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是中立的,为什么又参战还加入了协约国呢?
2022-04-20 15:02:12 来源: 腾讯网

一战爆发后,主要战场在欧洲。处在远东的民国对欧洲各国的情况也不太熟悉,对形势也不十分明朗,需要时间观察。要知道虽然民国建立了,但西方列强并没有撤出,各国在中国还是有着诸多利益。再说了,中国国力微弱,也没有实力参战,所以当时的袁世凯选择了中立。

然而他去世后,实际掌权者变成了段祺瑞,这可是一个坚定的主战者,尽管当时有许多人反对,但他还是参战了,而且加入了协约国一方,这是为什么呢?

袁世凯也做了很多糊涂事,像称帝啊什么的,但他对于中国的现状看得还是比较透彻。为了中立他还颁布了中立二十四条规,规定各交战国不得在中国境内有交战行为。

但谁又在乎他说的话呢?第二天日本就打破了这个条规,开始对青岛的德军进攻,也出兵了山东,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袁世凯其实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对德国宣战,这样可以避免山东免遭日本侵占,同时也摆脱日本对其的外交讹诈。但协约国不太愿意得罪日本,同时日本也非常强势,段祺瑞也没有办法,这个计划不得不搁置。

但其实段祺瑞也有这个问题,他也非常关注一战,为此他还召集了外交部以及一些对国际形势有了解的专家学者对一战进行研判。

但对于段祺瑞参战的想法,其实国内反对的声音还是比较大的。

在湖南任省长兼任督军的谭延闿就认为中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并没有好到这个地步,欧洲打成什么样子和中国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德国败了,那么对中国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可如果德国赢了,那么德国必然会将矛头再对准中国,到时候协约国恐怕没有人能够帮助中国。

所以说啊,中国最好还是保持中立,你们战胜战败都和咱们没关系!

谭延闿其实看待问题还是比较可观的,他也知道没有实力根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即便赢了,其实也没有国家当回事,还有可能成为西方列强的牺牲品。

辜鸿铭也是不参战的坚定支持者,不过他的观点是中国没有参战的理由,欧洲各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那些小国由于距离太近,不可能作壁上观。但是中国距离这么远,没有理由啊。正所谓师出无名,打仗一定得有名头才行,得有个知己的口号,中国参战实在是没有道理。

到底是维持中立,还是参战这是一个问题,那么如果参战的话,是加入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同样是个问题。

段祺瑞曾留学德国,对德国也有很深的了解,起先他是不认为德国会失败的,但到了他执政时期,德国已经漏出了疲态。

不过随着战事的发展,西方列强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态度,甚至还鼓励段祺瑞参战。尤其是英美等国动员段祺瑞和德国断交,甚至还向段祺瑞承诺提供援助。

要知道中国仍然是很贫穷的,段祺瑞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段祺瑞认为只要中国参战的话,不仅可以获得协约国的援助,还可以缓付庚子赔款和提高关税,这对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战后中国好歹也是战胜国,从而可以使山东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另一点不得不说,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英国等国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影响,清廷包括民国或多或少受到英国的影响颇深。

而德国本身统一时间太晚,虽然一度非常强势,但侵略中国的时间很晚,直到庚子国难后才取得了在山东的权益。对清廷也好,还是后来的民国也罢,没有什么影响。

以中国的实力,象征意义其实更大一些,毕竟北洋政府并没有派兵进入欧洲战场,对境内的德军也没有进攻,只是收回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在中国的租界。

单方面废除了与这两个国家的不平等条约,至于庚子赔款什么的也被废除。不过战后在凡尔赛会议上,中国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根源还是在于国家实力。

责任编辑:zN_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