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百事通!解王维《终南别业》:未敢轻言身后事,恐因浊酒负红尘
2022-07-13 08:39:20 来源: 腾讯网

何以解忧,唯山水与神佛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于王维的诗,向来不吝赞美,他未必有李白那样天纵的才华,也没有杜甫那般伟大的济世之心。

他就是他,一个有着不完美人生的唐代田园派诗人。

作为生于1300年后的“我自己”而言,我更愿意接受他维纳斯一般的“残缺美”。

因为,我本就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经常搞不好人际关系,还略微有点宅、甚至有点蠢的笨姑娘。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因奸臣李林甫谗言罢相,后贬荆州长史时,王昌龄大骂李林甫弄权,因此获罪岭南。

于是,王昌龄留下了仗义执言、不忘初恩的美名。

同样,作为被张九龄提拔入朝的王维,却没有这样的孤胆,但是张九龄赴任荆州时,王维却有诗相赠: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因此,他也被排挤出朝,任河西节度使,有了人生唯一一次的出塞经历。

他在给张九龄的诗中写:当初,只有张丞相赏识我的才华,如果没有您的知遇之恩,恐怕我现在还寂寂无名,您不幸遭贬,我也将追随您的脚步,决心退出这浑浊的官场,归隐田园。

伴君如伴虎,他是没有王昌龄那样,敢与李林甫对骂的气概,但他却选择了与张九龄共进退。

不能陪你同风起,但可陪你落夕阳。

这种报恩的方式,很奇怪,一点也不具备豪杰气概,但却很务实。

不久以后,王维开始着手建设“辋川别业”,准备归隐终南山,但是他的请辞一直没有得到批复,李隆基也不准备让他就这么离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王维被俘,授以伪职。

王维吃痢药称病,拒不赴任,被安禄山带到了洛阳,囚禁在菩提寺中,期间作诗《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尽管如此,长安收复后,依然有很多官员奏他失节,当斩。勤王登基的唐肃宗念王维的弟弟王缙平叛有功,且自愿削籍为兄赎罪,没做过深追究,降王维为太子中允。

一年后,王维加集贤殿学士,迁太子中庶子,升中书舍人,并于760年转尚书右丞。

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官,不出意外,再熬两年封侯拜相也未尝不可。

但是,刚刚升官的王维却提出了致仕,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提出辞职了,因为他还有债没有还完。

致仕之前,他提出换自己的弟弟王缙回京,得到应允,公元761年,王维正式退休,放野终南山。

现在他可以对张九龄说,张丞相,我兑现了诺言。

无官一身轻的王维,在他的辋川别业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终南别业》,也算是他的绝笔,因为同一年7月,他就与世长辞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释:自中年以后,余便有归隐之心,奈何晚年才事成,安于终南山边陲,得以赏风弄月,偷得清闲。沿着山间的溪水去寻找源头,或者坐在山巅看云起云落,偶然间遇到一两个在山间拾柴的老者,攀谈起来竟忘记了回家。

其实王维27岁就曾和妻子隐居淇上,那个时候,他正负盛名,满长安城里都是关于他的传说。奈何他的妻子早逝,孤独的王维决定再次求仕,于是谒见张九龄,复官右拾遗。

赴任之前,王维曾再度隐居于嵩山,大概是妻子的过世,让他无法承受一个人独处的痛苦,所以他思忖了很久后,决定去洛阳复职。

当时王维只有35岁,之后再也没娶,直到终老。同样,他没有写沉痛的悼亡诗,也没有着墨于自己更多的感情故事,但是他和对张九龄一样,选择了默默坚守的方式。

他把一切都记在了心里,独自承受着,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一天会还得清在这个世界上曾欠下的债。

公元761年,王缙回京,王维进谢表,之后又给自己认识的所有亲友写了信,然后安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现在,王维可以说,我不再欠谁的了,他可以用轻快的语气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未敢轻言身后事,恐因浊酒负红尘。

因王维一生礼佛,且诗颇具禅理,后人为了纪念他,誉他为“诗佛”。

虽然王维大半生都在世俗间挣扎,但他依然当得起这个称号。

他需要把这一世的纷扰了了,才能淡然故去,他总是习惯把所有事都藏在心里,默默一个人独自承受,就像他写给好友裴迪的诗句: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这就是我们熟知,或者依然不知的王维。

- end -

责任编辑:zN_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