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93年黄宏赴台拜访张学良,回忆初见面:他一开口就是地道的东北话
2022-04-26 09:29:00 来源: 腾讯网

黄宏、冯巩、倪萍看望张学良

前言

黄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小品表演艺术家,连续24年登上中央春晚舞台,是春晚舞台上名副其实的“钉子户”。

张学良,国民党高级将领,曾和杨虎城一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而,就是这两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竟然有一日能够坐下来一同攀谈。回忆初次见到张学良的情景,黄宏后来还专门为其撰文。

生于东北

1901年6月4日,张学良出生于辽宁台安县桑林子詹家窝堡。张学良是张作霖的长子,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后成为“满洲王”,一度成为北洋政府的元首,也是奉系军阀的首领。

对于自己的这个儿子,张作霖抱有很大的期望,准备将其培养成比他更有作为的继承人。

因此,早年的张学良并没有去过学校,在十八岁的时候,张作霖便在家中设立学馆,让曾教过他的老师杨庆辅为儿子启蒙。1915年,张作霖被任命为二十七师师长,入驻奉天也就是现在的沈阳,继续为儿子设馆教学。

在父亲的教导下,张学良不仅接受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西方文化。

张作霖和张学良

清末民初,我国积贫积弱,受到了列强的欺凌,在东北,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嚣张至极。而对待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也是颐指气使。

因此,在幼年时期看到日本人在东北的暴行,令他感觉到在东北的日子并不好过,但自己却没有拯救东北的信心。

然而,当时的一位新派人物振兴中华的思想也对张学良带去了一些激励,在一次演讲中,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了“中国不亡有我”,张学良听后很振奋。而这一句话也成为了他后来的座右铭。

那个时候的他认为自己只能通过学医学习制药来适应国家的需求。但在父亲的阻拦下,他只能去到东北讲武堂学习。

张学良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但他却没有贵公子的恶习,反而非常平易近人。

致力于建设东北

张学良在成为东北集团的领袖之后,也从不会摆架子,依旧保持着自己一向待人宽厚的作风。

虽然张学良生在东北,但他的思想、为人以及生活方式也都有着相当浓厚的西方色彩。

而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曾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张学良采取了不少措施,开源节流,整顿财政。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民族工业。

日本入侵后的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我国的工业发达地区,而在日本入侵之前,这里的民族工业发达,煤炭和铁矿的开采以及钢铁、冶炼和纺织等工业甚至是闻名全国的。

然而在日本入侵之后,东北的民族工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复兴民族工业,张学良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帮助民族工业得以复兴和发展。

那个时候,在日本学习制陶的杜重远回到国内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陶企业,张学良得知后,立即命令东北矿务局所属各矿、辽宁铁路局、兵工厂以及边业银行给予支持。

而在张学良的支持下,肇新窑业公司一时间得以发展,业务遍布海内外,甚至还挤垮了日本在大连的陶瓷企业。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的第一辆载重汽车也是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在东北诞生的。在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工业的同时,张学良也在用自己的力量惩治日本,对日本的企业采取了限制政策。而在张学良执掌东北之后,张学良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沈阳故宫老照片

1923年,最早的东北无线电台设立在了沈阳故宫内,当时也只能和东北的各个地方传递信息。但在张学良上任之后,对电信机构进行了必要的改革,总台和各大中型城市以及边远地区也都可以互相通信,形成了庞大的通讯系统。

而在张学良的领导之下,东北通讯事业得以发展,不仅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的电报权,同时也加强了国际国内经济交流。

在张学良主政东北三年的时间内,虽然被九一八事变打断,但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东北地区现代化建设项目中,有十大工程是中国现代化第一。

而在那段时间,也是东北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同时也是东北发展史上的黄金期。

张学良

张学良生于东北长于东北,于他而言,东北是他的家乡也是他的亲人,所以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张学良不仅在想着如何将敌人赶出中国,同时也在为东北寻求出路。

为了增强民族抵御外敌的入侵,张学良极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也为中国奠定了工业基础。

黄宏初次见张学良,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广播艺术团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文艺表演团体,下设合唱团、民乐团等分团。

1993年,中国广播艺术团前往台湾进行慰问演出,在此前,黄宏、冯巩、倪萍等人还去看望了张学良老人。

当时的张学良住在台北北头复兴路70号宅邸。据黄宏回忆,当他们到达台北之后,听说张学良住在一所公寓里,而经张学良的秘书告知,张学良每周五都会进城一次,去台北市的五弟家中居住。

