来相顾,

王侯将相竞凄惶。”

如果不是赵高的瞎搅合、拖后腿,也许章邯会成为之后周亚夫的先驱,是再造大秦的中兴名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章邯从大秦帝国的擎天巨柱,最终变成埋葬帝国的一大罪人,也着实令人唏嘘。

但我更想知道的是,在章邯最后的人生岁月里,他究竟会怎么看待他曾经的那句话?

就因为那句话,他登上了历史舞台,留名后世;也因为那句话,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变,上演了一幕幕难以言说的悲喜剧。

历史“偶然”表象的体现,大概就是这种小意外吧,嘴巴一张,一个栋梁之材诞生了。

嘴巴一闭?不好意思,你是谁?好像从没有过你这个人嘛。

责任编辑:zN_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