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2009年,火焰山挖出一干尸,工人立刻上报,考古学家:保存完好
2022-04-20 15:51:01 来源: 腾讯网

死亡作为延长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情况下,当体内的细胞自然融化,释放出的溶解酶会把大的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在外界空气和湿度的干扰下,人体必须经历肉体和内脏的腐烂和溶解,直到只有一块白骨留在地面上。

然而,也有一些特殊的干尸,保存完好的干尸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身体呈灰色,皮肤和骨骼干燥,腹部较低。

然而,在历史记载中,干尸一般都是通过特殊手段保存下来的,在死亡的那一刻就被处理掉了,而且对环境的保护也是非常严格的,例如著名的埃及木乃伊,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和数量最多的木乃伊。

我国没有特别的弃尸历史,偶然发现的一些干尸是极其罕见的。

火焰山的干尸

2009年1月15日下午2时多,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几名建筑工人正在平整地面,修建凉房。

半裸的辫子引起了张民国工人的注意,他挖了一个几乎有一人高的土坑,面对着辫子,他下意识地把辫子捡起来拔了出来,没有任何动静,好像辫子的另一端被什么不明物体拽了出来。

张民国抄袭了他手里的锄头,朝辫子的方向挖了更深的土,锄头掉了下来,半个人头出现在土下。

"死了,死了!" 张民国大吃一惊,突然后仰了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脸色苍白,指着地上的头结结巴巴地说。

"什么,你说什么?" 不一会儿,贺建东就把手中的工具弄丢了,顺着张民国的方向冲了过来,半个灰色的人头露在了土层。

"你,等等,我去看看!"

贺建东大胆地走近土坑的方向,半干半干的人头,虽然不是白骨,但眼窝很深,没有眼球,面颊肌肉严重萎缩,此外,一点也没有腐烂。

"哥哥,别怕,不应该就这么死了,好像都干了。"

贺建东绕着半边脑袋转了几圈,说:

“所以,你知道吗,我听那些老家伙说,他们总是在建筑工地上挖死人,而且他们还有几百或几千年的历史,也许我们这次是在挖宝藏,看看辫子。”

看到贺建东手里拿起地上的辫子,张民国早先的恐惧心理稍稍消散,“那我们就报警,打110。”

20分钟后,民警赶到现场,1个小时后,三山县旅游文物局专家驱车赶到现场。

根据现场专家的说法,半边突出的人头很可能是一具保存完好干尸,而过去的经验表明,地下可能有一个墓葬群。

当时,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县文物局的同志们迅速封锁了建筑工地,由于挖掘的技术难度大,单靠全县同志的力量是无法完成文物挖掘工程的。

随着挖掘工作工作的进展,正如专家们所预测的那样,这个地点变成了一个小型的墓葬群。

在挖掘地点共发现六具干尸。棺木是由约1厘米长的薄木板制成。干尸也非常简陋,只有衣服、鞋子和帽子等生活用品,在某些情况下,根本没有陪葬用品。

其中一具保存最完好的干尸是一名男性,身高约5英尺7英寸,前额被剃光,长长的黑色辫子一直垂到后脑勺。他的脸是白色和黄色的,但脸部的皮肤保存得很好,甚至他上唇的胡须也清晰可见。

木乃伊穿的是一件深蓝色的半长开襟棉袄,一条略微发霉的深灰色棉裤,一件蓝色的长外衣披在身上,一双干瘪的脚裸露着,已经开始发黑了。

根据干尸的衣服和发型,不难断定死者是清朝人,但根据陪葬物品的类型和棺木的材质,死者的身份应该是老百姓。

那么,千里之外的普通清朝,在完全没有经济实力支持死后处置的情况下,怎么会来到像火焰山这样保存完好的干尸边境地区呢?

干尸的秘密

木乃伊有两种:人的木乃伊。

他们通常是王族成员或达官显贵,他们的尸体被开膛破肚,然后被浸在熔化热松香里,裹在浸过松香的布里。

经过人工脱水后,尸体被放置在一个高度密封的棺材中,这个棺木被储存在金字塔中,然后在数千年后棺木打开,使它看起来像干尸。

另一种是自然干尸,主要是由干燥的掩埋环境引起的自然脱水。

在新疆出土楼兰古尸,由于地势低洼地势,降水稀少尸体上只覆盖着粗制毛布和羊皮,上面压着干燥的干树枝和沙土。

没有潮湿的生长环境,人体死亡后产生的细菌就没有生存环境,不得不停止生长,尸体的腐败自然停止。

在电子显微镜下,它们仍然可以在皮肤、软骨、横纹肌、肾脏、肠道和其他组织中看到,而这些组织曾经是细菌滋生的温床。

这足以说明,死者在死亡初期,身体经历了细菌繁殖的过程,细菌与机体组织自溶、分解的过程相互作用,内脏器官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然而,由于楼兰的干燥外部环境,人体水分迅速蒸发,抑制了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尸体组织腐烂的分解过程,才有了楼兰古尸。

