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他足智多谋,却15年不得重用,北伐战死后姜维长叹:我不如他
2022-06-11 05:22:35 来源: 腾讯网

三国年代,群雄割据,英雄豪杰辈出,自然也是纷争四起。可纵观整个三国故事,自三国鼎立而来,似乎纷争就只存在于这三个国家之间。

让人不由得好奇,趁着蜀魏吴三个国家打作一团时,就没有其他势力乘机从中捞一杯羹吗?实际上,确实有不少边境势力有这种想法,却被三个国家守卫边疆的战士们给勇猛反击了。

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为了应对北伐集结军队而导致的军力亏空,蜀国就出了一名镇守边疆的大将。为了能让诸葛亮安心北伐,他不求功名利禄,独守边境十五年。

后来,蜀中“无大将”可用时,他在年迈时毅然决然地加入北伐大军,最终牺牲自己。值得一提的是,他战死后,姜维长叹:我不如他。那么,这位猛将究竟是谁呢?

仅用三百人便平定边疆叛乱

公元254年,位于蜀国南部边陲的越巂郡子民陷入了悲伤之中,整座城市都在为北伐路上战死的一位将军而感到哀恸,这位将军名叫张嶷,他日后忠义人生的起点是在这座南部小城开始的。

在建兴五年,为了准备北伐大业,诸葛亮抽调军队,动身前往汉中,成都就成了诸葛亮的后勤基地。虽然没有重兵压制,但成都算是蜀国的核心,自然不需要担心叛乱或入侵。

可张嶷在的驻地汶山就不一样了,那是远离蜀国防御的边陲之地,一群山贼联合羌人一起,准备夺取汶山之地的控制权。

此时的张嶷还是个刚刚晋升的小队长,之前的一场大病也让他的身体素质大不如前,眼见着自己所驻扎的城市越来越危及,自己的将军马忠却不为所动,张嶷本人也愈发着急。

终于等到山贼和羌人们的阴谋浮出水面,马忠才肯出兵,此时早已错过先发制人的时机,张嶷也只能领着三百士兵出击。

军队在前行到汶山边的一座关隘前,山贼们早已布下陷阱,在关隘上叠起了层层巨石,强行通过只有被巨石砸死的下场。

眼见强攻无法拿下这座关隘,张嶷只能智取。他先命手下的人扎营造势,将自己三百人的军队,生生营造成了上千人的阵势。

同时,他还先发制人,派出特使到山贼处,告诉山贼们只要投降合作,就能够避免剿灭的下场,而且蜀国军队会保证山贼的吃喝用度,日常生活。

本就军心涣散的山贼看到张嶷军队的架势,再一考虑这位将军提出的条件,二话没说就直接投降了。就这样,张嶷没有耗费一兵一卒,仅用了三百人就化解了这次严重的边境叛乱危机。

小将军初战屡建战功却被“贬”

表现出色的张嶷也受到了马忠的重用,让他能够参与城市的管理之中来。而在收到汶山平叛成功这条捷报的同时,蜀国另一边界,越巂郡再一次造反的消息也传到了诸葛亮耳中。

作为蜀国边陲之地,越巂郡的叛军已经杀掉了三任太守了,被诸葛亮任命的新太守甚至都不敢前去上任。此时的诸葛亮,将目光放在了张嶷这位刚刚建立奇功的人才身上,希望张嶷能够前往越巂郡,协助平叛。

可诸葛亮担心的是,张嶷这种人才建立过很大的功勋,其职业生涯应当是向上而行,再不济也该是到成都某个一官半职,享受荣华富贵才对,这样一位将领会接受这种调去更加蛮荒之地吃苦的命令吗?

后来,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张嶷毫无怨言,直接领兵前往了越巂郡。更让诸葛亮没想到的是,张嶷这一镇守,就是十五年,直到诸葛亮去世,张嶷还在履行这个命令。

独守边城十五年尽心尽力,不为功名为北伐贡献生命

来到越巂郡的张嶷一改以前太守软弱的做法,直接出以重拳,给了当地叛军一记狠狠的下马威。可当地叛军作威作福那么多年,岂是一个新守城能够改变的?

眼见叛军不吃自己强拳这一套,张嶷心一横,你不服,我就打到你服。这位将军纠集了两千名威猛的士兵,并亲自领军上前线,与将士们一同杀入叛军的敌阵。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叛军哪里见过这阵势,纷纷被张嶷杀的丢盔弃甲,四散而逃,出了城去。对于被俘虏的叛军,张嶷也没有下杀手,而是让他们恢复了日常的生活。

能够有吃有喝有工作,谁又愿意当叛贼呢?张嶷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并发展现的淋漓尽致,也让他在当地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果不其然,眼见自己打不过张嶷,投降还能有吃有穿能干活挣钱,其余叛军们纷纷倒戈回了蜀国一方,越巂郡的叛乱就此平定。

对于张嶷来说,平叛的任务已经结束,自己大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向诸葛亮请功去了,可张嶷没有。常年作乱导致越巂郡已经是人心惶惶,城市被叛军大量破坏,农田不产粮食,商人避开越巂郡走。

这些摆在张嶷前的烂摊子,让这位爱民如子的将军放弃了班师回朝的机会,而是留在这个边陲之地发展。为了打通越巂郡与成都的联系,张嶷派人开辟了一条旧时老路,让越巂郡能够直接联通成都。

如此,便使得货运资源能够节省大量时间成本。同时,这位将军还亲自划分田地,让城中的农户们做到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当地的粮食危机。

转化而来的叛军们也被吸纳进入了张嶷的军队,的城防军一下扩充了一倍之多,这使得所有识图攻击的叛军都打了退堂鼓。

日积月累之下,越巂郡的发展居然摆脱了蛮荒,甚至能够给北伐军供给粮食。可这一切都是需要时间的,张嶷在越巂郡整整待了十五年,错过了自己在北伐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

公元254年,越巂郡发展的越来越好,可谓是郡泰民安,可北伐的局势却越来越差,张嶷不愿继续留在越巂郡,而是毅然决然地拖着自己年迈的身体,踏上了北伐前线。

当时,常年的劳作让张嶷落下了许多疾病,尤其是严重的风湿,让张嶷连站立都成了问题。然而,这位老将依旧不顾姜维的劝告,执意亲自带兵上前线作战。

最终,在踏上北伐战场没多久,他便倒在了北伐的路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听闻张嶷战死沙场的消息后,整个越巂郡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郡民们纷纷纪念这位对自己有恩的将军。

就连当初被张嶷镇压的越巂郡叛军,都为这位将军默哀,而掌握北伐军权的姜维更是感叹自己不如张嶷那般鞠躬尽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之中,像张嶷这样的人依然有很多,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却一点点被埋没了。

责任编辑:zN_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