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流行音乐与国运的关系
2022-06-09 07:31:32 来源: 腾讯网

《群书治要·礼记》讲座第7讲06

【是故先王制礼也以节事。脩乐以导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

〖治礼也以节事 〗孔颖达的疏说:“礼为反本,故用礼以节万事”。这个礼都是返回根本,所以先王制礼来节度万事。

〖脩乐以导志〗就是修正音乐以导达心志,勉力向善,并且行之不倦。

〖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

孔颖达在疏中说:“若能以礼节事,以乐导志,则国治也。若不以礼节事,不以乐导志,则国乱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礼乐来治国,国家就会治;不用礼乐治国,国家就会混乱。

像《孝经》上也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用礼乐治国,国家就得以治理;不用礼乐治国,国家就混乱,这是一层意思。

另一层意思,就是吴澄在《礼记纂言》中所说的,“礼正而?乐和,则知其国治。礼慢而乐淫,则知其国乱也。礼乐者,与人交接之具,君子治国,谨慎其所以与人相接者。”虽然都用礼乐治国,但是这个礼端正,乐和谐,就能知道他的国家治理得很好;如果这个礼节简慢,这个乐也都是糜糜之音、邪辟之音,就知道他的国家动乱不安。虽然都用礼乐治国,但是所用的礼乐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后面还说,礼乐是人用以与人交往接触的工具,所以君子治国要谨慎其用以与人相交接的工具,也就是要谨慎他的礼乐。

观察一个国家的礼乐就能够知道这个国家的治乱兴衰,这在历史上有很多的记载。比如说在《晏子春秋》上就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齐景公没有来上早朝。晏子上朝,看到杜扃等候在朝堂之前,他就问:“君王为什么没有来上早朝?”杜扃回答说:“君王昨晚整夜未眠,所以没有来上早朝。”晏子又问:“君王为何整夜未眠?”杜扃回答说:“梁丘据进献了一名叫虞的善乐之人,他篡改了齐国的古乐,君王整晚都在听新乐,所以没有来上早朝。”晏子听了之后,马上按照礼法,把这位乱改古乐的人给关了起来。

齐景公听了之后当然很生气了,他就质问晏子:“为什么把虞关起来了?他昨天为我唱歌,唱得很动听,令我很开心。”

晏子说:“因为他用靡靡之音祸乱君心。”景公听了之后就说:“诸侯外交的事务、治理百官的政务,我都已经交给您来管理了,您把这些事处理好就够了,至于我喝什么酒,听什么音乐,希望先生就不要干预了。音乐为什么一定要听古曲?”

晏子怎么说的呢?晏子说:“古乐消亡,礼法就会随之消亡;礼法消亡,政教也会随之消亡;政教消亡,国家便会跟着消亡。音乐与国家兴亡是息息相关的。听靡靡之音会导致国运衰败,我怕君王背离政教行事。

说到这里,晏子还为齐景公举了很多历史典故、例证来加以说明:“商纣王作《北里》,周幽王与周厉王的乐曲,也都是淫靡鄙下,所以才导致了国家灭亡。君王您为什么要轻易地改变古乐呢?”这个齐景公也很难得,一经提醒,他马上悔改,他说:“很不幸,我拥有国家的政权,但是我做事不够谨慎,不加思索地胡乱讲话,您讲得很有道理,我愿意接受您的劝告。”

从这个故事中就告诉我们,这个音乐和国家的政事密切相关,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孔老夫子到了一个地方,还没有听这个地方的政事办的如何,首先听一听这个地方流行什么音乐,他就能推断出这个地方的民风怎么样了。

观察一个地方的流行音乐就知道这个国家的国运,这在历史上也有一些记载。比如说在《左传》上就记载:吴国的公子季札他就很精通音乐。在鲁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出访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之后,保存着完备的先王礼乐和各国的国风。季札到了鲁国之后,就要求观乐。当他听到郑风时,认为郑国的音乐过于细弱,没有远虑持久之风。于是他就说:郑国将来亡国要比别的国家早。

结果怎么样呢?后来郑国被韩国所灭,果然比宋国灭于齐国早了八十九年,比鲁国灭于楚国早了一百一十九年。所以精通音乐的人,他通过观察这个国家流行的音乐就能知晓甚至预测他们国家的治乱兴衰。这里面,也说明了音乐和政治相通的道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此先王制礼来裁度万事,修乐来导引心志。制礼是使人返回根本,修乐是劝人向善。故而观察一个地方的礼乐,便可知其国家之治乱。

责任编辑:zN_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