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状元宰相文天祥:宋亡臣尽忠,是对还是错?
2022-04-21 15:00:55 来源: 腾讯网

曾征服了半个世界的蒙古铁骑,征服过欧亚40多个国家、700多个民族,却始终未能征服一个书生!即使是两朝皇帝亲自劝降,也难折其志。这就是一个中国士子的气节,他真正践行了儒家仁义之道。

文天祥

少年立誓做忠贤

文天祥的名字有个由来,其父曾梦见一儿乘紫云而下,接着又开始上行,所以后来生了儿子,就起名云孙,字天祥,又字履善。文天祥祖籍成都,1236年生于江西吉水(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乡文家村)一富庶之家。其父文仪为当地名儒,藏书甚丰,设法聘名师为天祥兄弟授课,督促他们朝夕苦读。母亲曾德慈,出身诗礼之家,教子有方。

当时庐陵疫病流行,很多人病死,文家本来备了很多木材准备盖房子,见街头暴尸无钱下葬,文仪便立刻将木材打造成棺材,免费安葬穷人。有农民租种文家土地,荒年欠收,文仪也“不忍直于有司”。

在敦厚家风的影响下,文天祥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常读圣贤之书,爱览忠臣之传。因父亲经常礼佛参禅,庐陵青原山又是禅宗圣地,文天祥从小也深受佛家思想的熏陶。

一次去庐陵学宫游览,见祠堂内供奉着被朝廷谥为“忠”的三位乡贤:欧阳修、杨邦、胡铨,少年文天祥心慕之,便发誓说,将来如果不能成为这样的英雄,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20岁高中状元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第一名,后入白鹭洲书院读书,中选贡士,随父前往临安应试。殿试上,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他言万余不为稿,以史为鉴,一挥而成,表述了经世济国的抱负,被赞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文天祥从601名进士中脱颖而出,高中状元,当时他只有20岁。理宗见其名曾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故文天祥又字宋瑞。不久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

宦海浮沉 归隐赋闲

服丧三年期满后,文天祥被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时国运见衰,蒙古军威逼,宦官董宋臣提出迁都,百官皆不敢反对,唯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朝廷未采纳,几次得不到回应,文天祥便主动请求任闲职。

从1259年到1274年的十五年里,文天祥出任过瑞州知府、江西提刑、安徽宁国知府、湖南提刑等职,因刚正不阿,勇于直谏,他五度被罢官,二度退回家乡文山。

壮年回乡后,文天祥兴建了归隐的山庄,他寄情山水,不问世事,“以功名富贵为飘风”。当时文天祥以才华与风雅闻名,且相貌堂堂,《宋史》描写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身为一介书生,文天祥还习得一身好武艺,体魄健壮,尤擅游泳,会下盲棋。然而,一场惊天国难,改变了他潇洒倜傥的闲适生活。

书生本弱 国破则刚

1275年,元军入侵,宋军防线崩溃,朝廷下诏各地组织兵马勤王。国难当头,当时只有张世杰及39岁的文天祥响应。有人劝止文天祥,谓之“羊虎相拼”,文天祥说,国家危急,却无一人一骑入卫京师,甚感遗憾痛心,所以不自量力,以身殉国,望天下义士,由此而奋起。那时每谈国事,文天祥就痛哭流涕,抚案感慨:“以他人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也忧虑他人忧虑的事情,以他人的衣食为衣食来源的人,应为他人的事而至死不辞。”

文天祥为自己平日的奢华而自责,立捐全部家财以充军资,招募抗元义军三万余人,义无反顾地执干戈以卫家国。其母曾氏深明大义,支持儿子毁家纾难,并随子辗转各地游击。文天祥认为,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

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纷纷出逃。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至元营与元将伯颜谈判时被扣留。见大势已去,谢太皇太后抱着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

伯颜试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到北方。途中,文天祥冒险脱逃,一路历尽艰险辗转到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他与张世杰、陆秀夫坚持抗元,三人被称为“宋末三杰”。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成功收复了十四个州县。

宋末三杰尽忠败亡

后端宗病亡,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文天祥被加封信国公。忽必烈命元将张弘范征讨南宋小朝廷。1278年12月,文天祥义军寡不敌众,兵败五坡岭(今广东海丰),文天祥吞下随身备用的冰片自杀未遂,昏迷中被俘。元兵捆绑文天祥至张弘范军营,以枪矛威胁他叩拜张弘范,文天祥拒不下拜。张弘范为其不阿所动,给文天祥松绑,以客礼相见。

张弘范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一再逼迫,文天祥遂将自己写的《过零丁洋》抄录给他。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张弘范叹服其忠义及诗才,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崖山海战

1279年2月,张弘范向宋军所在的崖山发动总攻。其时,张世杰已指挥宋皇室及全体军民搬到千艘海船上。海战惨烈,绝境中陆秀夫将国玺系于腰间,背负7岁少帝跳入大海,其他宫眷、大臣和将士等十万人也纷纷投水殉国,几天后,海上浮尸数万。张世杰突围后,遭遇飓风,也溺水而亡。至此,建国三百多年的大宋彻底灭亡。

