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丘福:燕军第一将,靖难第一功,朱棣不杀功臣,为何将他毁家夺爵
2022-05-15 06:48:05 来源: 腾讯网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

朱棣

在南京登基,是为明成祖。同年九月,朱棣开始大封功臣,在封赏之前,

朱能、张武、郑亨、徐忠

等性情豪迈的将领,纷纷在御前争功,生怕朱棣忘了他们的功劳。唯有一人站在武将的最后方,他一言不发,落于人后,丝毫没有争功的意思,这个人就是

丘福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记载:

诸将争前效虏获,福独后。成祖每叹曰:“丘将军功,我自知之。”

最后,朱棣封丘福为淇国公,赐免死铁券,子孙世袭。由此,丘福成了“靖难四公爵”之一。不仅如此,朱棣还加封丘福为太子太师,上朝时让丘福站在武将之首,

位列靖难第一功臣。

而后,在永乐朝的军事会议上,丘福永远位列第一位,其他诸将无有不服。意外的是,丘福未能将这份尊荣保持到最后,因为7年后,他被朱棣夺爵毁家,靖难第一功臣,最后连个埋骨之所都没有。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靖难之役中燕军第一悍将丘福,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大明淇国公的兴衰。

一、老卒戍北平,随燕兴刀兵

关于丘福人生的前半部分,史料记载得很少,《明史·丘福传》记载:

丘福,凤阳人,起卒伍。

丘福是凤阳人,他是卒伍出身。在古代的军队中,五人为伍,百人为卒,所谓“卒伍”,一般泛指底层士兵。

也就是说,丘福是士兵出身,在经历二十多年摸爬滚打之后,他一步一步地做到了燕山中护卫千户的位置。从士兵到千户,丘福拥有深厚的战场经验。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燕王朱棣到北平就藩,丘福所在的燕山中护卫正好划归朱棣麾下,从此,他成为燕王朱棣的嫡系势力。

丘福生于元朝至正十三年(1343年),比朱棣大17岁。比朱棣麾下的另一位心腹朱能大了近30岁。

《明史》说丘福“

为人朴戆鸷勇

”,意思是丘福为人老实憨厚,但打仗却异常勇猛,属于“人狠话不多”的类型。朱棣到达北平后,很快从丘福的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军事将领的影子,从此对丘福非常礼遇,私下常常以兄弟称呼他。朱棣在藩邸时,丘福和张玉、朱能一样,都是朱棣麾下的得力干将。

靖难之役前,丘福被升为燕王副将,职位高于张玉、朱能。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即位。朱棣得到消息后,急忙赶回南京奔丧。半路上,朱棣又收到朝廷送来的“

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

”的遗诏,朱棣因此又返回北平,而护送朱棣一路往返的将领中,就是丘福。

而后,朱允炆开始削藩,4个月内连削五王,湘王更是被逼自杀。这让朱棣心生恐惧,因此暗中准备起兵。翌年六月,朱允炆派北平布政使张昺等人秘密逮捕朱棣,不料消息走漏。朱棣在王府中设伏杀掉张昺后,宣布起兵靖难,靖难之役就此爆发。而靖难之役的第一战便是控制北平城。《明史·丘福传》记载:

燕师起,(丘福)与朱能、张玉首夺九门。

在夺取北平九门的过程中,丘福、张玉和朱能三人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接下来,朱允炆派长兴侯耿炳文为帅,出兵征讨燕军,在真定,丘福和张玉、朱能等人一起击败耿炳文。随后,丘福跟随朱棣奇袭大宁,在大宁,朱棣不仅招降了老将陈亨,还获得了宁王朱权麾下的兵马,从此实力大增。

总之,纵观朱棣在靖难之役前半段的所有战争都离不开丘福、张玉、朱能三位悍将的身影,

例如,在白沟河之战中,朱棣的具体兵力部署是这样的:

