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每日消息!东汉名士孔融之死的真相:一再挑战野心家曹操的底线而遭灭门之祸
2022-07-06 08:32:24 来源: 腾讯网

文人最好不要玩政治,

尤其是倔强的文人。


【资料图】

但1800多年前有个倔强的文人,

他不但玩政治,

还偏要一再挑战一位狠辣的政治家的底线,

最终酿成惨剧,

一家人惨遭灭门,

这个倔强的文人就是孔子的20世孙、东汉名士孔融,

而这个狠辣的政治家就是曹操。

孔融

1、从一桩“冥婚”说起

曹操很牛,

不但他自己牛,

就连他生的孩子个个都很牛,

但其中据说最牛的不是曹植而是曹冲,

曹冲从小就被众人确认过属于“天生神童”。

这个神童聪明到了逆天的地步,

“曹冲称象”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这个神童7岁时候干出来的,

“曹冲称象”这件事情了不起的地方在于,

一是其原理和古希腊物理学家提出的“浮力原理”如出一辙,

二是这么超越时代的原理竟然被曹冲这个7岁的孩子信手拈来。

曹冲不但有着逆天的聪明,

还有着难能可贵的善良,

曹操崇尚法家思想,

治军、理政向来使用严刑峻法,

很多人触犯律法后,

都是因为曹冲从中机智地帮忙开脱,

才得到了曹操的从轻发落。

曹冲既有逆天的聪明,

又有难得的仁爱之心,

自然深得曹操的宠爱,

曹操甚至想培养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但中国自古就有句话说“慧极必伤”,

曹冲就像颜回那样早逝,

但他比颜回还惨,

颜回好歹活到快40岁,

而曹冲13岁就夭折了。

曹操悲痛欲绝,

心中痛惜万分,

就想最后为这个最心爱的儿子操办一场体面的“冥婚”,

也就是为死去的曹冲找一个死去的女孩,

按照夫妻之礼合葬到一起,

操办这种“冥婚”在当时是不合礼法的,

但曹操要操办,

谁敢阻挠呢?

当时刚好曹操手下的司空掾、大名士邴原的女儿也死了,

曹操一直都很敬重邴原,

想趁此机会有意拉拢他,

就提出要为邴原的亡女和曹冲操办一场“冥婚”。

这事儿如果换了别人,

早就求之不得了,

这是难得的“攀高枝”的良机啊,

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找上门来谁会拒绝呢?

可偏偏邴原就拒绝了。

邴原太了解曹操的秉性了,

他也太知道曹操作为一位狠辣的政治家的想法了,

曹操一贯表现出敬重士人的样子,

除了要利用这些士人的才干为自己服务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士人全都控制在自己手中,

就算不能为自己服务,

至少也不能给自己添堵或者添乱。

所以,

曹操对士人的敬重,

往往更多是为了做给天下士人看的。

但邴原又不能生硬拒绝曹操,

不能因此给自己引来祸端啊!

正当邴原为此事焦头烂额之际,

有个高人指点了他一句话“夫君人者,厚薄何常之有”!

意思就是说,

君主对待臣下,

臣下有用时就认为他好、对他就很宽厚,

臣下一旦没用了就认为他不好、对他就很刻薄!

于是,

邴原就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曹操:

让我的女儿与曹冲公子合葬是不合礼法的,

您之所以敬重我就是因为我能坚守礼法,

如果我听从您的话让我的女儿与曹冲公子合葬,

那我和那些破坏礼法的凡夫俗子有啥区别了?

您又会怎么看我呢?

曹操听了此言只好作罢,

另外找了一个亡故的女子为亡子曹冲操办了“冥婚”。

曹冲

2、“高人”孔融的高光往事

这位指点邴原的高人就是孔子的20世孙、东汉名士孔融。

都说出名要趁早,

孔融就属于这一类人,

4岁就出名了,

出名的原因就是“让梨”,

据说孔融4岁的时候和哥哥孔褒等人一起吃梨,

孔融只拿小的梨吃,

父亲问他为什么只吃小的梨,

孔融回答说我是小孩子理应吃小的啊,

这一下让孔融名声大噪,

这个光辉事迹还被编进了《三字经》当中——

“融四岁,能让梨”。

等到孔融10岁的时候,

他又干了一件让人们目瞪口呆的事情。

孔融10岁时跟着父亲到了都城洛阳,

当时还没有爆发“党锢之祸”,

士大夫们都还有很高的声威。

当时士人们的领袖人物李膺担任司隶校尉,

拜访他的名流贵胄川流不息,

一般人到了李府门口连通报的机会都没有。

10岁的孔融很想看看这个士人领袖李膺到底是个怎样了不起的人物,

就骗李府门口的门迎说,

快去通报,

我是你们老爷的亲戚!

