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秦汉时期为对付匈奴常在边关种榆树,是为何?事实证明手段真高明
2022-04-20 15:48:13 来源: 腾讯网

假若能够抵达今日我国的西塞边陲,便能看到那里种满了一片片胡杨。

它们在风沙之中,显得格外坚韧。

这是由于胡杨树一般来说都具有耐寒、耐碱、耐风沙的特点,对于防风防沙、改善环境具有重大作用。

胡杨密布,能够抵挡来自西伯利亚的风沙影响,也能保证我国西塞地区的水土。

可是在先秦时期,胡杨却并不受当地驻军和老百姓的欢迎,而是漫山遍野地栽满了榆树。

那么秦汉时期为对付匈奴常在边关种榆树,是为何?古今之间,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不同?事实证明,手段真高明。

秦朝匈奴外患 边境滋扰不断

说到种植榆树,还得从秦朝面临的局势说起。

战国时期,匈奴就开始兴起于今天内蒙古阴山山麓一带。

但是当时包括战国七雄在内,国家战乱不断,根本无暇顾及匈奴滋扰之乱。

对于匈奴时不时地侵扰,战国时期,各个君主只是以守为主。

尽管修筑了布及北方边境线的漫长长城,但是并无太多兵力对付匈奴,也还没有广泛种植起来榆树。

由于匈奴所处地带物资的匮乏,在整个秦朝时期,匈奴练兵养马,从未停止过进犯。

秦朝末年,匈奴实力更加强大起来,屡屡进犯。

比起秦朝军队,匈奴人的军队非常擅长马背上作战,而且身体强壮,不少将士都骁勇十足、力大无穷。

待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将国家真正统一起来,也让国家进入了相对和平完整的阶段,才得到了集中精力对付匈奴的契机。

公元前215年,秦将蒙恬将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

同时,也正是在大将蒙恬的主持下,秦朝逐渐形成了一套专门应对匈奴的方法策略。

这既包括将三国长城连在一起,从而形成漫长完整的防御线,也包括规模移民以便于有人能够戍边。

但是无论是长城还是移民,好像都不足以将当时实力越来越强大的匈奴抵挡在外面。

也是在边塞期间的不断观察中,蒙恬发现了榆树的妙处。

他开始让人在边地线上广泛种植榆树,以便形成一道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

榆树成密林,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够阻挡匈奴的战马,让他们前进的速度和灵活性大大降低。

可是这一点其他树木也能做到,蒙恬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榆树呢?

榆树应对战争 防御出其不意

榆树林作为天然的屏障林,第一个作用其实和胡杨树差不多,就是防范风沙。

尽管那时候的风沙不似今天这样严重,但是毕竟没有中原地区那样风和日丽,从中原而来的士兵,往往很难抵抗刺眼和涌进口鼻的风沙。

至于属于游牧民族的匈奴,则不然。

他们常年游荡、生活在戈壁之中,并不惧怕风沙,能够从容自若地应对和周旋。

有的时候秦军追击匈奴,遇上风沙就只能在原地等死,甚至不乏有人被掩埋在黄沙之中,再也没有归乡之日。

有了榆树对风沙的抵挡,不仅风沙减弱,匈奴在抵抗风沙上的优势也顿时荡然无存,这让秦军获得了一个相对的优势。

榆树另一方面的作用,就是针对匈奴的作战方式来说的了。

由于匈奴多是骑马作战,而且在马上速度既快且猛,非常具有杀伤力。

相比白杨树树干挺拔、枝叶整齐干净的状态,榆树具有一种特有的特征,非常适合战场。

榆树树干扭曲,根部还会突出于地面上,树枝更是时常垂到地面,看起来颇有一些奇形怪状。

想要在榆树林中行走尚且需要十分注意,更不要说在榆树林中行军了。

有了这一片天然的榆树林的阻挡,匈奴在具体进攻的时候,就不得不放慢马的速度或者是下马进攻,这让匈奴在速度方面具有的优势大打折扣。

可是,榆树种植再密,中间也是有空隙的。

既然有空隙,敌人就能通过。

万里长城都抵御不住敌人的袭击,何况只是作为辅助性防御工事的榆树林呢?

这个时候,广泛种植作为防御屏障的榆树,就要发挥它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了。

抗击外敌物资 随时可以取用

古代战争耗资巨大,可是王朝却未必有实力能够拿出来巨大数额的军费。

而若是追击出关,将士们就更有可能遇到无法补给的情况。

在这样的时候,榆树的树叶就可以作为士兵的粮食,用来补充水分和体力。

而且对于马匹来说,榆树的叶子不仅能够充饥,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以有效地降低战马的生病几率,让战马更加健康。

可能有人会觉得,既然榆树的树叶可以供中原的将士食用,自然也能供匈奴的将士食用,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匈奴人?