被困于元军船上的文天祥,欲蹈海而死,为元军所阻,只能向南恸哭,抗元三杰,如今只剩身为俘虏的文天祥了。

张弘范摆酒庆功,向文天祥敬酒说:“如今宋朝已亡,作为臣子,您已竭尽忠孝,应该问心无愧了。谁还给您记录?如您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商朝灭亡时,伯齐叔夷义不食周粟,其义节不因国亡而改变。作为一臣子,我就是竭尽自己的努力,谈什么记录不记录?”张弘范为之动容,感其仁义,心生敬佩。

宋末三杰

从此,张弘范在生活上优待文天祥,并上书忽必烈,详陈不可杀文天祥的诸多理由,忽必烈感慨说:“谁家无忠臣”,命以礼相待文天祥,将之押往大都。几个月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北上,行前他训诫下属,不许折辱文天祥。进入江西地界时,文天祥开始绝食,他计划以死殉国,埋骨家乡。期间文天祥被强行灌食,他拒不张口。绝食8天后,身体并不见衰竭,而船已驶过卢陵了,想到自己不能死于故土,文天祥便放弃了绝食。

轮番逼降 坚辞不屈

10月初,辗转万里的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带至接待宾客的“会同馆”,“供帐饮食如上宾”。文天祥的铮铮铁骨,使忽必烈甚是欣赏,他希望降伏文天祥。第一个来劝降的,就是跟文天祥一样中过状元的留梦炎,他是南宋丞相,危难时弃位逃走,不久就投降了元朝,任元朝礼部尚书。一见留梦炎,文天祥便厉声斥骂,留梦炎只得愧窘退下。

曾经的小皇帝宋恭帝降元后,被封为瀛国公,当时也被元朝逼迫前来劝降。见是小皇帝,文天祥郑重行臣子大礼,面北而跪,伏地痛哭,他对小皇帝只重复“乞回圣驾!乞回圣驾!”四字,以示自己殉国的决心,恭帝无由启齿,怏怏而回。

元朝平章政事阿合马也召见了文天祥。见文天祥长揖就坐,阿合马喝问:“见宰相为何不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凭何要跪?”后阿合马默然离去。

元朝宰相孛罗决定亲自出马,他先下令让文天祥尝尝坐牢的滋味,文天祥被戴上木枷,捆绑了双手,关进了兵马司的牢房。入狱十几天后,文天祥才被松了手缚,又过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颈上还系着铁链。

不久文天祥被押上枢密院堂审问,他泰然站定,不跪。孛罗叱左右按倒他,被拽倒后,文天祥拼死坐地不跪,又数人上来掰他的腿,强制他做跪状。文天祥说:“现唯有一死,不必多言!”孛罗喝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关起来!”文天祥答说:“我以义死,何惧监禁!”最后孛罗只好命狱吏把文天祥带回牢房。

忽必烈亲自劝降

元朝一直不杀文天祥,主要因为包括忽必烈在内的元朝君臣,对文天祥的忠贞都很敬仰。张弘范多次请求忽必烈善待文天祥,病危之际,张弘范仍关心文天祥,谏言说文天祥是忠贞之士,又是奇才,不可杀之。

前朝大臣曾联名请求忽必烈释放文天祥,安排他到道观做道士,留梦炎却坚决反对:“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

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文天祥来,亲自劝降。身为阶下囚的文天祥,仍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风范,他长揖为礼,不卑不亢。左右武士强制让他对皇帝行跪拜礼,以金棒敲击他受伤的膝盖,但文天祥挺立不动。忽必烈见状,也不强求他跪拜。

忽必烈劝他不必固执,“你在这里也待了些时日,如能够改变心意,以尽忠宋朝那样来效忠我,我可以让你做丞相。”

文天祥回答:“深受宋朝的恩惠,我作为宰相,如何能侍奉二姓?国家灭亡,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

元世祖又问:“那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说,“如果你真对我好,望赐一死,我就满足了。”忽必烈知终不可得其心,无奈应允,文天祥依礼拜谢了忽必烈的成全,他终于可以一死尽忠了。

引颈就戮从容赴死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带出牢狱,他非常从容地对狱吏说:“我的事完结了。”刑场设在柴市口(今北京东城区交道口)。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有什么可说?”监禁日久,文天祥已不辨东西,他问左右的人:“哪边是南方?”旁边的人指了方位,但见宁折不弯的文天祥端正衣冠,庄重地面南跪拜,大声道:“臣报国至此矣!”遂引颈就戮,围观的人无不涕泪。

不久,元世祖派使者送救命诏书制止行刑,但文天祥已身首异处了,终年47岁。忽必烈后来痛悔道:好男儿,惜不为朕所用!

明洪武九年,在当年囚禁文天祥的地方,建立了文丞相祠(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内有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手植,此树枝干均倾斜朝向南方,似乎感应了文天祥的忠义节气: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生而无亏、死而无愧,百折而不悔,正所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责任编辑:zN_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