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世界独家】同为科举,为何文举考试越发兴盛,而武举考试却屡遭废除?
2022-07-18 08:36:54 来源: 腾讯网

在大家的印象中,科举考试只看考生的文化水平。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古代科举制诞生后不久,武举考试也随之出现,并成为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一环。只不过,武举考试屡遭坎坷,几度遭到废除。

一、文武兼备的思想


(资料图)

公元702年,武则天首开武举:“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可知,武举制诞生之初,颇重个人武艺水平。

或许,这正是武举发展不如文举的一个原因。正如李世民所说:“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武安邦、文治国。治世期间,文臣的作用更为突出,一代战神李靖后来也成了宰相。

因此,武举制对大唐更多是锦上添花,在治世期间,它不如文举受重视。

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代武举只看重个人武艺。《唐六典》记载:“员外郎一人掌贡举及诸杂请之事。凡应举之人有谋略、才艺、平射。”谋略在才艺(个人勇武)之前,说明唐代武举制仍受前代“文武兼备”的思想。

看来,武举制偏重于个人武艺,并非是它发展不顺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武举制自诞生以后屡遭废除,又是因为什么呢?

二、武举制诞生的背后

武举制之所以在唐、宋、元三代屡遭兴废,是因为当权者的政治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

武举制的诞生,固然有继承前代“文武兼备”思想的原因,但其根源还是武则天自身的政治需求:培养自己的嫡系。

她通过武举制提拔新兴武将集团入仕,便能在他们的拥护与支持下站稳脚跟,进而压制门阀士族与代表李氏皇族意志的旧贵族势力。

言至于此,或许有人会问:科举制中的文举考试,不是已经能让寒门才子得以打破门阀垄断了吗?为何武则天还要另外设立武举制呢?

有唐一代的行卷之风,令世族子弟远比寒门庶子更容易入仕。

而武则天设立的武举制,则更看重对举子个人武艺的考校,其评判标准多为客观因素;反观文举考试中的行卷,则深受考官的主观臆断,很容易做手脚。

在这种相对公平的考试环境下,真正的军事型人才能如愿打破门阀垄断,步入仕途。由此可见,武举制的诞生,不仅有利于武则天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也的确为国家选拔出了不少军事人才。

三、不同时代下的武举兴废

文举与武举的初衷,都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为何武举考试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呢?

结合当权者的统治需求来看,大概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唐代中后期统治者的反思。

武举制诞生后的首次废除,是在贞元十四年(798年)。唐德宗李适曾亲身经历过安史之乱,继位以后,他又接连遭遇“四镇叛乱”与“淮西之乱”,深知藩镇割据对国家带来的危害。正因如此,他才会废除武举,并对武臣小心提防。

二是宋朝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唐以武立国,却又以武而亡,这让北宋统治者久久无法“释怀”。于是,右文抑武成了有宋一代的基本国策,武将地位一落千丈。自此文武分野,愈发泾渭分明。

在北宋与西夏战事胶着之际,出于对军事人才的需要,宋朝仍开武举;然战事一旦停止,武举制便没了存在意义。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宋夏议和,“边事浸息,遂废此科”。后战事又起,武举制也再次复起,并因为宋与夏辽之间的战事,反而大兴于世。

三是元代大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以强大武力而著称的元代,竟未设武举,何以至此?《续文献通考》记载:“元代不设武举,专事承袭。”蒙古人在进入中原后,将汉人列为末等。显而易见,朝政大权已经被大贵族们所垄断。

在此情形之下,别说武举未开,就连文举考试也曾两次停办,其规模也远不如其他时期。

参考资料:

许友根《古代武举的实施与存废待点》

付旭辉、林友标《武举制度的演绎》

责任编辑:zN_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