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焦点关注:大禹继位的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难怪大禹会禅位给伯益
2022-07-19 09:28:28 来源: 腾讯网

关于帝舜禅位大禹的原因,以史记为代表的主流思想,将之归结为大禹有德,治水有功、泽被苍生,故而得到万民敬仰,帝舜顺应天命禅位于大禹。

然而,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无一真正依靠“德行”得天下的,往往都是一手大棒、一手德行,乃至还有一些单纯依靠杀戮得天下的,真正追求仁义道德的宋襄公,却成了历史的笑柄。说到底,如来无畏身边还要有护法金刚,光靠德行肯定走不远,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据此,不能不让人怀疑,大禹真是因为“以德服人”、“以德得天下”吗?

其实,大禹继位的真正原因,固然与他的德行有关,但还有一部分原因被史书隐藏得太深,所以才会有帝舜杀了大禹父亲却还禅位大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大禹禅位伯益、夏启与伯益争位、夏启死后不久后羿就爆发政变等问题。


【资料图】

帝舜、大禹、皋陶、伯益的真正身份

舜禹时代,一共有四个人身份极其不凡,帝舜与大禹自不必说,皋陶、伯益两人也差点成了帝王。那么,这四个人的真正身份是什么呢?

首先是帝舜。史记中说帝喾是商人始祖,但《礼记》说“殷人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商汤)”,《国语》说“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山海经》中说后稷(周人祖先)是帝俊后代,帝俊妻子叫娥皇(帝舜妻子)。如何理解这些记载?

《竹书纪年》记载:“帝舜二十九年,帝命子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帝舜亲子叫商均,史记上说商均不肖,于是帝舜禅位于大禹。问题在于,“商均”这个名字,明显反映了帝舜将亲子封于商地。那么,商均与后来的商朝有无关系?

甲骨文中有“高祖夒”、“高祖夋(通俊)”的记载,如今可以确认帝俊是商人始祖。东晋郭璞注解帝俊时说“俊亦舜字,假借音也”,因此帝俊其实也是帝舜。

可见,帝喾、帝舜、帝俊应该是同一个人,是商人的始祖。

也就是说,大禹号令诸侯之前,华夏联盟的盟主是商人始祖帝舜。

其次是大禹。就目前文献资料来看,大禹是夏族首领,鲧的儿子,夏启的父亲,夏朝的奠基者。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大禹可能与夏朝没有什么关系。

第三是皋陶。大禹继位后,向上天推荐了皋陶,并让皋陶处理国政,准备将来禅位于皋陶,但皋陶早早去世了。

皋陶到底是谁,史书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源自少昊之墟,即出自东夷,后来秦国嬴姓就出自他们部落;一说出自山西临汾洪洞县,大概与山西临汾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有关,而陶寺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尧都。

第四是伯益。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在皋陶去世后,被大禹推荐给了上天,后来禅位给了伯益。当然,史记说“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其实,司马迁这是在扯淡,在大禹治水时,伯益就开始辅佐大禹,一直持续到大禹去世,怎么能说“佐禹日浅”?

关于伯益的身份,根据史书记载比较容易判断,他是东夷人,秦国赵国的祖先(秦人在山东曲阜一带,周初被强制迁徙到西部)。另外,根据清华简《厚父》、上博简《容成氏》等文献记载,有学者认为皋陶是伯益的父亲。

从以上四人的身份来看,舜禹时代至少有三股强大势力,即夏族、舜部(包括商族)、东夷。华夏联盟的盟主位置只有一个,三股势力会如何推选盟主,是看德行,还是看实力?

大禹凭什么成为华夏联盟的盟主?

史记中说大禹“以德得天下”,但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们也不知道,似乎只能相信史书记载。然而,史书上的一些记载却有悖常理,为还原当时的真相提供了重要线索。

首先,帝舜杀了禹父,为何又任命大禹治水,后来还禅位于大禹?大禹治水过程中,为何过家门而“不敢入”?

上古大洪水时,帝尧任命鲧治水,后来鲧治水无功,到底鲧有什么过错,史书没有记载,但帝舜毫不犹豫地把鲧给杀了。

随后,帝舜任命鲧的儿子大禹,让他继续治水。大禹治水时,有一个细节让人不寒而栗,即“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传统解读是双方都高风亮节,大禹对杀父之仇似乎都能一笑了之,但联系到彼此的身份背景,事情就非比寻常了。帝舜杀了夏族首领,然后任命新首领大禹治水,并让大禹“过家门不敢入”,其真相应该是帝舜打压夏族,时刻寻找夏族过错,导致大禹不敢“过家门”让帝舜抓住把柄。

不过,从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来看,夏族与东夷、乃至与皋陶部落可能成了同盟,共同对抗帝舜。在这种情况下,帝舜不得不禅位给大禹。那么,大禹会如何安排皋陶、伯益呢?

其次,大禹为何禅位于伯益,夏启又为何与伯益争位?夏启去世之后不久,为何后羿就政变成功?

如果大禹与皋陶、伯益结成同盟,针对最强大的帝舜势力,那么出于利益交换,大禹理所当然地要给予皋陶、伯益相应的利益回报。或许,在这种情况下,大禹先准备禅位于皋陶(早死),后来禅位给了伯益,而不是传统解读中的伯益有功德。

但问题在于,大禹将盟主之位禅让给东夷部落的伯益,夏族能否心甘情愿?正常来说,强大的夏族肯定不甘心,或许由此才是夏启与伯益争位的根本原因,最终夏族击败东夷,夏启成为盟主。

有意思的是,按照“以德得天下”来解释大禹禅位伯益,就无法解释夏启与伯益的争位了。既然伯益有德,得到上天认可,为何还争不过夏启?于是乎,史记给了一个勉强的解释,即“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按此解释,诸侯朝拜大禹之子,拥有大禹血脉的人,换言之血脉比德行更重要。血脉更重要,还是德行更重要,儒家常常自相矛盾。

中国人常说“德与位要匹配”,其实后面还有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即“德”是要有实力相匹配的。既然大禹禅让伯益,说明东夷肯定有一定实力。果不其然,夏启去世不久,东夷人后羿、寒浞就成功发动政变,史书上称之为“太康失国”,东夷取代了夏族的地位,持续时间长达半个世纪。那么,后羿发动政变的原因,与伯益失位有没有一定关系,会不会是对夏启夺取伯益之位的报复?虽然注定无法找到真相,但联系到夏启与伯益的事迹,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关于大禹上台的原因,除了儒家“德行说”之外,还有更为黑暗的记载,可以印证上述分析:

《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虽然《竹书纪年》与《韩非子》的记载,不太符合我们对上古的美好想象,但却更符合古今权力斗争的逻辑。帝舜、大禹、伯益代表着各自部落,部落的实力决定着他们的话语权,部落的利益诉求也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因此这其中不可能不存在黑暗的算计、乃至战争。

李连杰主演的《笑傲江湖》中,任我行被救出之后,幻想一呼百应,黑木崖上的原来首先会立即为他效力,但向问天却直指核心:“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在乎实力。”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韩非子》等

责任编辑:zN_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