就这样,

孔融见到了鼎鼎大名的李膺。

李膺一看孔融只是个小孩子,

他哪里认识呢?

就问孔融,

你跟我是什么亲戚关系啊?

孔融不慌不忙应道,

我姓孔、您姓李,

我祖先是孔子、您祖先是老子,

我祖先孔子曾拜您祖先老子为师,

所以咱们是世交的关系。

在场众人听了无不惊奇,

就连李膺也对10岁的孔融大为叹服。

当时有个叫陈韪的大夫不大喜欢孔融这样逞口舌之能的小孩,

就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言下之意说孔融小时候很厉害的样子、长大了未必能有啥出息。

孔融听了当场言辞犀利地反击:

这么说,

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潜台词是说您现在混得不咋地吧?

孔融16岁的时候又做出一件差点给家里引来灭门之祸的事情。

公元169年、也就是孔融16岁那年爆发了党锢之祸,

有名望的士人都遭到宦官集团的追杀,

其中大名士张俭就被追得四处逃亡。

吃了孔融让的大梨的哥哥孔褒和张俭是好友,

张俭就前去投奔孔褒,

不巧孔褒不在家,

16岁的孔融出面迎客,

孔融看到张俭慌张的神色,

自然对张俭此行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他自作主张把张俭留下来。

后来事情败露,

张俭逃跑了,

但孔融和孔褒却被官府逮捕入狱,

面对官府问责,

孔融说张俭是他留下来的,

应该他承担责任。

哥哥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

这事和弟弟没关系,

应该由我承担责任。

哥俩的母亲说她是家长,

应该她承担责任。

无法裁决的郡守上报朝廷,

朝廷最后认定由孔褒承担责任,

孔褒因此被杀。

哥哥孔褒因此事被杀,

弟弟孔融却因此事再次名声大噪,

长大后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名士。

曹操

3、从大名士变为倔强文人的孔融

成为大名士的孔融后来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而踏入官场,

由此玩起了政治,

但玩起了政治的孔融却是个嫉恶如仇、性情耿介的直性子,

因此在官场屡屡得罪权贵,

但又因为他名望太大而屡次免遭杀身之祸。

有了“名望”这个护身符,

孔融更加言无禁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而这为他最终惨遭灭门之祸埋下了祸根。

西凉刺史董卓趁乱进入都城洛阳并把持了朝政大权,

而此时孔融担任虎贲中郎将,

也就是御林军统领。

董卓性情残暴、喜怒无常、杀人如麻,

都城洛阳百官在董卓面前个个被吓破了胆,

没几个人敢站出来反对董卓,

而孔融就是那少数几个敢反对董卓的人之一。

孔融言辞激烈地当庭反对董卓废少帝、立献帝,

董卓气炸掉了却又不愿落下“杀名士”的把柄,

就把孔融撵出朝堂让他去北海国为相,

北海国相当于一个郡,

黄巾军最为猖獗,

说白了董卓是想借黄巾军之手杀死孔融而已。

正当孔融在北海国先后和黄巾军以及袁绍之子袁谭斗智斗勇的时候,

曹操听从大谋士荀彧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安顿下来,

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职场高光时刻,

许多士人纷纷来许昌投奔。

曹操听说了大名士孔融的处境后,

奏请汉献帝给孔融谋了个“建设部副部长”的美差,

就这样孔融应召来到许昌。

孔融对曹操是非常感激的,

倒不是因为曹操为他谋了个好差事,

而是因为曹操把濒临绝境的汉献帝给救了出来,

使汉家江山得以延续,

这也是汉室忠臣孔融愿意应召来到许昌的原因,

因此,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

孔融都把曹操看作是汉朝的中兴重臣、也是汉室的大忠臣。

但日子久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狼子野心慢慢就暴露出来了,

孔融越来越觉得曹操就是个玩弄权术的狠辣政治家,

一心忠于汉室的孔融对曹操就越来越恨之入骨了。

怎样发泄对曹操的恨呢?

