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明成祖朱棣的权变领导力-叔上位侄失踪
2022-04-22 15:05:05 来源: 腾讯网

一、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建立大明时,朱棣还是个10几岁的小孩子,没有丝毫的战功。但是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别给与封地,朱元璋希望这些王子使得大明的江山永固,一切的安排都挺好的,至于说哪位王子敢造反,至少,朱元璋在位时不太可能。

历史上,谋朝篡位的皇帝不在少数,明成祖朱棣绝对是最为出名的一个。

这不仅是因为靖难之役曾经被多次拍成电视剧呈献给大家,更重要的是,明成祖朱棣在权变之后所作的一系列事件,让他在历史当中能够真正占据一席之地。

被称为永乐大帝的朱棣政治水平和军事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在位期间进一步巩固了君主专权专制,永乐年初,移都北京,奠定了北京500余年的政权地位。

在北京设立六部,增设北京卫所,建立北方政治军事枢纽。

在女真地区筹建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和蒙古部落,瓦剌等少数民族等组成联盟体。

还有闻名世界的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

他极力促进工商业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鼓励垦种慌闲田土,实行迁民政策,督民耕作促进生产。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明朝时期的综合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同时朱棣下令重新修筑了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见的长城实际就是明代长城。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编纂永乐大典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创造了明初的繁荣-永乐盛世。

朱棣为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架构根基。

二、建文帝朱允炆

说起这位建文帝朱允炆,大家都比较熟悉。这位小可怜只当了几年皇帝,就被他叔叔燕王朱棣一脚踹下了台。

朱允炆是继朱元璋之后的第二个明代皇帝,他是朱元璋的孙子。原本,朱元璋立了儿子朱标为太子。可惜,朱标只活到38岁就去世了。

于是朱元璋开始寻找下一任皇位接班人。找谁呢?

老大不在了,老二上嘛,问题是,老二是秦王朱樉,刚因为违法乱纪,被朝廷严肃查处。老三呢?

老三晋王朱棡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此人一向嚣张跋扈,风评很差,当皇帝不够格。按道理说,老四燕王朱棣,其实还真是最佳人选。

第一,历史清白没有案底,第二,性格有勇有谋,硬件软件都够档次,要不然老朱也不会让他去镇守边防重镇。

但是,为什么老朱最后不选朱棣呢?很简单,朱棣的排行老四,要是选他,老二和老三就不服气了。

还有,这里面可能还有老朱秘而不宣的一层原因:朱棣的亲妈可能不是朱元璋的正妻马皇后,也就是说,朱棣是小妈生的,成分不够好。

所以,种种因素掺杂一起,老朱就把朱棣从法定接班人的候选名单里划掉了,圈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一登基后,就跑去找自己的师傅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商量如何解决藩王问题。

这几个师傅呢,是典型的满腹经纶纸上谈兵型,他们告诉朱允炆:祸乱不除,社稷不稳,先下手为强,宜早不宜晚。

拿谁开刀呢?

齐泰认为,先帝爷的太子、秦王、晋王都已经过世了,现在燕王朱棣是事实上的最年长者。

既然建文帝一意要削藩,且朱棣年纪又最大,那么先削朱棣,敲山震虎。只要他被整服,其它的藩王自然老实。这就叫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至于怎么削,这也简单,朱棣当时还没有反意,一抓一个准。

然而,对于齐泰的意见,黄子澄和方孝孺却有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先从弱再到强,先削实力弱的藩王,最后再削朱棣。这样既可以避免打草惊蛇,麻痹朱棣。

同时还不使朱允炆丢人,显得吃相太难看。

朱允炆一听,大喜,好计策!师傅真是足智多谋!

削了一个又一个,朱棣就算是个傻子也能猜出来建文帝是什么意思啊!

眼看着兄弟们一个一个被干掉,尤其是自己亲兄弟周王朱橚被莫名其妙坑掉后(朱橚本无劣迹,是黄子澄和方孝孺为了收拾他,想了一个馊主意,让朱橚的次子检举揭发他爹谋反,说事成之后让他袭爵。

结果朱橚就这么被坑了),朱棣明白自己铁定是一死。在心里已对大侄子不抱有任何幻想。

不过,他当时也没有马上造反。

因为一方面,他手上没兵,造反成功率不大。

另一方面,他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做人质,他造反了,儿子们的脑袋也该被砍了。

然而,朱棣是想瞌睡了,偏偏就有人给他送枕头。

黄子澄又出昏招,他对朱允说:“不如放燕王三子回去吧,可以麻痹朱棣,这样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了。”

谁知,还没等朱允炆下手,朱棣已经在布一个大局,先下手为强:

朱棣本人对宣扬合法性的重要性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只要不能将这场战争标示成正义之战,那造反的帽子就摘不掉了。

是以,自他发兵的那一瞬间,就已开始在暗中推进“合法化工程”,这一大型工程一直持续到天下太平的永乐年间。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项工程实施的难度甚至比造反本身还要高。

他必须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证明朱允炆集团是非法的(合法化工程的前半部分),且要让自己取而代之的行为合法化(合法化工程的后半部分)。

前半部分主要实施于战争期间,而后半部分主要实施于战后。

“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这“套路”在史料里屡见不鲜,但凡“清君侧”的反王,说辞都惊人的一致。显然,朱棣的“秀”不会如此低端,如此不具备新意。

“太祖高皇帝开基创业,平定天下,用心三十年,纪纲法度,布画大定,犹如起造居室,与人居处,苟为官者不修政事,不守法度,如拆毁室庐,欲求安处,宁有是理?”

