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丨江恂:清廉家风代代传
2022-04-26 11:20:01 来源: 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

由衡阳市纪委监委编纂的《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一书,精选自汉唐以来至近现代衡阳历史上的清官廉吏50人,用近30万字忠实还原这些优秀人物的廉洁故事,以平实、朴素、凝练的语言,客观反映了植根于衡阳大地悠久的廉洁文化。近期,“清廉衡南”专栏,将为您讲述《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书中的故事。

江恂(1725—1785),字禹九,号蔗畦,清代广陵(今江苏仪征市)人。历任衡州府常宁知县、清泉(今湖南省衡南县)知县,乾州厅周知,长沙、凤阳、徽州知府。江恂为官清正廉明、为民造福谋利,深得百姓心,人称“良吏”。

江恂:清廉家风代代传

乾隆二十年(1755),江恂出任常宁知县,在离家上任前夕,父亲以“忠君爱民,廉洁奉公”叮嘱他,江恂跪而受之。江恂初到常宁,始终铭记父亲嘱托,竭尽所能治理一方,为朝廷分忧。他先是请求朝廷减免该县瑶民部分苛捐杂税。常宁塔山地区为瑶汉杂居之地,按例也需缴纳一定的赋税。江恂通过调查,深知瑶民生活艰难,于是上奏请求减免其部分苛捐杂税,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此后,他又施惠于民,为民惩处奸吏,修筑河堤,灌溉数千顷良田,深得时任湖南巡抚陈宏谋的赏识。

乾隆二十二年(1757),江恂被朝廷任命为清泉县第一任知县。创业之初,临危受命,江恂尤为兢兢业业。修建县衙和城垣,在公费不足的情况下,他带头捐出俸禄。他引领百姓,种田纺纱,勤俭持家,并减轻他们的赋税。曾有人反映一处石桥坍塌多年,始终得不到修复。百姓经过此残破不堪的桥,十分危险,怨声载道。江恂得知后毅然带头捐资修复此桥,当地百姓无不感激涕零。

履任之初,清泉县百业待兴,有多起疑案一直没能解决。江恂首先去除百姓烦苛,常常深入农家,考察案情,查明真相,为冤案平反昭雪。每每与百姓交谈,温暖如同家人。很多受其恩惠的人为了感谢他,送钱送物,他都一一回绝。他认为自己为老百姓申冤,是自己的分内事。

江恂在担任清泉知县期间,当时不少城内商人想巴结他,以期参与一些地方事务,想方设法谋求利益。江恂一概予以拒绝,以致得罪了很多当地权贵,但他却因此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许。

江恂家风家教严格,一直把儿子江德量带在身边,在行为举止上作表率。其子在他的影响下,少承家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江德量以进士第二名及第(第二名即“榜眼”)。江德量先是被朝廷授翰林院编修一职,后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也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官员。

江恂要求他的儿子,当官后要励志清廉勤勉,以做循良的官吏来回报皇恩浩荡。江德量没有辜负父亲江恂的期望。江德量性格浑厚、亢直,屡屡呈进密奏,以弹劾享有声誉。他与人交往很融洽,既没有棱角,也没有官架子,十分平易近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江德量遇事敏感、头脑清晰,事情虽千变万化,都难逃他火眼金睛。“见多识广,熟谙治理,精于吏治,堪当重任”的江德量终如他父亲所愿,为官清廉,同样在历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清誉。

正是因为江恂制定了良好的家风,并带头坚持和践行,江恂的后代才被他这种廉洁的氛围和优良的作风感染,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清廉为官、勤勉任事。这应该是他值得当代为官者仿效学习的地方。

——节选自《廉洁时空50张衡阳面孔》

【来源:衡南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zN_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