燕王既收军还营……使张玉将中军,朱能将左军,陈亨将右军,为先锋,丘福将骑兵继之……

意思是,为了在白沟河对阵李景隆,朱棣将麾下的兵马分为4个部分,张玉、朱能、陈亨三人负责冲阵,而丘福则带领骑兵,负责在后方掩杀。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

丘福、张玉、朱能

以及从大宁归降而来的老将

陈亨

,这4人已经成为了朱棣麾下最顶级的战将。

不过,这个只持续了两年多,因为在接下来的济南之战中,老将陈亨被南军将领平安偷袭,重伤而还,陈亨回北平后不治身亡。而在东昌之战中,张玉为救朱棣而战死军阵之中。这也就意味着,朱棣的顶级战将,只剩下丘福和朱能了。

二、阵前为前锋,靖难第一功

笔者此前曾写过张玉,张玉在朱棣麾下称得上有勇有谋,他长期担任朱棣的中军先锋。我认为,如果张玉不死,靖难第一功臣的头衔他和丘福都有可能。然而,张玉折戟东昌,从此,朱棣对麾下将领的使用进行了调整。《明史·丘福传》云:

夹河、沧州、灵璧诸大战,皆为军锋。

意思是,夹河之战、沧州之战和灵璧之战,丘福皆是先锋官。注意,这三场战役都是靖难之役后期的大型战役,而且,都发生在张玉战死之后。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

丘福在军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他从燕王副将的身份,兼任了先锋,成了朱棣麾下的第一军锋。

丘福的战力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攻打济州的时候,朱棣先派薛禄攻打,薛禄久攻不下,朱棣调来丘福,《明史纪事本末》云:

丘福合兵攻济州,塞濠登陴,破其城,遂潜兵掠抄沙河,沛县,南军不之觉,粮船数万艘、粮数百万悉为所焚,军资器械俱为煨烬,河水尽热,漕运军士散走。京师大震……

意思是,丘福为了攻打济州城,带领将士冒死填平城门前的护城河,然后强行登上城墙,硬是用勇敢和彪悍攻破敌城。然后又带兵渡过沙河,袭击沛县,在南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烧掉南军运送粮草和军械的数万艘船只,结果“京师大震”。

《旧五代史》中有一句话:

为将者,受命忘家,临阵忘身。

丘福之勇,让人惊叹。朱棣麾下有丘福这等勇将,是朱棣之幸。

建文四年,朱棣最后一次南下,在丘福的拼杀下,朱棣取得灵璧之战的胜利。而后,朱棣下泗州,准备渡淮河,盛庸为了防止燕军渡河,调来千艘战舰沿河列阵,朱棣几次尝试渡河都未能成功。

为了尽快结束僵持的局面,丘福和朱能决定带领敢死队劫阵,他们俩挑选了数百名勇士,沿河道的北岸向西逆行二十多里,然后潜渡淮河,再一路东行,悄悄绕到盛庸的背后。随着丘福一声令下,朱能和身后的数百名英勇善战的将士突然杀到南军近前,南军不知来了多少敌军,一时间方寸大乱,朱棣在这时趁乱发动进攻,由此,燕军渡河成功。

战后,丘福左臂受伤,朱棣亲自为丘福包扎,盛赞丘福勇冠三军。

朱棣渡过淮河后,南军再无成规模地抵抗,从此朱棣下扬州,兵临南京城下。在浦口之战中,丘福和朱高煦合力大战魏国公徐辉祖(徐达之子),最终徐辉祖力不能支,燕军突破浦口后,在李景隆的“帮助”下,从金川门进入南京城。从此,明朝换了主人。

从洪武十三年朱棣到北平就藩,到朱棣攻破南京城,丘福在朱棣麾下听命22年,22年来,朱棣一直待他如兄弟。在靖难之役中,丘福果断站在朱棣这边,对朱棣忠心耿耿,他本是燕王副将,后期更是兼任先锋,成为燕军第一悍将,而今,朱棣登基,丘福这么多年的忠勇,也算有了回报。

