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天妒英才!孙承恩第一年考上状元,第二年就不在了
2022-04-25 05:27:14 来源: 百度资讯

有一句俗话,叫“海潮过昆山,苏州出状元。”此话怎讲?

苏州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裕,素以文化教育繁盛、科举兴盛著称。明朝、清朝加起来500多年,全国一共出了202名状元,其中苏州就占了35名,占全国状元数量的近五分之一。有的地方一个省产生状元的数量,都比不上苏州一个州府。难怪苏州人会骄傲地称本地的特产之一就是“状元”。

不过,在清朝初期,苏州在科举上表现得并不耀眼。考了5科殿试后,居然没有一位苏州读书人折得状元桂冠。到了1658年,终于有人来为苏州文化教育界“争光”了。

这个人叫孙承恩。

孙承恩,字扶桑,苏州府常熟(今张家港市凤凰镇恬庄)人,生于1619年。孙承恩出身官宦之家。他祖父孙森做过高州府同知,伯父孙朝肃、孙朝让都考取过进士,官至布政使级别的封疆大吏。清朝入关后,孙朝肃、孙朝让不愿意出去做官,隐居在乡间。但是,孙家依然是常熟当地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

名门望族有几个特点。一是对子女教育抓得很严,二是家里藏书丰富,三是长辈都是学识渊博之人,在子女面前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四是在本地有丰厚的人脉资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培养人才。

孙承恩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很早就走上了科举考试的道路。孙承恩聪明好学,博才多识,写得一手锦绣文章,闻名乡里,被朝廷选拔进入国子监读书。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级大学。

1654年,孙承恩以国子监太学生的身份,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以第一名的身份被推荐参加第二年的会试。1655年,孙承恩参加乙未科会试时,没有发挥好,在正榜名落孙山,只被副榜录取。

清朝初期在会试中实行正榜、副榜制度。正榜为正式录取,可以直接进入殿试;副榜没有资格参加殿试,但允许参加下一科会试。孙承恩没有考取正榜,垂头丧气,对未来失去了希望。这时候,他一位好朋友好言劝告,劝他参加1658年戊戌科会试。

在朋友的劝说下,孙承恩“卷土重来”,出现在1658年戊戌科会试上。这一次,孙承恩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但录取了正榜,还在殿试里以一手漂亮的书法得到了顺治皇帝的赞赏,被钦点为一甲第一名,即状元。

据称,孙承恩获得状元还有一番曲折。

顺治皇帝很欣赏孙承恩的文章和书法,可是打开密封一看,孙承恩的籍贯很熟悉,与去年因顺天乡试作弊受到株连而流放关外尚羊堡的举人孙旸一模一样。那么,孙承恩是不是孙旸的直系亲属呢?顺治皇帝马上派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亲自去询问孙承恩。

顺治皇帝还真没猜错,孙旸是孙承恩的亲弟弟。王熙与孙承恩私交很好,暗示他否认自己与孙旸的关系,孙承恩却说:“祸福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我决不可以欺君卖弟。”

王熙再三劝告不成,只好摇头离去。王熙走了一程,在内心深处为好朋友感到惋惜,又掉回头去问孙承恩:“你不后悔吗?”孙承恩坚决回答:“绝不后悔。”

王熙据实回复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听了后非常高兴,认为孙承恩忠厚老实,人品可嘉,便挥笔将他点为状元。

总而言之,孙承恩成为了清朝入关以来第6位状元(不含满榜状元),也是江苏在清朝的第3位状元、苏州在清朝的第1位状元。

孙承恩考取状元后,授任翰林院修撰。顺治皇帝认为孙承恩为人处世很可靠,便经常把他招进宫里,就军国大事咨询他的意见和建议。孙承恩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意见,也总是能让顺治皇帝满意。一时之间,虽然孙承恩的官职并不高,却是宫廷里的“大红人”。

1659年,清朝举行己亥科会试。顺治皇帝钦点孙承恩为会试同考官,协助主考官审阅试卷。

这一年夏天,顺治皇帝按照惯例到南苑去狩猎、避暑。南苑又叫南海子,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苑内有永定河故道形成的大片湖泊沼泽,草木繁茂,飞禽走兽聚集,是难得的狩猎场所。顺治皇帝狩猎、避暑,会带上一批亲贵大臣。孙承恩资历很浅,照说是没有资格追随顺治皇帝。但顺治皇帝很欣赏他,特意将他带在身边。

南苑面积很大,在里面不可能乘轿。顺治皇帝将自己的御马送给孙承恩,孙承恩骑术不精,骑上马后遇上大风扬沙,马匹受惊狂奔,将孙承恩吓得魂不守舍,出了一身冷汗。

孙承恩受此惊吓,中了风寒,又误食了补剂,导致病情加重。没过几天,孙承恩病重去世,年仅40岁。孙承恩著作甚丰,留下一部《映雪山居集》传世。

关键词: 名门望族
责任编辑:zN_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