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每日资讯:从三国演义看反间计,在什么条件下适用,为何对用间者有特殊要求
2022-07-10 05:42:56 来源: 腾讯网

反间计作为百计之首,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运用最多,而且神奇的是,这个计策对任何人基本都适用,蜀后主刘禅屡中反间计,而像曹操这样智慧超群的人,也一样会中反间计。

那么,反间计为何能屡屡得手,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实现,对用间者有无特别要求,这正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谓反间计,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的一种计谋。它在军事史和政治史上使用最多,因为它有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一,防不胜防;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志在完成伐魏大业,但实际上只有第四次形势最好,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反间计断送了他所有的努力。

公元230年,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再度来攻蜀汉,诸葛亮四出祁山讨伐曹魏。魏军派出的阵容是:曹真为大都督,司马懿为副都督。此二人均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结果诸葛亮智劫曹军,气死了曹真,还布下了八卦阵,将魏军赶到了渭水南岸。

就在他准备直取长安时,李严手下的都尉苟安,因贪酒导致解送粮草延误,诸葛亮大怒,欲将其斩杀,在杨仪的求情下才改为杖责八十。

不料苟安对此怀恨在心,竟然投降了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心生一计,便叫苟安到成都去散布流言,说诸葛亮自恃功大,怨恨后主,早晚要谋反。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后主刘禅耳朵里,他一时不知所措,宦官便教唆他将诸葛亮从前线召回,削去他的兵权。刘禅是非不分,果真照做了。

诸葛亮接到诏书后,不禁仰天长叹,只好退军。后来虽然查出是苟安所为,但大势已去,第四次伐魏就这样被一条反间计断送了。可见,连史上公认的智者诸葛亮,也不能逃脱反间计的牢笼,说明反间计有防不胜防的特点。

其二,效用极大,一旦成功,重则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成败。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就很好地呈现出反间计巨大的效用。

曹操率百万大军来袭,实际只有八十多万,一直推进到了长江边上。周瑜在看过蔡瑁、张允的水寨之后,十分忧虑,因为此二人深通水军训练之道,如果不除掉此二人,东吴很难打胜仗。

就在周瑜思虑之际,蒋干来了,正好将计就计。蒋干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要说降周瑜,不料周瑜一见蒋干,就先攻其不备,直呼他为说客,弄得蒋干连连否认,只好假意说,自己是来探望老朋友的,怎么会是说客呢?

蒋干狡辩一番,进退两难,周瑜为了表示不疑他,特地设宴招待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说蒋干不是曹操的说客,只是来叙旧情,谁要是在宴会上谈论军事,一律格杀勿论!

喝到半醉,周瑜故意拉着蒋干走出帐外,带他参观了军营和粮草处,又对他说,大丈夫遇到知心主公,祸福与共,即便是苏秦、张仪也不能说动他。

周瑜这番操作彻底断了蒋干的说客之心,对周瑜也深信不疑。晚上,周瑜又坚持让蒋干与他同榻而眠,以叙旧情。周瑜故意一倒下便睡着了,而蒋干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半夜爬起来看到桌面上的一封信,封面上写着“蔡瑁、张允谨封”,蒋干大惊,拿出一看竟是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信。

他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蔡瑁、张允居然已经反叛,喜的是自己撞破了这个秘密,立大功的时候到了,于是天不亮就跑回了曹营。

结果就是,曹操真的斩杀了蔡瑁、张允。尽管斩完二人之后,曹操识破了周瑜的计策,但为时已晚,更何况,以曹操多疑奸诈的性格,他也不可能承认自己错杀。

周瑜所实施的反间计,虽并非直接在战场上见效,但却使曹营失去了两个深通水军之法的人,为庞统设“连环计”和黄盖诈降火烧战船铺平了道路,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其三,使用成本低。

从上述两个例子当中,可以看出,要施反间计,只要基本条件达到,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周瑜不过就是在蒋干面前当了一回演员,蒋干便中计了。

从上述两个例子当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使用反间计的一些基本条件:

其一,使用此计者,也就是用间者必须是一个相当有智慧与才德的人。上述例子中的用间者,不论司马懿还是周瑜,在三国时代都是留下印迹的历史人物,都可以算是帅才。

其二,此计中的中计者与目标,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利益冲突。比如诸葛亮与刘禅之间,他们是有利益冲突的。诸葛亮掌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一旦有反叛之心,刘禅该如何应对?

