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1937年,一农民找到八路军办事处曝光身份,上级:你还活着!
2022-04-25 05:38:32 来源: 腾讯网

1937年,一个看上去不起眼的农民一路找到了太原的八路军办事处,他说自己四年前因伤离队,现在终于脱离了敌人的监视,回来继续参加工作。

当年战事频频,战士因为种种原因脱离队伍的事情早就见怪不怪,不过当这位农民把自己的名字报出来,上级领导得知后吃了一惊:你还活着!此人并不是别人,正是段苏权!

少年英才

知道段苏权还活着之后,任弼时激动不已,赶过来找他,两个老相识久别重逢,感慨万千,中央上以为段苏权牺牲在战场上了,还给他特意办了追悼会,当时任弼时等一众干部都去了,没想到段苏权竟然死里逃生!

这位名叫段苏权的战士,身份可不简单。他当年是我军早期的青年团员之一,人还没有枪高,就开始在家乡参与组织农民起义,进行革命宣传工作,十几岁的时候就在家乡茶陵县当了政委和宣传部部长,是真正的少年英才。

1932年,16岁的段苏权带着一群娃娃兵来到了根据地,加入了红军队伍,次年,红二、六军团主力从贵州向湘西地带转移,段苏权所在的独立师受命领兵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撤离。当时前来围剿的敌人人数过万,可是段苏权这边只有几百个人,稍有不慎,可能就要全军覆没,更会耽误主力部队的进程。

但是段苏权毫不畏惧,为了吸引敌人的火力,他和麾下战士伪装成主力部队对敌人展开了攻击,敌人果真中计,追着段苏权这支部队开始跑,主力部队成功避开了敌军,冲出了封锁线。然而为了做掩护,整个独立师死伤惨重,段苏权手下的几百人也所剩无几,他们和敌人周旋了近一个月,才终于完成任务。

任务完成之后,独立师所剩不多的将士需要去和大部队会合,可是段苏权却走不了,因为他在和敌人的战斗中受了伤,只能在当地老乡李木富家中暂时修养,可是部队来不及等他,他便告诉战友不用担心,自己把伤养好,立刻就会追上他们。

辗转归队

可是与大部队会合之后,独立师等了段苏权将近一年,也不见他来。大家只能往最坏的方向猜测,要么是伤没有养好恶化了,要么就是被敌人发现了,总之一个脱队的战士久久不归,肯定凶多吉少,中央的心情也很沉重,毕竟段苏权是个非常优秀的战士,这么年轻,又是为了掩护战友牺牲的,为了给他一个告慰,大家给他办了一次追悼会。

可段苏权又不能一直待在老乡家里,他一个身份不明的人,万一被敌人注意到,还会连累恩人,思来想去,段苏权决定赌一把,回老家茶陵避上一阵子,顺便打听红军的消息。为了掩人耳目,段苏权扮作了一个脏兮兮的小叫花子,一路要饭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茶陵这边被敌人占领了,敌人知道段家的儿子出去闹革命,不过他们并不知道段苏权在红军内部官职不低,见他年纪小,还以为就是个小喽啰。段苏权面对敌人也不慌张,当场就开始哭诉,说自己不想参加红军,是逃出来的,又托家乡的熟人在官府打点,甚至还跑到了乡政府干杂役。

敌人一开始半信半疑,见段苏权这么大胆子,便也觉得他说的话不假。逃出生天的段苏权开始在家乡悄悄打探部队的消息,可是一直没有动静,知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段苏权才终于知道了八路军在太原有驻地。

这时候段苏权已经在家乡躲了三四年了,有了部队的音信,他赶紧辞别了家人,找了个理由搪塞乡政府,随后立即北上跑到了太原。为了不引人注目,他再次乔装改扮,加上他在家里干了几年农活,看上去还真和农民没什么区别,他马不停蹄赶了好几天的路,终于再一次回到了组织。

恩情难忘

他还活着,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高兴坏了,不久之后,组织上安排段苏权进入抗大学习,为下一步的战斗做好准备。段苏权再次担任起了宣传部长,一年之后他又被调任到平北地区担任政委,组织敌后的抗战工作,经过了这多番波折的段苏权,此时也不过就是一个21岁的年轻人。

此后,段苏权继续参与战斗,一直等到了全国解放的曙光到来,1955年授衔时,他被评为少将军衔,这让许多人都感到惋惜,如果不是当初离开四年,错过了许多关键的斗争,也许他的军衔可以更高,但是他为新中国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

建国之后,段苏权最为放不下的就是当年救了自己的老乡李木富,可是他托人去当地打听,却没找到李木富一家,当年他为了不连累老乡,也没有留下什么信物,连名字都是用的化名,所以双方就断了音讯。段苏权从建国后工作一直格外忙碌,自己也没有时间去找。

一直到1983年,段苏权去当地的苗族自治县开会,才有了故地重游的机会,他特意去当年自己藏身的地方转了一圈,可是当年冒着危险把他藏起来的李木富还是不见人影,直到段苏权离开当地,首长寻人的消息传开,早已搬走的李木富才知道当年救的年轻人还尚在人间,而且还记得自己这个萍水相逢的老乡,当地政府也找到了李木富,在政府帮助下,86岁的李木富给段苏权寄了一封信,还附上了自己一家人的照片。

段苏权接到恩人的来信欣喜万分,赶紧回了一封信,担心恩人年纪大了生活不便,还从自己的存款里拿出了不少钱随信一起寄了回去,后来段苏权又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当地建了一座桥来纪念老乡的恩情,当地人都把这座桥叫做""红军桥""。

战士保卫人民,人民热爱战士,老一辈的革命家和人民都同样可敬,这份军民鱼水情也成为了新中国始终不变的传统,正是这样的缘分让军民之间拥有了最好的信任。

责任编辑:zN_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