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快消息!刘邦吕雉都没诛杀张良,主动权竟然在张良手里,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2022-07-05 05:29:00 来源: 腾讯网

张良刺杀过秦始皇,这说明他胸怀大志有理想的青年;但也曾拒绝过刘邦的三万户侯,这又说明他淡泊名利。所以,刘邦、吕雉不杀张良,主动权不在吕雉手里,而在张良手中,而且对于吕雉,张良的口碑都是从刘邦那里得到的。


(相关资料图)

在刘邦手下,或者说在一个成功的帝王手下,都有这么三类人才,即将才、帅才和王霸之才。

所谓将才,就是可以率领士兵冲锋陷阵,进则能胜,退则有序,谋则有道;比如韩信,他破赵灭代,说降燕国,扫平齐国,拥兵数十万之后,站在历史的风向标上,如果背汉降楚则汉亡,助汉攻楚则楚灭,自立为王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将才。

何谓帅才?即可以统率众将,指挥群雄,深谋远虑,在国家有难时可以独当一面;比如张良。

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他轻取南阳,清除后患;献策入关进入咸阳;退出秦宫,还军灞上;智斗鸿门使刘邦脱险,下邑划策,重用人才。可谓胸怀全局的帅才。

所谓王霸之才,即通观时事,洞察未来,与时俱进,独具慧眼,知人善任。比如刘邦。刘邦曾问过韩信,说他能否统率百万大军?韩信说不能;又问,能否统率十万大军,韩信还是说不能;刘邦生气问道,那依你说,我能带多不少兵呢?韩信说,你能带一万兵就不错了。

刘邦听了不服气,便反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毫不客气的说,我当然是越多越好。刘邦气愤地又问,那为什么我能做皇帝,你只能做将军呢?韩信说,“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

刘邦的长处就在于,把这些人聚集起来,让他们发挥出各自的能力和长处,为自己服务,这就是王霸之才。

从上述三类人才,我们已然大致明白张良在汉朝所处的位置。韩信彭越被杀皆因缺少谋略,萧何与张良可以存活,但两人的活法大不相同,萧何殚精竭虑劳苦而终,唯有张良是可以活得逍遥自在的。

那么,张良为什么可以游刃有余呢?笔者认为有两点原因,这也是吕雉杀不了张良的原因之所在。

其一,知人善任,审时度势,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马上意识到天下要大变了。在风云变幻之际,他遇到了刘邦。他经常向刘邦讲述《太公兵法》,刘邦也甚感兴趣,遇到事情也都愿意听从他的计策。因此,张良便决定追随刘邦。

第一个,在刘邦拿下宛城,顺利向咸阳进军至峣关时,秦朝内部发生政变,赵高逼死秦二世,立子婴为秦王,子婴又捕杀了赵高。面对这一大好形势,刘邦自然急于拿下峣关,攻入咸阳。

但是峣关地形险要,秦军负隅顽抗,一时半会儿还攻不下。就在此时,张良却劝他说,此时还不能冒进,秦军内部虽然发生政变,但秦军实力还很强,要拿下峣关,最好的办法就是智取,如何智取?他献了一条计策。

峣关守将商奉是个市侩小人,钱财是最好的收买品,但是要做两手准备,一手让人拿着钱财去诱降,另一手要在山上高处制造有大量军队的假象,以迷惑对手。

果然,在这个计策下,商奉很快投降了,但张良却又看到了危机。因为商奉见钱眼开,不与手下商量就答应投降,其部下必然要反,所以只能趁着秦兵放松警惕时,一举消灭他们。

第二个,刘邦依计而行,攻陷了通往咸阳的最后一个关口,直逼咸阳。那么咸阳又如何拿下呢?还是智取。如果强攻,一来秦都守军数量众多,不易攻陷;二来殃及城中百姓,不易安抚。

所以,张良还是认为应派出使臣去劝降秦王子婴。刘邦依计而行,再次不费吹灰之力灭了秦朝。

第三个,攻入咸阳后,刘邦有些飘了,樊哙冒死进谏,刘邦却不理睬。张良见状,也去劝刘邦。他问刘邦:

张:主公以为自己是靠什么取得今天胜利的呢?

刘:靠萧何、曹参等人的运筹帷幄?

张:不对

刘:靠樊哙、周勃等将领的出色战绩?

张:不对

刘:靠沛县子弟的英勇顽强?

张:不对

刘:靠友军的配合、百姓的支持?

张:不对

刘邦无语了,张良才说出答案,靠的是“暴秦!”,如果秦朝政治清明,爱惜百姓,还有人会造反吗?如果秦二世不生活在醉生梦死之中,主公能顺利来到关中吗?刘邦无语,最后同意离开咸阳,还军霸上。

第四个,后来项羽得知刘邦攻下咸阳,并要在关中称王,而且阻止诸侯军队进入函谷关,项羽十分恼怒,并准备与刘邦决一死战。而在当时依刘邦的实力,无论如何都不是项羽的对手,那么刘邦如何应对呢?于是就是有了著名的鸿门宴,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请罪。

当然解除项羽对刘邦的猜疑,项伯起了很大的作用,鸿门一宴,既解除了项羽对刘邦的疑虑,张良又利用项伯在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从上述例子中,拿下峣关,智取咸阳,还军霸上,鸿门一宴,基本都是刘邦听取了张良的建议而促成的。张良在决定追随刘邦的时候,也是因为刘邦愿意听取他的计策。这说明,张良知人善任,再加之他审时度势,跟随刘邦,他能将自己的才能最大的发挥出来,这是他能成事的关键之所在。