在接下来的封杀封赏仪式上,大家纷纷上前邀功,唯有丘福落于人后。

丘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为人敦厚老实,不善言辞,另一方面也是他认为大家的功绩已经在那,不需要再拿出来炫耀。结果,朱棣一次性封了4位“奉天靖难”公爵,即:

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张玉(追封)、泾国公陈亨(追封)。

很明显,在朱棣心目中,功劳最大的,还是他的四大悍将,只是,张玉和陈亨已死,只能追封,而丘福和朱能则成为仅有的两位活着的靖难公爵。而且,丘福位列第一位。《明史》云:

即位,大封功臣,第(丘)福为首。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与世券。命议诸功臣封赏,每奉命议政,皆首福。

当时另一位靖难功臣

朱能

食禄二千二百石,不论是资历还是俸禄,朱能都位列丘福之后。每次议政,丘福都为武臣之首。

从一位卒伍,成长为一位千户,丘福用了半生的时间,但从一位千户到靖难功臣,丘福只用了几年。若此生遇不上朱棣,丘福或许将会是北平的一位老卒,史书上或许不会出现他的名字。

靖难之役,不仅仅是丘福等人成就了朱棣,更是朱棣成就了丘福等人。

三、武班第一人,代君征鞑靼

朱棣登基后,明朝的开国公爵纷纷凋零,魏国公徐辉祖(徐达之子)因不愿屈服于朱棣,被幽禁在家中。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虽然主动开门迎接朱棣,但受新贵们排挤,最终被朱棣夺爵。所以,永乐初年的武将集团,皆以丘福、朱能这两位公爵马首是瞻。

当时,淇国公丘福虚岁刚好60岁,而成国公朱能才32岁,再加上朱能性情豁达,甘居丘福之后,而丘福又担任了多年的燕王副将,所以,丘福是真正的武勋之首,每次丘福主持军事会议,诸将无有不服。

永乐初年,国本之争愈演愈烈,以解缙为首的文官集团支持朱高炽,而丘福则支持朱高煦,史载:

汉王高煦数将兵有功,成祖爱之。福武人,与之善,数劝立为太子。

丘福是武将,和朱高煦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多次劝朱棣立英勇善战的朱高煦为太子,这让朱棣非常心动。虽然朱棣最终还是选择了朱高炽,但从这里能看出丘福憨厚耿直的性格。

永乐四年,成国公朱能在南征安南的途中病逝,靖难公爵便仅剩丘福一人了。于是,到了永乐七年,朱棣需要人领兵征讨鞑靼时,丘福成了不二人选。

为了便于理解,笔者先介绍一下明朝征讨鞑靼的历史背景。朱元璋在位时,先后派徐达、李文忠、冯胜、蓝玉等人多次北伐,蒙古人一败再败,不敢南下牧马。但草原上的物资毕竟不足,蒙古人不能南下掠夺,只能在内部相互抢夺。于是,在斗争中,蒙古人逐渐形成了三大部落,即

鞑靼

瓦剌

兀良哈

。其中,兀良哈归顺明朝,鞑靼和瓦剌的斗争一直在持续。

鞑靼部落的前身是蒙古黄金家族控制的“北元”王廷,中途由于非黄金家族出身的

鬼力赤

诛杀了北元大汗,从此北元国号被废,改回蒙古汗国。在永乐初期,鞑靼部落仍是蒙古最强的部落。

靖难之役爆发后,鞑靼人觉得机会来了,便趁机回到漠南,准备南下。当时明朝内战已经爆发,朱棣和朱允炆都自顾不暇,因此没空去理会鞑靼人。直到永乐七年,朱棣派遣使者

郭骥

出使鞑靼,不料鞑靼人竟然杀了郭骥,朱棣恼怒不已,打算出兵攻打蒙古。《明史纪事本末》云:

七年夏四月,遣都督指挥金塔卜歹、给事中郭骥以彩币赍书谕本雅失里……竟杀骥。

虽然当时朱棣已经登基7年,但在多方面他仍急于证明自己。如今使者被杀,让朱棣龙颜受损,按照朱棣的脾气,他本要御驾亲征,只是在杨士奇、夏原吉等官员阻拦下,朱棣最终答应不亲征。不过,朱棣和文官们达成妥协,要派一位将北伐,给鞑靼人一些颜色看看。当时威望最高,军功最盛的将领,就是淇国公丘福了。

于是,朱棣命

丘福

(淇国公)为大将军,命

王聪

(武城侯)、

火真

(同安侯)为左右副将,以

王忠

(靖安侯)、

李远

(安平侯)为左右参将,合计一公四侯,率军10万北征。

丘福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连连和其他四位将领召开军事会议,似乎对接下来胜利了然于胸。

《明史·丘福传》云:“

谋画智计不如玉,敢战深入与能埒

。”意思是说,丘福的智谋虽然不如张玉,但他敢于深入敌军勇猛作战。换句话说,丘福不是一位帅才,他是一位攻城拔寨的悍将。而他这种特点,也造成了他悲惨的结局。

四、老将陨漠北,成祖怒削爵

丘福跟了朱棣二十余年,丘福有什么特点,朱棣一清二楚。所以,朱棣给丘福送行的时候就对丘福说:

“兵事须慎重。自开平以北,即不见寇。宜时时如对敌,相机进止,不可执一。一举未捷,俟再举。”

朱棣的意思是,到关外之后,不可轻敌,就算见不到敌人,也要谨慎。这一次即使未能取胜,下次还有机会。

在言辞之间可以看出,朱棣虽然想取胜,但他最担心的还是丘福别折了进去。

待丘福出征之后,朱棣又连续下旨给丘福,“

谓军中有言敌易取者,慎勿信之

。”意思是说,如果有人告诉你能轻易取胜,你千万不能相信。

一个月后,丘福出塞,他身为三军主帅,却依旧沿袭之前的作战风格,他亲自带领一千余人打前站,在途中遇到了一些散兵游勇,丘福轻易将这些人打败。随后,丘福渡过胪朐河,擒获了一位重要人物,此人是鞑靼人的尚书。据这位尚书招认:“鞑靼可汗

本雅失里

听闻明朝的大军前来,率部潜逃,他目前就在前方三十里处。”

丘福听完之后,大喜过望,立即就要骑马追过去。当时,后方的主力部队尚没有赶到,安平侯李远连忙拦住丘福劝阻说:“这个尚书的话不可轻信,大将军带的兵马不多,这时孤军深入,风险实在太大。不如我们先结营自守,待主力部队赶到再一起掩杀过去。”同行的武城侯王聪从也认为李远的话有道理。

但是,丘福立功心切,眼看到手的肥肉要跑了,哪能等得及。《明史》云:

福不从。以尚书为乡导,直薄敌营。

丘福让尚书做向导,带着一千余人便杀了过去。在路上,他先后遇到两拨敌军。这些敌军一遇上丘福,便溃败而逃,丘福信心百倍。李远又劝说:“大将军,这分明是敌军的诱敌之计。还是退回去,等主力赶到后再进攻吧。”

丘福做惯了先锋官,似乎不太适应主帅的身份,他仍然坚持孤军冲锋。他问李远:“我是大将军,还是你是大将军?”李远无奈,只得以朱棣圣旨中不准轻敌为由,再次劝谏丘福,丘福大怒曰:“

违命者斩!

”诸将没办法,只得跟着丘福继续前进。

就在丘福等人快马疾驰的时候,鞑靼大军早已在前方布好了口袋,丘福的一千余人很“顺利”地钻了进去。接下来的过程惨不忍睹,《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鞑靼)大众掩至,围之,李远、王聪率五百骑突阵,聪战死,丘福及火真、王忠、李远并被执死,全军皆没。

纵然丘福再勇猛,纵然这一公四侯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然而,在鞑靼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下,他们已插翅难逃。最终,王聪当场战死,丘福、火真、王忠和李远被活捉,因宁死不降被杀。