再如楚汉争霸时,刘邦手下谋士陈平用反间计除掉了范增,中计者项羽与范增之间是有隔阂的。范增曾建议项梁拥立楚王之后为王,而在拥立了楚怀王之后,对项羽是十分不利的。因为楚怀王也不是无能之辈,在项梁死后,楚怀王就夺了项羽的兵权,还不让他西行攻秦。

可见,相比之下,范增对楚怀王对楚国的情感在心理上远胜于对项羽。在鸿门宴上,项羽难以对刘邦下手,实际上从侧面也反映出,他对范增的某种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就是导致陈平反间计成功的关键因素。

其三,其中所用的间谍,与双方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且用间者对敌我双方都有深度的了解,能从整体上把控节奏。

比如蒋干效力于曹操,又与周瑜是旧友。周瑜作为用间者,他一看到蒋干就知道他是来当说客的,然后就想到要用反间计,将计就计。周瑜反间计能成功,有三个因素:

其一,周瑜既了解蒋干又了解蔡瑁、张允。蔡、张二人在小说中是降将身份,在历史中,曹丕对他们也没好感。

其二,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曹军整体上的了解。

其三,周瑜的表演使间谍蒋干完全放松了警惕,这也充分展现了周瑜把控节奏的能力。

这些因素聚在一起,反间计的起动条件就达到了,因此,周瑜用反间计成功除掉了蔡、张二人,并为后续铺平了道路。

那么是不是只要符合以上条件,反间计就有可能成功呢?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对“用间”有着严格的标准,他说,不是才智过人的将帅不能用间,不懂仁义的将帅也不能用间,不是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帅也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而且一旦用间的计谋未施行便泄露,那么间谍和所知此计的人都应处死。

孙子为何在使用反间计时,一再强调用间者的智慧与才德呢?这是因为如果用间者才智达不到只会酿成大祸。

比如,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衰微,天下诸侯割据一方,不听调度,天下渐呈大乱之势。大将军外戚何进听了袁绍的话,要调诸侯进京除掉宦官。

对此曹操和陈琳表示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调外兵入京会出乱子,但何进不听,还是把董卓等人请来了。结果,何进被杀,董卓独霸朝廷。

之后司徒王允为了除掉董卓,对董卓实施了“美人间”和“反间计”的策略,其中的间谍就是貂蝉。王允认为,要想除掉董卓,上策当然是先除吕布,斩其羽翼而后擒王,但若能令吕布反戈为我所用,借他助除董卓,那就是上中之上的计策了。

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在此不再赘述。其结果就是,公元192年,王允设计由吕布杀了董卓。但是董卓死后所引发一系列他难以控制的的连锁反应,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将打着要为董卓报仇的口号,杀入了长安,打败了吕布,占领了长安,杀了王允,又控制了汉朝的政权 ,此后的长安城变得更混乱了。

在此事件中王允所发起的反间计,就不是一次成功的计谋,尽管达到了目的,但这件事并没有为汉朝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他自己也搭上了性命。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用间者王允对汉朝的整体形势,对董卓,对吕布都不够了解,以至于酿成大祸。这也是孙子为何一再强调用间者的素质的原因所在。

有人把反间计称为是最歹毒的计谋,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计谋利用了人类的重要本性之一--猜疑。猜疑是一种情感与理智混合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人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或者说是宁愿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对于某种不确定的情形,人们又常常处于这种心态之中,即使是聪明的人也不例外。

所以,这种建立在人的深层心理之上的计策,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可能取得成功。我们在传承古人智慧的同时,又不禁会陷入另外一种思考。

我们所宣扬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诚实做人,而如果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却又不得不使用智计,到底该如何才对呢?二者是相容还是相悖?历史和现实对此也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责任编辑:zN_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