同样,张良在对待吕雉时,也是一样的。刘邦在娶了貌美如花的戚夫人之后,对她宠爱有加,爱屋及乌,对于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也格外疼爱。

戚夫人几次三番想让刘邦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对于戚夫人的请求,刘邦也前后两次召集群臣进行了大讨论,但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成。

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历来是帝王家之禁忌,这是群臣反对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则在于吕雉,《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也就是说,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被诛杀,都有吕后的功劳。

吕后在政治上所展现出的谋略,不仅令刘邦大吃一惊,而且也让朝中大臣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这样一来,吕后在朝中自然会收获一批为她效力的大臣。比如周昌、叔孙通。

从表面看,他们二人极力反对废长立幼的原因在于担心国乱,但从根本利益来看,叔孙通是太子太傅,废了刘盈他就等于失业。而周昌与刘邦是同乡,这么多年来自然与吕后也有着众多交集。

此外,吕后家族势力自然也是竭力反对废长立幼的支持者,比如她的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

由此可以看出,但凡与吕后和太子有着利益关系的人,都持反对意见。但即便如此,刘邦要废除刘盈太子之位的火焰始终难以熄灭,其中还有个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刘盈的表现也让他十分不满,而吕后的势力却日益在增强。

鉴于刘邦废太子之心不灭,于是就有人提醒吕后,说留侯子房先生足智多谋,皇后上对他的话又言听计从,不如找张良出马劝说。

于是,吕后就派自己的弟弟吕泽专程找张良求救。张良当时已是半隐状态,基本不见任何人,吕泽最后还是强行闯入的。

吕泽见到张良就质问他,为何对废立太子一事不闻不问呢?那么张良对此事持什么态度呢?

他说,过去他能为皇上出谋划策,皇上也十分信任他,那都是因为皇上在当时常常处于困难之中。而如今不同了,天下已定,皇上更换太子是出于感情上的,骨肉之间的事情,他一个人外人去劝说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张良对废立太子也持反对意见,但为何却没有那么上心呢?这是因为,张良已然看明白,刘邦明着要废除太子,实际目的是想铲除吕后,避免日后外戚专权。所以,张良对此事持中立态度。

但是,既然吕后找上门来逼着他出主意,他自然是要给吕后面子的,于是就有了让刘盈请“商山四皓”来辅佐的故事。

“商山四皓”这四位知名隐士,当年拒绝了刘邦的邀约,却愿意投入刘盈的门下,当刘邦看到他们和刘盈一同出现时,确实被惊吓到了。

刘邦所惊吓的是,吕后及太子势力连不愿意追随他的“商山四皓”都能请到,再加之张良也反对废除太子,可见,他废太子一事是不可能成了。于是,他只好彻底断了改立太子的念头,但出于对刘姓江山的考虑,他还弄了个“非刘不得封王、非功不能封侯”的白马盟誓。

就这样,张良在改立太子一事上,又一次立了功,又一次在国难面前独当一面。吕后对张良的帮助自然是感激涕零的,而张良为吕后出谋却有两方面考量:

其一,他发自内心不支持废长立幼,这是帝王家的传统禁忌。

其二,他了解吕后,这是一个不简单的女性,维护吕后的确有明哲保身的意图。

从上述与张良相关的事件中,我们会发现,张良始终站在一个主动的立场上。不论在刘邦和吕后眼里,还是在群臣眼中,他都是以一个运筹帷幄的形象出现的,这也是他跟随刘邦时所打下的基础。

因此,不管刘邦有困难,还是吕雉有难处,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他,都认可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样一个谋臣,吕雉怎么可能诛杀他呢?

更为关键的是,张良还有一个特大优点,那就是信仰道学,淡泊名利。

其二,信仰道学,淡泊名利

在张良跟随刘邦的过程中,他几次三番地提出“退休”。张良曾是韩国末世的民政经济大臣,正宗的六国贵族,曾以谋杀秦始皇和复辟韩国反秦为使命。

在跟随刘邦后,他也不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之后,他曾决定离开刘邦返回韩国再事韩王。后来韩王被项羽诛杀,张良“相韩”的梦想也就破灭了,之后才彻底离开故地投靠了刘邦,从此专心辅佐刘邦。

在刘邦功成名就后,公元前201年,刘邦分封功臣,将张良封为三万户,由他本人在齐国挑选。但是,张良却拒绝了这三万户之封,只要求将留邑封给他就好了,因此而得留侯。

并且自汉高祖天下初定后,他就常托病不出门,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对于刘邦发起的剪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张良是极少参与的。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他也恪守着“疏不问亲”的原则。

迁都长安后,他更是提出要舍弃一切世俗事务,跟随赤松子修道,崇信黄老之学,求仙得道。在改立太子风波过去之后,他干脆离开了长安,告病还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张良如此淡泊名利的心态,笔者认为来自于他的智慧,而他的智慧则来自于各家学说,他除了崇尚道学,对儒学、法家、兵家学说都有研究。丰富的知识结构,兼收各家所长,取其所需,善加运用,张良可谓千古一人。

因此,笔者在开篇即说,刘邦、吕雉都没有对张良下手,其主动权不在他们手中,而是在张良手里。你认为呢?

责任编辑:zN_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