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不怕神一样对手,就怕猪一样队友,朱允炆团队太LOW,不败才怪
2022-04-27 09:22:32 来源: 腾讯网

一场战争的大体发展方向应该是强大的一方经过长期准备,最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取得决定性胜利;或者是在经过长期的步步为营,你来我往的战斗,一方接近油尽灯枯之时,发生肘腋之变,在决战之前被人从内部击破。

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作为正统的朱允炆一方,随着李景隆的临阵脱逃、朝中已无将可派,败相已露。

这都要感谢他依赖的“三个臭皮匠”——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他们都是历史上名动天下,令人仰视的名士、铮臣、廉吏,他们学富五车,一肚子传统道学,满脑子儒家思想,浑身上下包裹着理想主义色彩。

但是他们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没有经历过残酷的党争、政争,有手段、没谋略;有心机、没阴谋;有恒心、没狠心;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实力;有处理事务的能力,没有强硬的手腕,更没有振臂一呼众人响应的号召力,都局限于纸上谈兵。所以,他们只能称作正臣、铮臣,绝不是能员、干吏,更谈不上酷吏。

如果没有朱棣,他们在朱允炆这个守成之君的领导下,肯定能做一个优秀的守成之臣,绝对能干出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事业。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他们遇到的对手是朱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棣刚满20岁时,已经就藩北平,成为独当一面的藩王。多次跟着岳父徐达围剿北元残余势力,在30岁时,受命于朱元璋参与北方军事活动的组织领导。两次亲自率军北征,生擒北元大将,兵不血刃地收服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不仅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还有娴熟的统兵能力,直接甩朱允炆好几条街。

常年的带兵打仗,使朱棣在军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和极大地影响力,在北方军队的将领中很有面子。而且这些面子都是朱棣在经年累月的拼杀中挣得的。

北平曾经是元朝的大都,又是明朝的军事重镇,是防御北元的一道屏障。朱元璋对此是极为重视的,所以朝廷对北平的倾斜也是最大的,朱棣不仅手握军权,还坐拥重兵,并且还有极大地事权、财权和对当地官员的管理权,可以说是军事行政两手抓,两手都很硬,已经初具气象,有了雄视天下的恐怖实力,就差一个支点了。

朱允炆从小长于深宫,养于妇人,接受来自外公吕本的儒家思想,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磨炼,更没有亲历朝堂之上不见血的争斗,性格温和懦弱。

朱允炆虽然也有小心机、小手段,但毕竟局限在一个“小”字上,例如:在朱元璋面前将头磕肿了为蓝玉求情,实为催蓝玉速死的桥段,岂能逃过雄猜之主朱元璋的法眼;在派兵征讨朱棣时,还不忘记“当立”,对群臣说出了“若与燕王交战,不可取燕王性命,切莫让朕负有杀叔之恶名”的言辞,既杀人还想渡人,底下的众卿焉能不知他在立人设。

朱允炆作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来路正、血统正。刚继位就施行削藩之策,可是用力太刚猛,手段太过激,招数一老就没有了回旋余地,忘了天下至刚至猛的“降龙十八掌”还有一招亢龙有悔呢!无疑给本来就不安分的朱棣制造了一个足以撬动帝国根基的支点。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刚开始之时,在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上都比朱棣有优势,特别是作为明帝国的CEO,更比朱棣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可是他能号召和凝聚的却是一帮子平庸之辈。

经过朱元璋的三番五次地清洗,朝中能臣和武将基本杀绝了,唯一硕果仅存有带兵征战能力的大将蓝玉,随着太子朱标的离去,朱去了利用和存在价值,而且还会成为将来在朱允炆一朝中一家独大的恶势力,本人也是不争气,干了一堆不法之事,正好给了朱元璋借口,搞得身首异处。

朱元璋留给朱允炆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个辅政大臣,都是学者型的。论勤于政事、忠于朝廷、效忠王上那是没得说,在立身、立德、立言、立行上都是我辈之楷模,但是在当机决断、杀伐果敢上的手腕不够狠辣,对形势判断不足,没有后续手段。

唯一具备与朱棣一较高下,能统兵的徐辉祖,因为是朱棣小舅子的身份而饱受猜忌,空有一身本事,却没有展示的平台,因为朱允炆只记得疑人不用,忘了用人不疑了。

致使纨绔子弟李景隆登上了历史舞台,虽然剧中对他带兵的能力和排兵布阵的水平作了正面描述,现在看这只是为了衬托朱棣的神奇。不管怎样,李景隆的50万大军还是险些被朱棣包了饺子,不得不退守济南,还佯装醉酒临阵逃脱。

还是这个李景隆,在朱棣的大军攻打南京时,为朱棣打开了通往皇位的第一道屏障,敞开了南京城门,带兵投降。帮朱棣把朱允炆撵得不知所踪。就是这样一群猪一样的队友加速了朱允炆的失败。像喜剧又像悲剧,整得跟玩儿似的。

能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抓住一闪而过的时机,能在波云诡谲的战场上捕捉到战机,经历和谋略非一介书生出身的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可比。

何况,朱棣的手下还有朱能、张武、邱福、陈亨等一众久经战阵的名将,朱允炆不败才怪。

责任编辑:zN_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