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不幸薨逝,明太祖朱元璋在悲伤之余也不能不考虑一个重要问题 -- 将来由谁承接他的皇位,成为皇朝的继承人。当年九月太祖做出了决定,册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姑且不说其后的历史证明太祖的这个选择很失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太祖的决定也不能让皇朝上下信服(只是慑服于太祖的威权,没人敢表达不同意见罢了)。
首先,按照中国古代宗位传承的传统(传子传嫡),就轮不到朱允炆。太祖不但儿子多(二十六个),朱标之后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四个嫡子。如果说是为了坚持“嫡长继承制”,将皇位留在嫡长一系,那就更轮不到朱允炆了。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
《皇明祖训》
朱允炆非但不是朱标的嫡长子,连嫡子都不是。
朱标的嫡妻是常氏,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是朱标的妾。有些朋友认为,常氏亡故的早,吕氏被扶正后,朱允炆也算嫡子。这种观点其实有很大的问题。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的生母吕氏还是妾,所以朱允炆出生即庶子,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换句话说朱允炆从出身上不如他的两个同母弟弟(朱允熞和朱允熙),他们好歹还是吕氏被册封为太子妃后出生的。
另外,古代对“嫡子”的规定很严格,嫡子讲究的是原配(发妻、嫡妻)所生,也被叫做“正嫡子”。续弦或者从妾位扶正的妻子,不能被称为嫡妻(称妻或正妻),她们所生的儿子,正式的叫法是“平嫡子”。
这有些类似于“妻”和“平妻”的区别,“平妻”虽然被称为妻,但是对“妻”而言,本质还是妾(中国古代一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同理,“平嫡子”对于“正嫡子”而言,实际上还是“庶子”。
注:太子妃常氏死于洪武十一年,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朱允炆的两个同母弟弟,分别出生于洪武十八年和洪武二十一年。
因此即便是将朱允炆强行归为“嫡子”,他这个“嫡子”身份也远不如他的三弟朱允熥。朱允熥的生母是常氏,他可是朱标货真价实的嫡子。至于说什么“国赖长君”,就更说不通了。朱允炆年岁本来就不大(册立时16岁),他在岁数上也比朱允熥年长不到一岁。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别说有什么过硬理由和依据,本身就违背了太祖自己定的传承规则。那么太祖为什么要自抽耳光,违背自己定下的祖制呢?是朱允炆异于常人么?
注:“东宫不待嫡,元子不并封”这种说法是明宣宗为册立庶子朱祁镇为皇太子而强行搞出来的,明太祖时皇朝没有这个说法。
太祖不从自己的众儿子中去选,主要原因是此时他的嫡次子秦王朱樉已经彻底成了扶不上墙的烂泥了。
太祖原本是对这个儿子是抱有厚望的,不但就藩的仪仗、护卫、赏赐等为诸藩王之首,太祖还任命秦王为宗人府(专司管理宗亲事务)的宗人令。但是秦王就藩后很快放飞自我并堕落,他不但沉迷酒色,还极其热衷于施虐取乐。
这样的人当了皇帝,那是妥妥的暴君,如隋炀帝那样把明朝整个二世而亡也不稀奇,太祖自然不会也不敢去选他。
跳过秦王去选自己中意的老三晋王朱棡或者老四燕王朱棣,那就更不可能了。首先跳过秦王会扰乱皇位传承的伦序规则,“立贤”说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后世子孙各个都会认为自己“贤”的够资格当皇帝,会为皇朝埋下兄弟阋墙的隐患。
其次在太祖沿北疆构筑的塞王体系中,晋王和燕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除了要领兵防御蒙古外,他俩还得互相掣肘以保证朝廷的威权。
太祖并不是不知道藩王对朝廷的危害,太祖只是觉得这样可以消除外姓对他们朱氏皇族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太祖认为他有办法让这种危害降低到皇帝可控的程度,藩王们互相掣肘就是他的办法之一。
让晋王和燕王中的任何一个登基称帝都会打破这种平衡,而且称帝的一王必然会视另一个为自己的重大威胁,兄弟相残就指日可待了,这恰恰是太祖不希望发生的。
因为上述的原因,太祖才将目标转向了自己的孙子辈。那他为什么不选宗法伦序上更占理的朱允熥,而是选嫡子身份似是而非的朱允炆呢?