丘福所带领的一千多人,全军覆没。

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来,明朝军队和蒙古的交战,还没有如此凄惨过。

朱棣自从登基后从未对蒙古人用兵,本指望丘福能够取胜,提高永乐皇帝的声威。结果,没有等到丘福的“

一战而胜

”,等到的却是他的“

一败涂地

”。

换句话说,丘福不仅破了大明朝的纪录,还让急于证明自己的朱棣颜面尽失。

所以,当丘福惨败的消息传到南京后,朱棣几乎发了天子之怒,《明史·丘福传》记载:

败闻,帝震怒。以诸将无足任者,决计亲征。夺福世爵,徙其家海南。

朱棣震怒,夺了丘福的世袭爵位,将其全家都流放到了海南。然后,朱棣以没有人能胜任北伐的主帅为由,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北伐。

五、辱国不失节,功过任评说

有人认为,丘福作为靖难第一功臣,胜仗打了无数场,因打了一场败仗就被朱棣夺爵毁家,朱棣未免下手太狠了些。

笔者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在历朝历代的“马上天子”中,明成祖朱棣绝对算得上一位对功臣较为不错的帝王。

他麾下不乏战功赫赫的功臣,然而,朱棣登基后并未寻衅诛杀一人。《剑桥中国史》曾把永乐时期的军事将领称为“军事贵族”,这是极有道理的。包括张玉、朱能、陈亨三人的后代,无不在永乐一朝开始崛起,而后在大明朝的200余年里风光无限。而丘福却被夺爵,可见丘福是多么令朱棣失望。

需要说明的是,丘福之败,并非他不够勇猛,也非朱棣没提醒到位。他是在朱棣的反复告诫和部将的再三劝阻下仍要一意孤行才兵败漠北的。

换句话说,永乐七年明军折戟塞外,完全是丘福之责!所以,朱棣将丘福夺爵毁家,丘福并不冤枉。

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领“50万大军”亲征鞑靼,在斡难河畔击败鞑靼大汗

本雅失里

,后者仅带着6位心腹遁逃。

站在斡难河畔,朱棣感慨万千,他或许在为丘福叹息,也或许在为自己的自我证明而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斡难河,正是当年成吉思汗崛起的地方。200多年过去了,蒙元帝国和朱明王朝的两位雄主饮着同一条河的河水,宣告着最高统治的更迭……

据《中华丘氏大宗谱·海南省澄迈分谱》记载,朱棣在第一次北征归来后,赦免了丘福家人之罪,丘福之子

丘松

在海南被任命为海南卫世袭指挥使,有明一朝,丘家世代在海南任职。

丘福之子被赦免的事迹史书中没有记载,如果《家谱》中记载属实,那么丘福和朱棣做了22年的兄弟,又做了7年的君臣,朱棣也算是对丘福有个交代了。

丘福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他在靖难之役中立下首功,却又折戟漠北,历史学家焦竑认为,丘福虽有血勇,但无谋略。言下之意,丘福做靖难第一功臣,似乎拉低了永乐朝名将的平均水平。

笔者认为,从两个方面来看,丘福的结局虽惨,但他的人生尚有可取之处:

第一,

丘福起于卒伍,靠朱棣的赏识上位,并且在靖难之役后期多次担当先锋,

他的军事能力应该得到认可。

只是,丘福善战不善谋,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古代战将,但却不是一位能力全面的军事家。

第二,

丘福领兵征讨鞑靼,因一意孤行而导致一公四侯殒命塞外,其罪难恕。然而,但丘福在最后时刻宁死不降,

他虽辱命,犹不失节。

所以,笔者认为,丘福在靖难之役中的功劳应该被认可,而他的气节也应该被承认。说到底,他不过是一位不适合做主帅又不听劝谏的悍将而已,但他仍是忠臣。

《庄子·齐物论》中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事物的每一面,都存在是非。历史是辩证的,后人看待丘福,不能只看兵败的一面。丘福忠勇的一面,也应该被后人所注意。

责任编辑:zN_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