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张居正整顿州县学校,压制言论削减名额,让秀才们苦不堪言
2022-06-10 06:11:59 来源: 腾讯网

学而优则仕。明代上过学的人是童生,参加童试考秀才,秀才是读书人一个重要的环节。取得秀才功名后就可以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中举人后就能做官。当然也可以参加会试、殿试,考进士,这就是读书人的晋升之路。

明朝的学校机构从上到下分为三等,南京和北京有国子监,相当于中央党校。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均由各省的提学管理,每个学校有一定的名额,供秀才们读书。乡村中还有社学,连同有钱人自己办的私塾一样,都属于初等教育机构。优秀的人才经过层层选拔,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但名额实在是少而又少。朱元璋规定,每所府学四十人,每所州学三十人,每所县学二十人。全国一千多个州府县,官办学校里的读书人有三四万。

凡是进入府、州、县学的读书人,每个月可以领取白米和鱼肉油盐,总之一人读书,全家温饱有保障。一家有人考中生员的,除了自己外,还可以另外免除两个人的徭役。一家可以免除三人徭役,这在寻常家庭是不可想像的事。秀才见了知县不必下跪行礼,只须拱手就可,吃官司不用刑。秀才以上的地位就更高了,他们就是特权阶层,所以大家拼命地读书,一人读书,全家无忧。

随着读书人的增多,各州府县的学校很快爆满,面对潮水般的童生,各官办学校应接不暇。于是又增设了一批增广生员,这部分人不再领取白米和鱼肉,但是还是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徭役。优惠政策出台后,读书热更加高涨,又增加附学生员,附学生员的特点是除地位比增广生员低一级外,待遇和增广生员完全一样。

地方学校除了每年通过童试吸收新同学,每三年推荐人才去参加乡试,同时在内部进行等级考试,考得好的升级,比如从增广生员晋级为康膳生员。考得差的降级,取消秀才资格。

各级官办学校给明朝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张居正看出了问题症结,他认为必须整顿学校,减少名额。万历三年夏,他上了一道《请饬学政疏》,整顿天下的学政。

在老百姓看来,秀才一点不穷,免徭役,上衙门不挨打。有的无心进取,与地方势力勾结,可以欺侮普通民众,不服从地方官吏管制,扰乱了老百姓的生活安宁。读书人和民间的风气都越来越坏,拉关系走后门的,剽窃学术腐败的层出不穷,当官则没有政绩,当老百姓则不讲道德。

张居正拿出了十八条措施振饬学风,其中最直接的是不许生员妄议国家大事。因为他们没有当官,不承担责任,又特能言善辩,跟苍蝇一样。他警告秀才们,有事没事别去衙门里帮人打官司,或者议论朝政。辱骂官吏的,一律问罪开除。要加强对这些秀才的入学考试和管理,考试不合格的取消功名和利禄。

大幅减少各级官学的生员名额,府学由四十人降为二十人,州学和县学则降为十五人。

以上措施,招招致命,严厉打击横行乡里的秀才败类,在考成法约束下,各地的官员不折不扣地执行张居正的命令,县学、州学、府学里的秀才,纷纷哀嚎。

秀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纽带,他们脱胎于民众,又是政府大小官吏出身的群体。所以,老百姓服从他们,地方官也要考虑他们的意见,他们拥有地方事务的领导权和地方舆论的话语权。他们固然利用自己的特权在压迫民众,但在民众看来,他们又是羡慕的对象,也是值得尊敬的人群。

张居正得罪秀才们,比得罪权贵和皇亲国戚更加凶险。他之所以整顿学风,就是要清理门户。为国为民,才是儒之大者。正因为他不顾人情,不免招致身后的诋毁。得失之间究竟如何,也只能留待后人评述了。

责任编辑:zN_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