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阎锡山上位前:山西末代巡抚陆钟琦被灭门
2022-05-17 10:45:17 来源: 腾讯网

“事是事,人是人,革命是历史,忠贞是人格。吾人不能以革命的事业,抹杀他们的人格。”很难相信这句话是出自于被称为反动军阀的阎锡山对于他人的评价。

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这艘早已千疮百孔的巨轮,在夕阳下正在,缓慢下沉。它的牺牲品也许并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罪大恶极,甚至是个好人。阎锡山这句话评价的对象是他上位前山西末代巡抚陆钟琦。

他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贪官,甚至是个能让百姓称赞“青天大老爷”的人,却成为了辛亥革命中第一个被杀的省部级高官,也是唯一被灭门的高级官员。这位惨遭灭门的好官究竟遭遇了什么?当时的局势难道说真的无可挽回吗?

陆钟琦

1.晚清的清官

自幼好学的陆钟琦在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四年后又考上了进士。这样的经历算不上是天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官员而已。但是并不意味着像他这样一个普通人,就没有人们眼中的所谓风骨。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发生时,与陆钟琦交好的王懿荣、李秉衡等先后死难。大概是有感于好友为国捐躯的悲壮,陆钟琦听后大哭,曾两次自杀,均被救起。有着读书人的酸腐气,却又透着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即使不能上阵杀敌,也想要以身殉国。

而作为一个地方官员的陆钟琦,不可谓不合格。他为官清廉,判案公正。在他任职抚宁期间,地方上曾发生水灾。赈灾官吏宗岱想要侵吞灾款。陆钟琦却无论如何也不肯答应,即使面对宗岱用威胁利诱等手段,企图使陆钟琦与他同流合污,也不能成功。

面对困难,单枪匹马的陆钟琦带着粮食到小山村,亲自为百姓赈灾。他对律法有着崇高的敬意。革除陋规,他自己不为亲戚提供方便,下属也不敢自作主张。后来升至湖南按察使,因为没有资产,差点不能去。

任职湖南时,他研究有关法律书籍,对每一件案子都认真审查,曾了结乾隆时株连数百人的悬案。任职江苏时,遇到案子时一定亲自审查,不给部下过手的机会。多次为百姓申冤昭雪。

这样一个人,阎锡山对他的称赞,无论是出于看中他的声望,又或是真的敬佩,都不是作伪。即使是放到现代社会,他也是要被称赞一声的,却在风云变幻中,成为了时代的尘埃。

这样利国利民的革命,难道真的需要牺牲一个旧时的好官员吗?这与他的性格不无关系。

陆钟琦在他的为官经历之外,其实是块“硬骨头”。他为人性格刚硬,不会轻易低头,与人意见不合时,甚至会下床抄起尿壶就丢过去。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选择同起义者低头,即使是要和谈,也不会让步。

道不同不相为谋,上任仅一个月,生命却止步于此,不能不让人唏嘘“人世无常”。只是山西当时的局势来说,上任的换作是其他人,结果也不会有多好,没有人能阻止历史的必然。

2.上任炸药桶

山西巡抚换了又换,很主要的因素,就是山西经济发达,各种矛盾冲突都十分尖锐。山西富含煤矿,围绕着这种丰厚的“黑金”,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内外交困,令山西的官场形势更为复杂险恶。

陆钟琦是因为著名的“倒丁运动”上台的。陆钟琦的前任,1909年年底升任山西巡抚的丁宝铨,就是由于各方势力的博弈而倒台。

时值清政府的新政改革,而改革当中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禁绝种植鸦片,但是丁宝铨没有听从朝廷的命令,反而谎报情况。根据革命党的说法,丁宝铨此举是为了邀功请赏,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肯向清政府报告。

其实,丁宝铨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好听。鸦片虽然有诸多害处,但是短期内要改种其他作物,当地经济必然元气大伤。此欺瞒种欺瞒,在当时的封疆大吏中并不罕见。但是这样的做法,在长期内不利民生,也容易被抓住把柄。

丁宝铨

民怨,各方势力的交锋,已经让山西巡抚的工作变得寸步难行了。而新的暴风雨也正在山西酝酿着,等待着最后一击,给这个早已不符合时代的封建政权敲响丧钟。这场暴风雨便是来自于在山西的以阎锡山为首的革命党。

清政府想要学习,便送人去出国留学。送去日本公费留学的学生们没有像清政府想象之中的成为大清的脊梁,反而是加入了革命党,成为了压垮清政府的重要力量,其中就包括山西送去的24名留学生。忠于大清,早已不合时宜。

