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明朝那点事91:明朝那些事—考上个状元有多难
2022-06-23 06:40:39 来源: 腾讯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数千年来一直都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时刻。在这句话中,“金榜提名时”最为重要,也是最难实现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你金榜题名的时候,洞房花烛夜也就来了。

可能某某超级学霸看到这里,会放言道:“这有何难!凭我XXX双料MBA轻轻松松就能在古代得个状元。要是我在古代BaLa BaLa.......”如果有人真的这样想,那可真就是异想天开了。据史料统计,自隋大业二年科举制建立以来1414年的历史,总共才出现了552位状元。抛去战争年代诞生的武状元和不考试的年代,早期平均每七八年才出那么一两个文状元。有无数人熬白了头,都没考上个状元。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明朝状元为什么那么难考,源于明朝极其严苛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而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唐宋时期虽然也号称科举的兴盛时期,但录取名额十分的少,每科只录取数十人,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来讲根本不值得一提。很多有识之士也根本得不到晋升的渠道。

明朝创立后,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因为前元的残暴统治,导致各个地方人口大幅度减少,肯读书的就更少了,一天到晚都在想怎么活下去。至于当官的那是能贪就贪,贪完就卷铺盖跑路,这些人已经看出来了,蒙元要完蛋了。这使得刚刚创立的明朝几乎无官可用,无民可管,参考当时的扬州,居然只剩下了十几户人口和一个乞丐一样的地方官。明朝救民的措置咱暂且不提,以后会写到。为了应对这一尴尬局面,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大开科举,实行扩招。并分南北两场考场,尽量平衡南北之间。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开始以做官为目标。以读书作为职业,这些人构成了日后明朝文官集团的基础。也使得明朝的科举竞争相当激烈。

当时的科举分为三级,第一级为院试,在所在州县考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顾名思义就是大多数都是孩子,但也有例外。遇上那种脑子有点笨,又锲而不舍的考生。你在童生之中见到老头子也是常事。嘿嘿!院试合格就可以成为秀才,但是你可不要认为秀才好考,单一个秀才就不亚于我们现在的各市统考了。考试成绩分六等,只有考到高等才能被称为秀才。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再进一步,只有考到一二等的秀才才能去院试第二科“录科”。在明朝,有90%的考生人都止步于这里。

当上秀才已经如此之艰难,但是为了做官。同志们仍需努力啊!让我们继续考试。

下一关叫做乡试,此乡试并不是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由省里出题,每三年才举办一次。并且还有名额限制。能过得了这一关的就能得到“举人”的称号。也就是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各省高考状元。现在恭喜已经是举人的你,你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但也不是一定能当官,除非本县或者本州哪个官不幸嘎嘣了,你才有接替的可能。但是也有倒霉蛋一辈子没抢到做官的机会。

如果你不甘心止步于此,想确确实实的做官。那么只有背起行囊再度出发。第二年会经历人生中真正的考验—会试。

会试简单来说就是各省的高考状元汇聚在一起再度考试,优中选优。从中选取一部分人为“贡生”,对,你没看错!都考到这了连个进士都不是!想要当进士啊,没问题,再过一关吧。

殿试,如果你来到了这一关仍然在榜,那么恭喜你,你确实能当官了!什么?我要状元?我现在还不想当官?好的,咱们去面见皇上。

殿试这一关由皇帝出题考你。但是皇帝也是人吶,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纵使你满腹经纶,你说的不对皇帝的想法,PASS!如果你这长相实在入不了皇帝的眼睛,那不好意思。PASS!

最后经皇帝择优选拔进士三百名左右,排名第一的才是状元!你没看错,相当于现在三百个世界级超级学霸里面的第一才是状元!第二三名赐“同进士出身”“两榜出身”。到这,你的状元之路才算是功德圆满。

是不是感觉光看就觉得心累?嘿嘿别怕,还有更心累的。朱家王朝为了集权统一管理,决定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他认为只要把读书人这些聪明人管住了。农民暴动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为此,成化年间便开始了八股取士。八股多以儒家经典为主。考试的各个步骤都有严格规定,而且必须以儒家经典中的圣人思想立文。也就是说纵使你才华横溢,也必须以圣人的角度来写文章。早期还好,有很多可选题目,考官跟考生都轻松。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官们开始发愁了。圣人的观点用的差不多了,咋办呢?得,断句吧。就这样渐渐地,考官连自己出的是啥题目都不知道了,考生也一脸懵比。

没办法,写吧,只要不把圣人气死就算合格了。就这样,一个真敢考,一个真敢写。到了明末清初,取到的状元进士都是一群摇头晃脑的书呆子。科举制也开始慢慢地走向衰落,直到1905年正式结束。

作为明朝科举取士制度的产物,现在瓷房子博物馆还保留着明朝时期的“状元柜”,是为古代学子的书柜,上面装点十朵梅花,象征着梅花香自苦寒来。同时有“十年寒窗苦”的意义,意在激励明朝学子奋发图强,早日加官进爵。有兴趣的亲可以来一观哦!

责任编辑:zN_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