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时快讯】史说三国:二五二 邓艾屯田
2022-07-18 20:45:16 来源: 腾讯网

闰五月,吴国大将军诸葛瑾去世。


(资料图)

因为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先前已被封侯,孙权就让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承袭了父亲诸葛瑾的爵位,统率父亲的部队,驻扎在公安县。

蜀国大司马蒋琬不忘诸葛亮北伐中原、一统天下的遗愿,但他认为诸葛亮屡次出兵秦川,由于道路险阻,转运粮食困难,最终也没有成功,于是大量制造船舰,打算利用汉水、沔水顺流东下,配合吴国进攻魏国,袭击魏兴(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上庸(今湖北十堰市竹山县)。

不巧的是,正逢蒋琬旧病发作,疾病缠身,没能及时配合吴国的伐魏行动。

蜀国众臣也不支持蒋琬的计划,认为这样一旦不能取胜,撤退极其困难,不是上策。

刘禅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人,到蒋琬府上,向他说明大家的意见。

蒋琬综合大家的意见,上书说:“消灭曹魏,平息国难,这是为臣的职责。自为臣奉命屯守汉中,已过六年,为臣既蠢愚不明,又身患多病,规划方略不得实现,昼夜担心忧虑不安。如今魏的势力已横跨九州,藤蔓繁衍,根深蒂固,铲除不易。如果吴国和西蜀齐心合力,首尾夹击,虽然不能迅速实现宏图大志,暂且也可分割其力量,蚕食其国土,摧垮其边陲。然而与吴国二三次约定同时进军,都未能实现。我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是胡人边塞要地,进退都有依赖,而且当地羌人、胡人都如饥似渴地想着归顺我朝,最好让姜维担任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征讨能够控制河西,我将率军继进,作他的后援。如今涪县水路陆路四通八达,足以应付紧急情况,如果东方、西方发生危险,前去救援都不困难,请把大本营迁到涪县屯驻。”

刘禅采纳了这一建议,迁升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于次年正月率偏军自汉中还涪,蒋琬于十月亦自汉中徙屯涪县(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

这一年,魏国的邓艾进入司马懿的视野,献计屯田,走上三国历史舞台。

邓艾(约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新野县)人。

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邓艾是否源于邓氏一脉,已无法考证。

邓艾出生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时代,自幼丧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据史书记载,邓艾从小受过良好教育,这对他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

建安十三年(208 年),曹操攻下荆州后,曾强行将当地人民北迁,邓艾跟母亲、族人就是在这时候被强迁到汝南(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作屯田民。

那年邓艾才十一岁,因年龄幼小,先当放牛娃。

但从小读书的邓艾,一向有大志向,决心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

十二岁时,邓艾随母亲到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萛的碑文,其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写文章要成为世人推崇的典范,做人则要成为士大夫的准则)深深触动了他,让他仰慕不已,于是给自己取名为邓范,字士则。

后来,他发现宗族中有人与他同名字,这才改名邓艾。

屯田的农民中,有才学的人很少,知识渊博的邓艾脱颖而出,凭其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

典农都尉是魏国设置的官职,是屯田区的行政长官,掌管辖区的生产、民政和田租等等。

后来,屯田区设立正式的县,典农都尉遂改为县令、县长。

典农都尉学士是典农都尉的属官,属于很低级的官吏,负责屯田种稻、除草等事务,职责各异,但可以凭功绩逐步升迁。

这对出身卑微的邓艾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算是正式踏入了仕途。

邓艾从小有口吃的毛病,典农都尉有些瞧不起他,认为他不适合担任文书这种重要职务,便指派他负责看守稻草。

同郡长者见邓艾家贫,经常资助他,而邓艾开始时并没有表示感谢。

邓艾书读得多,尤其喜欢军事。

每遇高山大川,他都要幻想自己化身将领,在那里勘察地形,想象着该在哪里扎营,何处能够屯兵。

每次看到邓艾在那里手舞足蹈,指手划脚,大家就知道他的毛病又犯了,都讥笑他。

邓艾也不介意。

可是,出身贫寒的邓艾,要从最底层的屯田民出人头地,谈何容易。

邓艾就这样平淡地过了近二十年,总算当上了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

这一年,邓艾成为一名上计吏,负责向上呈递计簿,汇报工作,终于有机会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司马懿,人生出现重大转折。

一次,邓艾到洛阳呈报计簿,有幸见到了太尉司马懿。

一番言谈后,司马懿觉得邓艾很不一般,非常赏识他的才能,便征召为太尉府的掾属,迁任尚书郎。

魏朝廷打算在扬州、豫州之间开荒垦田,积蓄粮谷,为征讨敌人作准备。

司马懿派邓艾到陈县(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项县(今河南周口市沈丘县)以东,至寿春一带巡视,考察屯田事宜。

经过实地调研,邓艾认为:“扬州、豫州很多地方土地肥沃,可惜水少,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应当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同时,开通漕运的水路。”

他把自己的考察成果,写成《济河论》,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邓艾认为:“从前太祖大破黄巾,施行屯田,在许都囤积粮谷,以制胜四方。如今三边都已平定,重大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每次大军出征,转运军粮的兵士占了一半,耗费好几个亿。陈县、蔡县一带土地平坦肥沃,可以减少许昌附近的稻田,把水并入河道,向东灌溉,命令淮河以北屯二万人,淮河以南屯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流休息,这样,可常年驻扎四万人,边屯田边防守。要多挖河渠,增加灌溉,开通漕运。风调雨顺时,收成常常是西部的三倍多。除去全部开支,总计每年可获五百万斛作为军费。六七年内,可在淮河土地上积蓄二千万斛。这些粮食足够十万大军吃上五年。以此雄厚的基础攻吴,无往而不胜。”

司马懿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奏请实施。

从正始二年(241年)起,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

北以淮水为界,自钟离(今安徽滁州市凤阳县东北)以南,横石以西,至沘水(又名比水、泌水,今河南西南部泌阳河及其下游唐河,源头在今河南驻马店市泌阳县东北)源头之间的四百多里范围的土地上,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

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同时,拓宽淮阳、百尺两条河渠,从黄河引水注入淮水和颍水,颍南、颍北开辟了许多陂田。

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

经过几年的努力,从京都到寿春,沿途兵屯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

由于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

每当东南有战事,魏国大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江淮,军费、粮食都绰绰有余,又消除了水害。

这些,可说都是邓艾的功劳。

责任编辑:zN_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