事实却并不是如此。

这是由于匈奴人毕竟属于游牧民族,已经习惯了以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所以榆树叶对于他们来说反而很难入口。

除了可以食用,在行军过程中,物资匮乏的情况时有出现,榆树树木还有其他的妙用。

比如用来当做柴火,以便于战士在行军过程中能够随时做饭做菜,可以让战士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吃上热饭,不至于风餐露宿。

柴火看起来作用不大,可实际上,生火做饭所能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将士的身体方面,更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

有柴烧、有饭吃,将士就能持续长久作战,心态也会更好、有助于保持军心稳定。

不仅如此,行军打仗的战士们在需要修筑防御工事和建筑的时候,也能随时砍伐榆木进行使用。

由于榆树树干非常坚韧,具有不容易开裂和耐潮的特点,因此用作建筑材料搭建房子和修筑战车都很实用和结实。

古人智慧无尽 设计精妙无比

可以说,榆树是个全身都是宝的树木,真正是为边塞战场而生。

除了枝干用途广泛之外,榆树的叶子、果子以及树皮也都能够入药使用。

其中,树皮捣碎敷在伤口上能够起到消肿的作用。

如果作为香木点燃,还具有安神的作用,这对于整日神经紧绷的将士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榆树的果子,则能够补充战士们因为饮食单调而缺乏的维生素,让他们能够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利于长期作战。

就连榆树的树皮,在危急时刻也是能救命的东西。

相比于其他树木来说,榆树的树皮非常适合食用。

只需要把榆树最外面的粗皮扒掉,保留内层的软皮并且切成小块晒干,晒干之后打碎就成了榆树面粉。

这个榆皮面用热水一冲,就成了榆皮面糊,可以用来饱腹。

当然,如果有精力再加工一下,还可以做成榆皮馒头、榆皮面条等等。

其味道很新鲜,而且非常适合在边塞苦寒之地食用。

如此一来,常在边塞的士兵,就可以随时通过榆树的药用价值进行随地取材。

无论是入药还是食用,都非常适合。

可以说,秦朝时候大面积进行榆树的种植,基本上是出于对战争的考虑。

但是从中也能看出,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先人所具有的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智慧和取材智慧。

由于缺乏科学手段,他们只能通过观察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并且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

事实也充分证明,古人的这种观察和应用完全是正确的。

在整个秦朝时期,边塞军队都是一边抵御、修筑公事,一边大量、广泛地种植榆树,以便为未来防患匈奴的滋扰做好准备。

不过虽然榆树有很多优点,但是却也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那就是它的生长的速度相对来说比较缓慢。

这就使得边塞将士在使用榆树的时候不得不非常克制,并不可能完全无所节制地去砍伐和滥用。

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秦朝边塞将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榆树的种植。

前人栽树成林 后人乘凉称快

可惜的是,秦朝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驾驭军队都太过于猛烈,缺乏柔性和宽容民力的结果,就是秦二世而亡。

天下一统的局面再次被打破,中原又一次成为历史混乱的中心与战场,民生涂炭、百姓受苦。

而蒙恬被杀害之后,边地也就此沦陷,沦为匈奴的天下和福地。边疆百姓苦不堪言,饱受其辱。

等到了汉代,匈奴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和自我调整,更是兵肥马壮,屡屡打败汉军,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

刘邦受不了匈奴对中原之地的虎视眈眈,因此决定御驾亲征,出兵匈奴。

可是却因为两军之间的对比,和匈奴天然的地理优势,身陷囹圄惨遭包围,最后还是凭借陈平的奇谋妙计才得以脱身。

一代帝王御驾亲征的惨淡而归,也说明了匈奴当时实力的强大。

等到了吕后、文景时期,汉朝对待匈奴的态度则更是只能采取“招安”等方式,被迫以民族和亲的政策应对,将公主送到条件落后的匈奴部落中去。

但是这个时候的汉王朝,也从来没有停下过种植榆树的行动。

他们一直在默默蓄力,为不远的将来做准备。

正如汉王朝的默默努力一样,榆树也在悄然静默地不断向上生长着。

等到汉武帝继位,不光汉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更上一层楼,就连对抗匈奴这件事,也因为资本的不断累积而有了足够的底气。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卫青霍去病的铁骑,铁蹄踏过边陲,力求消除匈奴之患。

在这时,长久以来栽种的大面积的榆树就派上了用场。

在和匈奴打持久战、消耗战的过程中,这些平日里看来丝毫不起眼的榆树在防御、物资、掩护、屏障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为对抗匈奴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年及以后,中原周边地区的许多民族纷纷涌入中原,而其中占据人口数量最多的,就是匈奴人。

准确的说,当时进入中原地区最多的是已经被汉化了的南匈奴人。

而在游牧民族融入农耕民族的过程中,他们自身原本的能力褪去,渐渐也就成为了农耕文明的一部分,南匈奴也就此消亡。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用在这件事情上倒也说得上是十分恰当了。

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栽种榆树,以及榆树扎根地下之后坚韧不拔地生长,才为后来的战争提供了数量巨大的天然屏障和物资。

但是,当时西北边陲的自然条件和今天尚且有很大的不同,水土流失和沙尘问题更远远没有今天这样严重。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前进,到了今天,榆树在战争中能够起到的作用早就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而且榆树逐渐成了“稀罕物”,其珍贵程度大上一层楼。

现在为了保护榆树,很多地方已经禁止人们去扒榆树树皮或者砍伐榆树,即便有专门种植的,也往往出于观赏等目的。

反而是胡杨树的保持水土、抵抗风沙的功能,对于西北边塞地区的自然环境改善具有更大的意义。

所以,我国边陲地区也就不再成片种植榆树,而是更换成了适应性更强的胡杨。

只是当我们看见成片胡杨的时候,也应当想到,曾经有过一片一片榆树坚守在那里,为中原地区的平安默默站岗。

人可以根据具体的条件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或许就是自然上的因地制宜,和方法论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无论是胡杨树还是榆树,都是自然选择和人为决策的结果。

不过从它们的收效来看,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选择显然也都是对的。

在生活当中,若也能像种植榆树那样提前准备、不断积累;能像该种胡杨那样及时改变、适时转型,或许生活也会变得容易和成功许多。

关键词: 非常适合
责任编辑:zN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