张学良

经过协调之后,张学良同意了艺术团的拜访,但是需要在五弟家中见面,而那天也正好是张学良去五弟家中的日子。

由于会见地点的限制,艺术团不能全员都去。因此,在商议过后,他们决定由黄宏、冯巩等十人为代表的拜访老将军。

因为黄宏老家也在东北,所以也和张学良是老乡,这次探望就让他来当主持人。

7月28日晚上,黄宏一行人乘车来到了台北市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前。当他们按响门铃之后,他们一直渴望的少帅张学良终于出现了。

而对于初见张学良,也给黄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张老穿着一件灰色的夹克衫,头发花白,带着茶色的眼睛,虽然张学良风采不再,但那高挺的鼻梁依旧可以看到他年轻时的帅气。

黄宏一行人向少帅鞠躬,问好:“张伯伯好,祝您高寿!”张学良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老乡的味道:“别高寿了,再高寿就成老妖精了!”

会见张学良录像

而在事后,每当回忆道这一幕时黄宏也历历在目。说道:“张学良一开口就是地道的东北话。”当大家听到张学良亲切的东北话后,在场所有人都控制不住地大笑了起来,一下子让气氛变得轻松了起来。

他们都知道张老是喜欢京剧的,因此,张学良主动说道,前一阵子,京剧来到台北演出,他还自己去看了,感觉很是精彩。

黄宏接着张学良的话茬,说自己也知道张老喜欢看京剧的,还主动提到现在每个周五您还会去吊嗓子。一群陌生人对他的情况摸得如此透彻,这让张学良很是疑惑,便询问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黄宏用一口东北话说道,我们这些人都是从事说唱艺术的,是部队文工团的演员。张学良便问他是演什么的,得知是“小品”之后的他很是疑惑,这个词是他从来没听过的,也没见过这样的表演形式。

黄宏和张学良

而老将军也开始对“小品”有了深刻的了解。小品是在解放以后才出现的艺术形式,也是在1983年的春晚上,才被称为“小品”,所以老将军自然是不知道的。

听到黄宏的小品,张学良来了兴致,便也来了一段单口相声《扣子与疙瘩》。绘声绘色地表演,引得众人发笑,大家想不到少帅张学良竟有如此幽默的一面。

两人是东北老乡,聊起艺术,必定会聊起东北最高的艺术:二人转。黄宏问他知不知道东北的二人转,张学良回道如果是二人转的话自己是知道的。在众人的邀请之下,张老也当场来了一段。

将家乡深埋心底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谈,张学良也开始对黄宏熟悉了起来,问他是哪里人。而当黄宏说自己来自沈阳的时候,张学良的动作一下子停在了半空,说道:“什么?你来自奉天?”“现在叫沈阳。”张学良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那里。

辽宁总站

随后又问他是哪个片区,黄宏知道如果自己说出来和平区老人可能是不知道的,因此他又换了个说法,就是当年日本人建的那个火车站南站。张学良一下子恍然大悟,说自己也是知道那里的。

老乡共话友情,激起了张学良对东北的怀念之情,黄宏借此契机,说道:

“东北的父老乡亲都非常想念您。希望您能够回家乡看看,您的大帅府已经粉刷了好多次了,家乡人都在等着您呢。”

听到黄宏的话,张老沉默了,婉拒道:自己的老伴在美国做手术,她的身体不好。看到老人家不方便,大家也没有继续勉强,立即岔开了话题。

原本他们计划将时间定在二三十分钟,但在不知不觉中,大家却谈了近两个小时。为了不继续打扰老人家,大家决定立即结束谈话。

而就在临走之前,黄宏拿出了一张纸,希望张学良能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写一句话,此时的他迟疑了一下,抬头问道是要写英语还是汉语?

张学良晚年

在张学良年少时,就开始学英语,而在从政时,也曾多次用英文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西安事变之后,分配自己在美国的资产时也是用的英文。所以,他总是习惯性地写英文。

当然在那张纸上,张学良写下了汉字“张学良”三个字,写完后,张学良说道:“我的眼睛不太好使,我就光写名字了。剩下的话,你就替我写了吧!”

临别时,黄宏邀请张学良第二天去国父纪念馆观看他们艺术团的演出,对此,张老爽快地答应了。最后,老人分别给他们塞了一个信封,将他们送到了门口。

而当大家回到车上,看到每个信封中装着两张10美元的钞票。张老为晚辈派发红包,代表的不仅仅是对他们的美好祝愿,更是希望他们能够将这份好运带回祖国,如此可见张老的深意。

晚年张学良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张学良从黄宏口中了解了很多过往的历史,此时的张学良已经92岁,落叶归根是每一个老人晚年唯一的愿望。

我想对于张学良来说,他不可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而在当初他也是在尽力建设东北,所以当时的他是非常思念家乡的。但因为一些原因,他只能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深深地埋藏于心中……

责任编辑:zN_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