同样,发现干尸的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因其高温而被人们称为“火山”。

火焰山主峰海拔831.7米,是中国最炎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为47.8摄氏度,地表温度为89摄氏度,将一个生鸡蛋埋在沙堆里,短时间内就可以完全煮熟。

在降水方面,火焰山多年来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常年不降水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也被称为““中国干极””。

与楼兰相似的是,这个小清代墓葬群是戈壁荒漠上的一个偏远绿洲,地势低洼,海拔只有200米,年降水量只有34.1毫米,年平均湿度为40%-50%。

炎热干燥的外部环境、薄薄的通风棺木、简单的墓室、敷衍的墓顶封土,都是尸体在通风环境中迅速风干的要素。

如果可以解释干尸的原因,那么这些清朝人是如何来到火焰山这样的边陲地区的呢?

清末移民

顺治三年,吐鲁番为了接近清政府,献祭朝廷,并与清朝建交。

雍正年间,清政府与准格尔发生军事冲突,当时在吐鲁番与额敏和卓军事争端的前线,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带领手下的人集体到甘肃、瓜州等地避难,到乾隆二十一年,才从瓜州迁回吐鲁番。

康熙末年,清军再次出兵准格尔,由于新疆地处西北,粮食供应成为一个问题,为了保证粮食的及时供应,清军在新疆大兴土木各地、吐鲁番屯田也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44年,由吐鲁番第二任国王苏扎萨克经营的乾隆猫被清政府剥夺爵位,清朝廷趁机恢复吐鲁番自治权,将吐鲁番盆地一分为二,清兵驻扎在该地区。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吐鲁番屯田有了一定的规模,屯田的内容更加丰富。

吐鲁番幅员辽阔,人烟稀少,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是农业的理想之地。

但是,由于降水稀少,气候炎热干燥,内陆农作物需要足够的水才能生长,仅靠冰雪融水无法解决大面积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当时,林则徐亲自南疆考察,在吐鲁番沿线发现了许多土坑,要求当地群众了解这些土坑,即所谓的坎儿井,可以饮用,从北向南逐渐升高,回国后,林则徐受到坎儿井的启发,大力挖掘坎儿井,解决了吐鲁番的引水灌溉问题。

吐鲁番是清代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粮食等军需品的重要补给站。

对吐鲁番来说,清政府高度重视屯田的发展,实施了兵屯、回屯两种类型,乾隆时期又增加了“民屯、商屯、“犯屯”,加快了吐鲁番的发展。

在众多的屯田形式中,兵屯尤其重要,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军队的主体是绿色营,绿色营按照团长分配的土地,每个绿营兵耕地21亩,军队所需的装备和牲畜由政府统一分配,在一定时期内也可以赔偿损失。

回屯是维吾尔族的土地,这些土地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清政府的赏赐,另一部分来自清政府撤出的绿营军。

回屯种植的粮食,战时必须作为军粮供给清军,和平时期象征性地向清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公粮后,剩余的粮食归老百姓。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屯是清政府鼓励汉族支持边疆建设的一种形式。

清朝统一新疆后,政府在中原招募汉民自愿到吐鲁番务农,一些内地没有土地的汉人迁居吐鲁番开垦荒地。

到道光年间,清政府废除了兵屯,改为民屯,汉族农民大量迁居新疆,到咸丰年间,吐鲁番新增耕地152744亩。

另一方面,商屯是在吐鲁番做生意的商人,他将大量土地租赁或承包给佃种种植棉花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吐鲁番的廉价土地和人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品的成本,吐鲁番种植的经济作物被运往内地销售,利润远远高于内地种植的经济作物。

顾名思义,被送到吐鲁番的服刑犯人被分配了耕种土地的任务。

总之,在火焰山发现的清代男尸,很可能是清政府在吐鲁番屯田时迁移过来的汉人。

从他们的穿着、埋葬的方式和棺木的材料来看,商人是不大可能的,其余的只能在兵屯、民屯和犯屯之间选择。

兵屯是最早建立的平潭,但不是屯田的主体,清政府在新疆实行兵屯只是为了支援边疆战争,新疆一旦统一,在新疆保留大量的“绿营”士兵,是一种浪费。

因此,在后来的政策中,清政府也逐渐削减了兵屯的兵力,直到道光二十年,所有的绿营军都将撤出,全部改为民屯。

这些措施不仅保证了新疆军粮的供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浪费军力的问题。

所以最后留在吐鲁番的汉族农民都是从中原移民过来的,从干尸的衣服和棺材来看,犯人的可能性很小。

毕竟,在那些日子里,被流放到边疆务农的囚犯大多没有亲属陪伴,如果他们死了,很可能被用破旧的垫子包裹着埋了起来。

唯一买得起棺材和衣服的汉人农民是汉人农民,他们没有什么财产,粮食也勉强糊口。

据了解,经专家处理保存最完整清代干尸,已与当地博物馆展出的2800多年前的萨满干尸一起保存。

责任编辑:zN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