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古代商人可以富甲一方,但是却地位低下?原因与“利”有关
2022-04-23 15:38:43 来源: 腾讯网

文|颜小二述哲文

说起古代商人虽富有却地位比较低下的原因,其实只要我们结合古代社会的特点特色,大抵就能推理出一两条。

在颜小二看来,古代商人地位比较低下,一方面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以及统治者维护贵族权威有关,一方面与古代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有关。

为什么这么说?请各位随着颜小二一起往下看。

1、商人好利,与儒家主流思想之“仁”不合

电视剧《大秦帝国》不知各位有没有看过,里面有一个角色,是一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和当时的秦相张仪有一些交情。在电视剧中,他叫猗蔚,在历史上,他原型是富商猗顿。他能发迹,并且在史书上留下痕迹,在颜小二看来,大抵是因为春秋乱世成就了他的富有。

剧中展现的猗蔚,他的财富源于他与多国做生意,秦需要兵器时,他就将兵器卖给秦,楚需要物资时,他就将物资卖给楚。就算两国剑拔弩张、将要开战,他的生意,依旧照做,而且生意昌隆。

于此,剧中的猗蔚展现了我国古代大多数商人的一个特点,即“从利而动”。至少,古代商人给当时的人们留下的是这个印象。

而我们知道,儒释道轮流坐上我国古代主流文化的交椅,其中以儒家思想最为突出。儒家讲求“仁义礼智”,而“仁者”,往往“忠”且“义”。孟子曾以“仁义理智”四端来区别人与禽兽,而“从利而动”的行为,很明显是为儒家之君子所不愿意接受的,于此,自古以来倡导君子之德的古代社会,就不会太欢迎、甚至会看不起商人了。

2、“重农抑商”、维护贵族权威

我们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擅长耕种地,而在那个生产工具不太发达的年代,人力耕种,是获得 粮食的主要手段。一个王朝的兴衰,许多时候也与耕种的收成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我们古代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耕,于此“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名,在我国古代持续了几千年。

“士”是贵族的象征,他们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获得教育,他们往往拥有大量的田地,可以雇佣佃户帮自己耕种。当然也有家道中落的落魄贵族,这些就另当别论了。

而商人的牟利方式,更多趋于“赚取差价”,他们不直接参与耕种,却能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获得更多利益。

如果没有“重农抑商”的政策,因为“利”的驱使,耕种者势必越来越少,商人越来越多,而“从利而动”也会在民间形成风气,不利于古代统治者管理。

其次,我们古代还有这样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商人有了钱,就会谋求权力,这种时候,如果古代朝廷没有相关政策抑制“富商”,就容易出现“地方豪强割据”的局面。

关于“抑商”,曾有这么一段记录: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这描述的是汉朝刘邦时期对商人的限制。汉朝刚刚建立时,因为天下战乱时间太久,汉朝初期便采取“无为之治”的策略治理天下,虽然刘邦有限制商人穿华服坐豪车、不能当官。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刘邦对商人发展有多方限制,但是在宽松的“无为”制度下,地方豪强和富商渐渐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势力,直到汉武帝时期,以董仲舒“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相继颁布“推恩令”和《左官律》等,多措并举之下,地方豪强势力被削弱,这是汉武帝的铁腕镇压。

从上面的分析,颜小二想各位应该可以看出来,古代君主一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为了维护贵族权益,于此,会采取“抑制商人发展”的政策,保障农耕,维护中央集权。

3、总结

写到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古代商人可以富甲一方,但是却地位低下,一来是因为商人“从利而动”的特点,与古代儒家有冲突之处,二来是因为古代君主重视农耕,同时商贾发展太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为了维护贵族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古代君主大抵都不同程度会采取对商人的抑制策略。

当然,以上也是颜小二提出的一两点看法,欢迎提出不同意见。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责任编辑:zN_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