这一时期的朱棣将矛头指向朝中“奸党”的同时,已经在尝试性地指责朱允炆“变乱祖制”了。这就像他给老百姓打的一剂预防针。

在夺位以后,合法化工程的重点迅速从“清君侧”转向抨击朱允炆改制。

“上曰如切系军民利害者,可因时损益。既於军民利害无所关涉,何用更张?况前人创立制度,皆有深意,今行之既久,无弊辄改何为?此其所以败亡也。俱速改复旧制。”

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朱棣成了新一任皇帝。

上台以后,口口声声拿老百姓说事,称朱允炆变乱祖制,却绝口不提朱允炆变乱祖制的初衷——削藩。

他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削藩,为何朱棣不会在这一点上大书特书呢?

这就是朱棣的狡猾之处了,他是藩王的时候谁削藩他跟谁玩命,但一旦他成了皇帝,就成了削藩最忠实的拥护者。

朱棣成功之后,宁王、齐王等藩王似乎在朱棣的身上看到了某条出路,但朱棣怎会容许同样的故事再度重演呢?

这时他要是在使用发动战争之初的说法,抨击削藩,无疑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说,只要朱允炆不破坏老朱当初设计的构架,不率先动手,而只是把叔叔们盯得死死的,便可高枕无忧。

但朱允炆偏偏觉得他爷爷的设计有问题,在几位师傅的撺掇下,非要强行削藩,这才惹出了靖难之变。

叫我说,朱允炆的领导水平有限,决策力太差经常被谋臣左右,削藩的决定欠妥,自己本身也驾驭不了整个大局,过分担心的同时又把朱棣被逼急了。

正好朱棣对朱元璋立太子之事或多或少有些看法。随而靖难之变之后将江山拱手送给了叔叔。

三、建文帝是死是活

万历小的时候,就问过师傅张居正说建文皇帝是不是没有死?张居正一脸尴尬,最后就搪塞过去了。于是,朱允炆的身世下落,从此成了个千古谜题。

朱允炆究竟去哪了呢?最近几年,经常有新闻报道,说某某某地发现了建文帝的“终老之处”,也有人拿出家谱来证明自己是朱允炆的后代。

在当年的学术界里,史学大师谷应泰算是扛把子的人物,在他的鸿篇巨著《明史纪事本末》里,谷大师拿出一章,专讲建文帝的下落。

后人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基本上都跑不出谷大师这个故事的框框了。

按照谷大师的说法,燕军攻入南京之时,朱允炆本来是想自杀的,但有个叫王钺的太监站了出来,说太祖爷爷曾经留下了一个匣子,说遇到灾难了再打开。

众人赶紧取出匣子,打开一看,里面并没什么超级武器,而是三张度牒,也就是和尚的专用身份证,还有三套袈裟,就是和尚穿的衣服。

看这套装备,是朱元璋放的没错了,毕竟他是正儿八经当过和尚的。

除此之外,匣子里还贴心地准备了一把剃头刀,十个大银子,以及一张纸,纸上写明了逃亡的秘密路线。

于是,朱允炆按照爷爷的提示,一边在宫中放火,扰乱视听,争取时间,一边化装成和尚,同几名忠心耿耿的大臣趁乱逃了出去。

出城之后,奇事又发生了,他们遇到了一个驾船的道士,道士声称:“昨天太祖爷托梦于我,令我在此驾船等候。”朱允炆一行人便登上道士的船,溜出了城,从此浪迹天涯。

这还没完,谷大师继续写道:朱允炆一开始想去云南的沐王府躲一躲,但害怕走漏风声,于是改为在几位忠臣家之间来回飘荡。

他先后去过浙江、江苏、重庆、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乃至陕西,为了躲避无孔不入的朝廷特务,还钻过云南和贵州的深山老林。

朱允炆的命很长,先是熬死了朱棣,后来又熬死了朱棣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

到了明英宗正统五年,在逃亡三十九年之后,朱允炆估计是跑烦了,人也老了,便找到官府说明身份。

经过一番验证后,他被明英宗接到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居住,宫中称之为“老佛”,老死之后,安葬在今天北京的西山。

看起来,《明史纪事本末》说的倒是有头有尾,但书中的记载,又是错误百出。

比如书中提到,有个叫严震的工部尚书,有一天在出差路上偶遇朱允炆,君臣相见,感慨万千,为了保护这个秘密,严震当天晚上便自杀身亡,那叫一个可歌可泣。

然而,明代从来就没有叫严震的工部尚书,只能说,谷大师编故事的时候也太不小心了。

事实上,无论是正史还是各种民间小道消息,关于朱允炆的下落,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

所以,朋友们就当听个乐子好了,可千万别当真。

笔者认为,朱棣入宫后就杀害了朱允炆,接下来,他故意放出朱允炆逃亡的流言,即位后又大张旗鼓地派人四下寻找,目的就是为了扰乱视听,让大家以为朱允炆真的跑了,从而掩盖自己弑君的事实。

参考文献: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

《明太宗实录》公共版权

《600年历史悬案:消失的明朝皇帝朱允炆 》路上读书

责任编辑:zN_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