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道德经69.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2022-04-23 05:29:54 来源: 腾讯网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解释

兵家说:我不敢主动出击而宁愿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虽出动跟没出动似的,虽举起臂膀跟没举似的,虽面临敌人跟没有似的,虽手拿兵器跟没拿似的。祸患莫过于轻敌,轻敌就会丧失“三宝”。所以两军势均力敌时,哀兵必胜。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用兵者言”,这是抄录下来的,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军事哲学的研究。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统率大军,不可固执己见,要多方了解敌对双方情况,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把握尽可能多的外界情况,不囿于主观感受,善于利用环境顺势而为,就能获得军事上的成功。

真正的主动是中心不动,不受环境的影响。视客观的形势而动,不固执自己的主观。善于适应环境,把握时代的脉动,顺着环境自然趋势,达到自己的成功。

“我不敢进寸而退尺”,对手力量太强大的时候,要懂得以退为进。有时候敌人故意引诱你,故意让你每打必胜,培养你轻敌的骄气,然后一包围,就被打败了。

侵犯他人的人,不会有豁出性命的勇气,而保护他人不受侵犯,却往往会不顾性命。区别就在于慈,侵犯者无慈,守卫者有慈,慈而能勇,勇则战无不胜,守无不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帛书版“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乃无敌矣,传世版为“扔无敌”。并且为了拼凑文义,还把“扔无敌”与“执无兵”调换了位置,放到“攘无臂”之后,凑成“攘臂而扔之”的句式。

行军不成阵列,士气也不振奋,个个手上不拿兵器,这样的队伍才能天下无敌。那为什么呢?

行军不成阵列,也就没有阵势可以依仗,这样将士们就会量力而行,而不会轻进犯险。

士气不得提振,也就不会情绪激奋,踊跃躁动,这样将士们就不会凭血气之勇上阵,而是沉着不怒,冷静对敌。

手中不拿兵器,也就不会生好战嗜杀之心,这样将士们心怀慈念,为自卫保家、守护亲人而战,方可战无不胜。

真正懂得道德的人,就是“行无行”,做了等于没有做。做好事,不明做,而是“阴功积德”,留给后代,留给子孙;实际上,留给后代子孙的还是教育。一个人真正的道德是不求人知的。

不在战场上逞血气之勇,而在战场之外做功夫,打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战场以外的诸多因素为基础,在这些基础上做文章,釜底抽薪,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手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祸莫大于轻敌”,碰到一件小事,得到了十块钱,一样要小心谨慎处理。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道节制收敛,一味进取不止。有所节制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军队才是天下无敌。

“敌”并不一定单指敌人,也指外来的境界,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人、任何事。如果轻敌的话,“几丧吾宝”,连宝贵的生命都会丧失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也不违反这个原则。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面对杀伤众多,内心是悲哀的,心中有慈。正因为心中有慈,才能生莫大之勇,战无不胜,守无不固。当双方兵力相当的时候,心中有慈的一方获胜。

故事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占领太平城,杀害了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为汉,占据江西、湖广等地域,声势浩大。此后陈友谅派使者约请张士诚出兵,攻打朱元璋的首府应天。张士诚考虑到如果消灭了朱元璋,自己就成了陈友谅的目标,就没有立刻答应。陈友谅得到使者回报,大怒,说:“盐贩子不来,我难道就拿不下应天吗?”

于是,陈友谅在江州调集大批舰船,从头到尾,蜿蜒数里,直逼应天,使得应天城震惊。

朱元璋立即召集众人商议对策。当时,两者的势力差别是很大的,有些人感到害怕,提议出城迎降,还有一些胆怯的人说不如暂时放弃应天,以避开敌人锋芒。朱元璋说:“敌军没有到,仗还没有打,就说投降逃跑,这是扰乱军心。再有这种提议,推出斩首!”

朱元璋命诸将再议。有人说:“陈友谅来势猛烈,正面迎战,恐怕难以抵敌。不如引兵攻打太平,牵制陈友谅,缓解应天危急。”这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朱元璋摇头分析说:“此法不行。陈友谅占据长江上游,水军10倍于我,仓促之间,不可能收复太平。如果不能收复太平,那我们就无家可归了。”

又有将领说:“主帅出应天迎战敌人,可保应天无忧。”朱元璋又摇头说:“这也不行。如果我去迎战敌人,陈友谅用偏师与我纠缠,而大军顺流东下,半日就到金陵,我们是陆军,行动较慢,难以回兵相救。况且百里趋战,兵法所忌,这不是对策。”诸将想不出好方法,都望着朱元璋,不知应该怎样才好。

朱元璋倒是十分镇定地说:“诸将稍安勿躁,我自有破敌方法。范常、康公留下听令,大家先回去好好休息。”朱元璋命令范常火速传信给胡大海,让他攻打信州,牵制陈友谅。朱元璋又对康茂才说:“听说康公与陈友谅从前交情不错,我想让陈友谅速来,你可愿意写诈降书给他?”

康茂才遵命,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写好诈降书,派自己的老仆人前去送信。陈友谅接到康茂才的信,读后大喜,说:“我如果有了内应,破敌就指日可待了。”然后他问老仆人说:“康公现在何处?”老仆回答说:“守江东木桥。”陈友谅说:“你回去告诉康公,我到江东桥,连声呼喊‘老康’,就倒戈响应,不可误事。”老仆人很快回到应天,报告康茂才。

朱元璋得到康茂才禀报,连夜将江东木桥改建成石桥,上书“江东桥”三个大字,说:“陈友谅已入我套中。”

第二天,朱元璋升帐,对诸将说:“陈友谅不日就到,诸公听令!”分派常遇春率领五翼军埋伏在石灰山,徐达率军埋伏在南门外,张德胜带领舰船水军出龙江关。朱元璋扎营卢龙山,亲自指挥。

不久,陈友谅果然连舟来到大胜港,见岸上有重兵把守,就向江东桥驶去。距桥不远,望见“江东桥”三字,但并不是木桥,而是石头砌成的。陈友谅产生了怀疑,来到桥边,连声呼喊“老康”,无人回应,就知道中计,急忙下令退向龙湾,派万人登岸,安营扎寨,朱元璋诸将在卢龙山看到陈友谅正安营扎寨。说这是夺寨的好时机,就想下山。

朱元璋说:“天将下雨,你们安心吃饭,等会儿乘雨进攻。”诸将见烈日当头,听说有雨,都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儿,突然刮起了大风,黑云滚滚而来,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朱元璋一声号令,众将士杀下山去,与登岸的敌人混战在一起。雨停后,朱元璋又摇旗擂鼓,常遇春、徐达立即从伏龙山、南门外杀到,三路人马,会合到一处,将陈友谅登岸人马全部追杀到江中。

陈友谅驾船接应,救援落水士兵。此时,张德胜也率领水军杀到,陈友谅急忙整治舰船迎战,不料正逢落潮时分,陈友谅的船只许多是大船,潮水一退,大船全部搁浅。陈友谅见失败已经成了定局,无计可施,就换乘小船逃走。朱元璋水陆夹击,歼敌俘虏敌兵无数,缴获战船上百艘。

责任编辑:zN_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