阎锡山回忆说:“我从家乡来到日本,决意不会加入革命党,就去读书,因为当时社会上流传着革命党,全家都有被杀的危险。到日本后,看了一本中国魂,发觉到如果今天不革命中国还能存在吗?所以,从这时起就坚定了我的革命志气。”

阎锡山

因此,阎锡山不仅加入了同盟会,甚至还成为了同盟会中的核心小组织“铁血丈夫团”的成员。同盟会中的留学生并不少,而到了回国后,他们大多都成为了新军的骨干成员。

他们在新军中表现优异,也在新军中传播着自由的种子,最终在武昌起义中生根发芽开出了绚丽的花朵。而把视角转到山西,阎锡山的身上发生了改变。

毕业后的阎锡山不再是个愣头青了,他知道如何积蓄力量,也懂得如何韬光养晦,前期的蛰伏,令他在一段时间内迅速笼络了一批人脉和权利,而这些,都是为他日后成为山西王所积攒的资本。

一切,已经蓄势待发,残破的大清帝国根本无法抗下革命军们的暴击,数千年的封建统治终将在不久之后彻底退出中国舞台。一切,都会是一场新生,民主即将降临在这片沃土之上。

只是,过程中,流血是必然的,死亡亦是无可避免的。有人疲于唤醒盲目的百姓们,有人则在为风雨飘摇的中国寻找出路。众人即便行为不一,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抗击外敌,捍卫国家。

但这些先进人士有志一同地认为,清王朝必须覆灭,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止。于是,忠君爱国的陆钟琦,自然成为了革命路上的绊脚石。既然无法说动,那么除去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他并不是一个令人称赞的好人,却带着火种冲击黑夜。这些想要炸开清政府的夜幕笼罩,拥抱光明的革命党人已经准备好了。而山西这个时刻准备着爆炸的炸药桶,终于在陆钟琦上任后被点燃。

3.图穷匕见

陆钟琦抵达太原时,已然是1911年10月6日。仅仅四天后,武昌起义爆发,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在湖北开始了。湖南、江西随后跟进。10月22日,陕西正式响应武昌起义,剧烈抵抗,死伤惨重。消息震动了邻近的山西。

山西的革命就要来临了。无关巡抚是谁,也无关他本人的能力与品德,时代的洪流下,所有人都被裹挟着前进。陆钟琦面对的是一个危难的局面,陕西的革命党随时可能赶到。而本省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比例也让他坐立不安。

陆钟琦看着这个乱世,心痛不已。他自然懂得,和阎锡山一方所代表的革命军和解是最优选择,可他内心始终怀揣着对于大清帝国的忠臣之心。这样腐朽愚昧的思想之下,两方唯有你死我活,绝无妥协的说法。

阎锡山一方也很清楚,倘若起义失败,所面临的就是砍头的下场。生死之事在身,这场起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于是,趁着陆钟琦将新军调往山西和陕西交界处的机会,革命军们逮到了极大的机会来巩固自身的军备力量。毕竟军力分散的情况下,清军对于山西城的把控必然不能无懈可击。而这项弹药扩充的机会,也为起义胜利创造了良好的军事基础。

最终,太原起义发生了。凌晨新军誓师,黎明时分,起义官兵已攻入城内。陆钟琦的苦心布局显然没有起到良好的防御作用。一切,或许早已注定。起义者们没有遭遇大的抵抗,没费什么功夫就成功攻下了城。结局很圆满,远不及邻近的陕西惨烈。

除了陆钟琦夫妻等人被杀,新军最高军官谭振德也被杀,革命的障碍彻底被清除,天没亮,起义士兵就控制了整个太原。陆钟琦一门殉难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对其进行了表彰,陆钟琦赐谥号“文烈”其妻唐氏旌表。

在此一提,与陆氏夫妇共同赴难的,还有他们的儿子,此子还曾是阎锡山在日本时期的同学。

此时在山西已经站稳了脚跟的阎锡山,也下令厚葬陆钟琦等人。他说:“陆抚之坚贞,谭协统之忠勇,均足为我们敬佩。吾人不能以革命的事业,抹杀他们的人格!”

九泉之下的陆钟琦,带着自己忠臣的头衔,却再也听不到这些动听的赞美言辞了。尽忠职守的他并没有过错。只是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新时代不需要这样一位来自旧时代的忠臣。无法被时代所接纳,也没有真正接纳时代,也就意味着被淘汰。

责任编辑:zN_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