作为大名士同时也是倔强文人的孔融就多次公然和曹操作对,

对曹操极尽冷嘲热讽、戏谑捉弄。

曹操打败了袁绍的儿子袁熙并把袁熙的老婆、比曹丕还年长5岁的大美人甄氏,

赏赐给了曹丕做妃子,

孔融得知后立即给曹操修书一封,

信中写有“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的话。

曹操本就不但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了不起的大文学家,

但他心里一直纳闷,

我咋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回事呢?

但他心里怕或许真有这么一回事呢,

毕竟孔融是当世大学问家啊。

好奇心奇重的曹操只好不耻下问,

请教孔融此事有何典故?

孔融答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孔融的话意思是,

从今天你打败袁熙让你儿子娶袁熙媳妇这事来看,

古代估计也差不多这样,

这事是我想当然猜的。

曹操被孔融当傻子戏耍了一通,

可想而知他心里有多恼火。

邴原

4、倔强文人孔融惨遭灭门之祸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职场有多风光,

孔融对曹操的恨意就有多深,

也就意味着孔融对曹操的冷嘲热讽、戏谑捉弄的欲望有多强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孔融逮住一切可以羞辱、捉弄曹操的机会,

只图自己过足瘾,

却没想到自己大名士的“名望”早晚也有罩不住而迎来杀身之祸的一天!

曹操打算远征乌桓,

孔融劝说不要把袁绍子孙赶尽杀绝,

曹操心意已决,

谁也无法改变,

于是,

孔融的倔强劲儿又上来了,

又说了一段话百般挖苦讽刺曹操。

孔融说,

您这次远征乌桓、荡平海内,

可以顺便把“肃慎不贡楛(hù)矢、丁零盗苏武牛羊”这两笔旧账一起算了吧!

这又是大学问家才明白的典故,

“肃慎和丁零”都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

西周时期“肃慎族”向周天子进贡一种用楛木做的箭“楛矢”,

但后来中断了这种进贡,

这就是“肃慎不贡楛矢”之罪;

丁零常和匈奴发生争斗,

苏武被困于匈奴而放牧牛羊期间,

曾被丁零人抢走了不少牛羊。

孔融用这两条典故用来挖苦曹操远征乌桓是“师出无名”,

曹操被孔融挖苦讽刺一番又无言以对,

但仇恨的火苗不断蹭蹭蹭地冒出来。

还有一次,

曹操发布《禁酒令》,

宣称夏桀、商纣王都是饮酒而亡国,

所以要禁酒,

其实曹操的本意是要避免浪费粮食(因为酿酒要耗费大量的粮食)。

孔融马上连写了两篇文章引经据典、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把曹操的《禁酒令》批驳得体无完肤。

曹操对孔融恨得牙根痒痒的,

却苦于在孔融的文章中找不到任何漏洞,

更重要的是对孔融下手的时机还没成熟,

曹操只好哑巴吃黄连,

装作大度包容孔融的肆无忌惮。

等到曹操当上了总揽朝政大权的丞相,

这也就意味着收拾孔融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他以前是要树立广纳天下贤才的大度形象,

现在如果再任由孔融这样胡说八道下去,

那他身为丞相的威严往哪里摆?

于是,

在曹操的授意下,

时任御史大夫郗虑和丞相军谋祭酒路粹联手,

给孔融安上了“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

曹操以此为名处死孔融并株连孔融全家。

孔融死前就经历了一件令人心碎的事——

孔融有两个只有八九岁的孩子,

他乞求饶了这两个孩子,

这时两个孩子走到孔融跟前说,

父亲,

覆巢之下,

安有完卵?

果然,

两个孩子话音未落,

奉命抓捕两个孩子的使者也到了,

孔融一家就这样惨遭灭门之祸。

李膺

5、孔融的悲剧是注定了的

孔融是大学问家、大名士,

足见他的智商远超常人,

他岂能不知一再挑战权倾朝野的曹操的底线会造成什么后果?

只是他身为汉室的忠臣和倔强的文人,

只能以这种不断挑战曹操底线的方式来发泄他对曹操的恨意,

所以,

孔融的悲剧是注定了的,

他和曹操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也就注定了他早晚有一天要惨遭横祸,

只不过让他颇感意外的是,

曹操果然是个不折不扣的狠人,

弄死他还不够,

还要对他来个一锅端,

斩草除根。

曹操作为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我们似乎不能指责他过于狠毒,

不狠毒就成不了了不起的政治家;

而孔融作为一代名士则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明知不可为而不惜性命为之,

这不正是中国自古以来生生不息的血性吗?

责任编辑:zN_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