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文化石家庄│穹碑伫千岁 世载表升平 探访我市国保单位正定风动碑
2022-04-22 08:30:48 来源: 腾讯网

岁月深深掩旧痕,孤亭绿绕栅栏新。在石家庄正定县城常山影剧院的北侧,有一座朱色栏杆紧锁的碑亭。人们可通过小径,来到近畔,透过栏杆注视深处。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伤痕累累、漫漶不清,却又十分完整的碑刻,历经岁月打磨,依旧屹立不倒。它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定风动碑。

此碑全称为《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由王佑撰文,王士则书并篆额,乃是为了记载唐朝首任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的功绩而立的德政碑。自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树立以来,已在正定城中耸立了1000多年,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龙血玄黄。即使抛开碑文不谈,仅论其作为唐碑文物价值,也已经璀璨夺目。

细细观察,碑为青石质,螭首,龟趺座,坐北面南,造型庄重,高大巍峨。当地专家介绍,此碑高578厘米,宽230厘米,厚48厘米。碑首呈半圆形,六条盘龙相交,中间二龙爪托火焰宝珠,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笏板形碑额内阴刻篆书“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文阴刻大字楷书29行,满行55字,共1398字,现存1007字。

对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历史上褒贬不一。他原名张忠志,安史之乱时为安禄山叛唐先锋,被其收为义子,改姓安。此人一生反复无常,又首创藩镇之祸,正统史学家评其人“不足道”。但从碑文所记载的某些事情看,他任成德军节度使期间,对百姓也不无德政。如:至德三年(758年)即李宝臣统治恒州第二年,滹沱河发水,他发动广大军民修坝导水,于“城外修堤高如城墙”,使恒州人民避免了一场水灾。上元元年夏(760年),河朔(黄河以北,主要是河北一带)大旱,有人提出要建造土龙求雨,李宝臣排除此说,组织军民引水抗旱,勤于民政,使百姓安度荒年。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史思明之子)继续作乱,有人为了备战提议增加赋税,李宝臣没有采纳,而是采取了“封征不赋”的政策,使管辖内人民免于苛税之苦。李宝臣所采取的这些举措,不但确保了恒州地区的稳定,同时也保护和促进了这一带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关于此碑“风动”之名,《正定县志》亦有记载。1985年,常山影剧院在修下水道时,在此碑东南处发现一通清乾隆二十九年《始建风动书院记》碑,得知这里原建有一座“风动书院”,故由此得名。值得一提的是,风动碑碑身硕大,造型雄伟,镌刻细腻精美,自永泰二年树立后位置未曾变动,因此,碑址对研究唐代中期正定的地理、郡衙等位置均有重要历史价值,对研究藩镇割据时期河北一带政治、军事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文字依据。而碑文字体遒劲洒脱,也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碑,1953年,这里修建了碑楼。如今,龟趺座半埋地下,只露上半部,是显示正定古城地形,地平变化难得的实物。

记者│张晓娟

编辑│陶陶

审核│李彦水 冯金莲

责任编辑:zN_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