首要的原因还是出在朱允熥的身份上,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虽然早亡,但他有个挺出色的小舅子蓝玉。到了洪武后期,蓝玉已经成为明军首屈一指的大将,当然在朱元璋眼里这是实力强横的外戚。
朱标在世时,太祖还不认为这是问题,因为他觉得朱标能轻松驾驭他们(这也是太祖允许蓝玉壮大的主要原因)。但是朱标薨逝后,太祖就认为这是个大问题了,自己驾崩后实力强横的蓝玉一党很有可能霸占,甚至是夺走他们朱家的皇朝。
所以太祖为了剪除皇朝的威胁只能牺牲自己的孙子朱允熥了,因为感到愧疚,太祖也对朱允熥做出了一些补偿。太祖将朱允熥册封为吴王,而且有别于其他藩王都在偏远、贫瘠之地就藩(这也是太祖弱化藩王威胁的一个手段),朱允熥的封地在富庶的南直隶地区。
另外吴王这个封号,在别的朝代可能很普通,但是在明朝它有特殊的意义。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前就自称“吴王”,正常来说“吴”这个封号在明朝就不会被使用,会成为太祖专属。
不能选朱允熥,那朱允炆就自然成了首选。
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夭后,朱允炆就成了事实上的长子。加上他的母亲被扶正,他也就勉强算得上是“嫡子”了。用他去代替朱允熥,虽然有问题,但是在大家都不敢站出来反对的情况,也算是面子上过得去了。
除此之外,太祖选择朱允炆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他对明朝的定位,以及朱允炆在某些方面成功地忽悠了他。
太祖在建立明朝后的三十年间不厌其烦地为皇朝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制度,上到皇朝国策、下至百姓穿衣出行可谓是应有尽有。虽然五花八门,但是也可以简单总结。
太祖实际上将整个皇朝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朱氏皇族,一部分是非朱氏皇族。皇朝存在的目的一方面是让非朱氏皇族安分守己、各司其职,长久地去服从并供养朱氏皇族;另一方面是约束皇朝不要内乱外耗,以让朱氏皇族能够长久的统御皇朝。
要实现这些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皇帝,他既要“狠”又要“仁”。“狠”是要求皇帝能毫不犹豫地去血洗非朱氏一族以消除任何可能的隐患;“仁”则是要求皇帝要时刻对自家朱氏皇族保有宽仁之心。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对于普通人来说都难于兼容并举,更何况是被权力加持的皇帝。
皇帝狠起来,必然会放开对权力的约束,接受权力的腐蚀。而被权力腐蚀的皇帝都是孤家寡人,在他们眼里别说亲族了(朱祁镇和朱祁钰兄弟就是例子),连儿子都不见得能放下。“仁”就不会存在于他们的字典中。
注:朱元璋虽然对皇族“仁”,但是他也只能“仁”到他的儿孙这一层。以晋王朱棡为例,太祖能对朱棡仁,但是对朱棡的老丈人(谢成)、对朱棡儿子的老丈人(傅友德)以及他们的亲属却仁不起来。朱棡的早亡,多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视姻亲如外人、如走狗)。
太祖作为皇帝自然明白这些矛盾,因此他选择两步走。“狠”就由他自己来做,“仁”就让儿孙们去实行。太祖和朱标那段关于荆棘的对话,也正是他这个想法的真实表现。
太祖在让儿子们掌军解除武将勋贵们的威胁,同时他也很清楚,这么做是把自己的儿孙架在火上烤了。因为他们代替那些武将勋贵成为了“威胁”,即便他们真心忠顺,他们的后代也忠顺么?朝廷和后世皇帝们信么?
太祖自认为通过制度(“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和方法(藩王互相掣肘等),降低并抑制了藩王们的威胁。但是他也没有忘记逆向的伤害,因为藩王们一旦被皇朝和皇帝视为威胁,下场通常会很悲惨。
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许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员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规,委任正臣,内无奸恶,三年之后,亲王仍依次来朝。
《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的这条规定,说的是防奸臣蛊惑新皇帝去残害宗亲、藩王,又何尝不是在保护藩王们免遭新天子的猜忌和屠戮呢?所以为了保护子孙太祖希望能选一个“仁”的继承人,一个能给予他的儿孙们宽仁和信任的皇帝。让自己的这套矛盾体系,能在微妙平衡中被延续下去。
朱允炆虽然有别的不足(相貌不佳、身份不合格等),但是在“仁”这个方面的表现很让太祖满意。而朱允炆最让太祖满意的地方是他对待藩王们的态度:
太孙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太祖曰:“是也,无以易此矣。”
《皇明史窃·卷三》
只不过太祖没想到他被朱允炆给忽悠了,朱允炆一登基就把这些抛之脑后,只想着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自己的藩王叔叔们。太祖三十多年的朱氏一族合家欢的幻想,也就此破灭。
-
当前资讯!科创板下半年解禁总市值超7500亿元随着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临近,市场也将迎来解禁高峰。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科创板解禁总规模超7500亿元,其中7月解禁规模超2500...
-
视讯!虚拟电厂应运而生 800亿元市场引上市公司“追风”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以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加快,虚拟电厂作为智能化、低碳化转型的方向和趋势,发...
-
世界快资讯丨【读财报】基金公司权益产品5年业绩:工银瑞信、易方达表现稳健 中小基金公司分化显著新华财经和面包财经研究员近期统计了公募基金管理人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这三类主要权益产品近5年的收益率情况...
-
天天热文:近300家药企角逐第七批国家集采7月12日,全国各省份组成采购联盟开展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据了解,本次集采有60种药品采购成功,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
-
【环球时快讯】地产股遭沪深港通“挑剔” 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受青睐今年以来,有12只地产股被调出港股通标的,4只被纳入。6只地产股被调出陆股通,2只被纳入。与多只地产股被调出相对应的是,今...
-
当前资讯!科创板下半年解禁总市值超7500亿元
2022-07-13 07:21:21
-
视讯!虚拟电厂应运而生 800亿元市场引上市公司“追风”
2022-07-13 07:31:15
-
世界快资讯丨【读财报】基金公司权益产品5年业绩:工银瑞信、易方达表现稳健 中小基金公司分化显著
2022-07-13 07:26:13
-
天天热文:近300家药企角逐第七批国家集采
2022-07-13 07:32:46
-
【环球时快讯】地产股遭沪深港通“挑剔” 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受青睐
2022-07-13 07: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