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族老和乡绅,基层组织的重要性(二)
2022-04-21 18:04:26 来源: 腾讯网

明朝有个著名的说法就是皇权不下乡,也就是说,除了收税刑事案件等大事,一般来说朝廷的代表,县官衙役捕快是不下到乡间的,基本上日常事务由乡间自己负责,虽然也有里长粮长,但是也只是便于征税的时候寻人方便罢了,关键时候还是要寻找乡间的族老和乡绅。

那么为什么基层管理的代表是族老和乡绅呢?或者说,族老和乡绅怎么获取了基层管理的权力。

这就涉及了中国传统了,或者说历史传统,在世界历史看,血缘关系是原始社会瓦解之后形成的最初也是相当稳固的关系之一,中国一直讲究孝道和亲亲相隐,西方也讲究血缘,上层的继承基本上是按照血缘来,像中国还有禅让,西方就没这个说法,为了避免贵族血脉被玷污,甚至亲族联姻。

尤其是开拓定居时,往往会形成一个社区一个村落是由一个乃至几个大家族形成的情况,也就是全村都一个姓或者几个姓。

当村落里的人都是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那么权力就自然由这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的掌权者分割了。

自然,这其中并不完全涉及长幼,家族内部并不是完全看亲疏远近和长幼的,虽然理论上说,长房和年长者会得到众人的尊重,也受到传统习俗的支持,但也未必完全如此,旁支或者年轻一辈获得众人支持也屡见不鲜,当按照传统习俗成为族长的人无法给族人带来利益,或者处事不公正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有人出来取代之。

举个例子,每年征税的时候,都是由县衙派遣衙役来乡间征收,衙役不会一户户去征收,而是找里长,里长理论上再找里甲,里甲找各户人家,一级级分担征收。但实际上嘛,就是直接把几个大家族的族长召集起来,分好各族需要缴纳的税收,然后由族长安排分担给各家各户。

但是呢,每次要缴纳的税赋虽然要求总额是一致的,具体分担到每户身上却不一致,明朝缴税依赖鱼鳞册,可是鱼鳞册往往都是多年前的数据了,比如之前张三有十亩地,李四有八亩地。可是几年过去可以变成张三八亩地,李四十亩地,再按照之前的征税就自然不对了,可是衙役则未必了解也不想了解,自然要按照之前的分担,这就需要族长去力争了。

另外,粮税还是比较简单的,徭役比粮税要难的多,尤其是服劳役,有轻松的,有艰苦的,甚至还有让人倾家荡产的,这如何分配又涉及到族长的关系了,有些族长能一直不承担劳役,有些则是年年承担。

另外到了族里内部,也涉及到分配,族内要是分配不公,自然也会引起不满,最终威信扫地,取而代之的是族里能搞得定的人。

那么族长到底有什么权力,是如何管理的呢?

我们这里要明确一下,族长的权力并不是法定的,明朝皇权不下乡,但是也不会授予某个族长权力,实际上对于乡间是默认自治,所以当刑事案件时还是需要县衙来人,或者有纠纷无解的时候,乡间依然会告状到县里甚至进京的。(进京主要是洪武时期。)

那么乡间族长是如何自治呢?其实就是调解一下家庭纠纷,做做公证为主,毕竟乡间本来就事少,经济自给自足,连几只鸡都算重要的经济财产了,大多数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土地变更这种大事也一般找族长或者乡里有力人士公正,而不去县衙换取文书,因为文书换取要收钱还可能导致官吏索取贿赂。

因为乡间往往不愿与官府打交道,所以一般事务由内部解决,基本上成了惯例,甚至一些所谓伤风败俗的事,往往也由乡间内部解决,比如传说中的浸猪笼,实际上是违反法律的,而是乡间内部处理。

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乡间基层不光是家族,一个村里一个乡里肯定不可能只有一个家族,必然有许多家族,这些家族之间怎么管理,或者说怎么处理之间的事务呢?这就涉及提到了另外一个角色——乡绅了。

一般来说,乡绅是比族老更高一级的人物,当各族乃至乡间有争论不休,涉及分配,或者感到不公的时候,通常会找乡绅解决。

那么什么是乡绅呢?则主要是所谓有力人士了,怎么有力?

一:有钱:穷人是做不了乡绅的,就算再有威望,穷棒子也做不了乡绅,古代的想法是有钱的人一定聪明有本事,有本事的人才能作为仲裁者出现,没钱的人处理事务再公平也没人找你。

二:有社会地位:比如做善事,修路铺桥,或者读过书,至少是个秀才,识文断字,在古代因为文盲率高,能识字的一般都是殷实人家,他们也基本上满足第一个条件。不过最好的条件自然是中举乃至做了进士,不过一般做了进士就算退出宦途回乡也大都在城市中居住,乡间主要还是举人老爷回乡居住为主,所以乡绅主要是以举人出身为主,秀才也有一部分。

三:各方都有关系,有足够的名望,也就是被各方都认可的,不管这是什么认可,是依赖所谓的威望,公正,地位还是暴力获得的,总之需要让大家认可。

这种情况大多数由举人退下回乡的人为多数,因为他们三者兼具。

总而言之,在明朝框架下,族老则是最基层的管理者,虽然有被取代的可能,但是也控制着基层大大小小的事务,而往上是乡绅,基本上没有被取代的可能,管理着重大事务和仲裁者的角色,明朝乡间的多数事务基本由两者处理,朝廷委托的官员实际上没有权力也没有实力插足乡间事务,人手也不足,别说吏员和乡绅有大大小小的关系,就算吏员和官员一条心,也只能管理县城,像乡间,衙役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去一户户征收,只有通过乡绅和族老征收。

所以明清时期,总结的经验就是,大多数官员上任就要拜访各路乡绅,和乡绅处好关系,就能管理好。

责任编辑:zN_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