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快讯 > 正文
两朝帝血,不如一时权臣-李恪
2022-04-17 17:29:27 来源: 腾讯网

历史上总有一些人身份特殊,是连接家族之间的桥梁,比如杨丽华,作为杨坚的女儿,北周的皇后,隋朝的公主,当然,他没有子嗣。而李世民早年作为唐国公的子嗣,曾迎娶了他舅舅(杨广)的一个女儿,后来天下风云色变,江山易主,李渊顺势成为了帝王,再后来一朝兵变,李世民从玄武门登基为帝,改元贞观,这位兼容包并的君王没有过多的杀戮,招揽了一大批东宫臣子为己用,随后开始勤勤恳恳的治理天下,而他因为自己犯下过这个错误,因此急忙把自己的嫡长子李承乾册立为太子,那位身负两朝帝血的皇子,只能在宫中翘首以盼,他叫李恪,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

李恪的出现是有些政治因素在里面的,杨广虽然荒诞,对于很多地方勋贵还是不错的,故虽丢掉了江山和性命,子孙后代还是可以留下血脉的,这一点想必裴寂,李纲这些旧臣会完成的。因此这位杨妃(王妃)早早就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李恪。恪的意思是恭敬,谨慎,我想,这也是李世民对他的期望吧,只要安分守己,可有一世富贵。贞观初年被封汉王,不久后,年仅十岁的小李恪被封蜀王,当然,蜀地只是遥控掌握,另有大臣任职。不过,这也可以反应出李世民对这个儿子的喜爱,毕竟是一个亲王。贞观五年,随着儿子们一个个的长大,按照惯例亲王是要出京就藩的,一来是为了保证太子位置的独尊,没人可以竞争;二来是李世民比较喜欢分封制,想让儿子们都过得好一点,做个在地方有权利开衙建府的逍遥王爷,当然比困局京城要好很多。于是李恪在和李世民吃过一顿饭后,就出发益州赴任。后来,顽固的李世民不顾大臣的反对,将自己的弟弟们和儿子们都封为世袭的亲王,他觉得这样可以稳固大唐的统治,面对这位乾刚独断的帝王,自然没有人可以阻止。在这种大形势下,李恪改封吴王,当然,没有实际到任,但是王爵的晋升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李恪的喜爱,这样皇子也是弓马娴熟,文采斐然,甚至被李世民称赞为“类我”,一般这个类我都要出事儿,何况李恪的政治面貌比较敏感,毕竟是前朝血脉,这些朝廷新贵还是会心里有芥蒂的,这也是李恪最大的弱点。之后的李恪也曾犯错,打猎的时候踩踏百姓的庄稼,被告发后免去安州都督的官职,李世民生气地把过错推卸给长史权万纪,结果被人劝阻。爱子心切的李世民写了一封《诫子书》给李恪,我想不仅仅是这封信的作用,更多的可能是有人给李恪点出了他的尴尬局面,以及他母亲因此被弹劾。总之,这位名字中都带着谨慎的皇子变得更加谨慎,愈发听从权万纪的话,让李世民很是欣慰。639年,在各方压力下,李世民被迫废除了分封制(已经不是西周时期了,门阀世家也不能接受完全意义上的家天下了),李恪曾在地方任职但是具体不清楚。643年,脑子有些短路的齐王李佑在阴家兄弟撺掇下造反了,结果被轻松镇压,有个家臣为了免罪就把李承乾准备造反的事儿也给告发了,这对于大唐来说是一场地震,虽然李承乾因为李世民的原因只是流放,但是太子的人选空缺了出来,有力竞争者李泰和异军突起的李治针锋相对,最终在李治庞大的政治后台面前选择了李治,常常因为李治的过分宽容而怀疑这个儿子能否治理好这个国家,因此和长孙无忌商议换李恪吧。

长孙无忌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变得更加的野心勃勃,想当一个权臣,李治是他的嫡亲外甥,而且年幼便于掌握,李恪相对成熟,他连李泰这个亲外甥都不选,怎么会舍近求远,因此李恪和长孙无忌结下了愁怨,而李世民的那句“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不支持他”,也让长孙无忌以希望陛下深谋远虑而顶回,毕竟李治的身后是长孙无忌(代表当朝老臣),褚遂良(代表新兴的朝廷新锐),李世绩(军方大佬),后来的李世民安心的培养李治,给予了他很大程度上的支持,而李恪也被放到地方就藩,当那个逍遥快活的吴王,后来李治登基,对这位哥哥也很好,加封他为司空,开府仪同三司,651年又加封太子少师。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我想李恪会如李世民的预期一样,开心而快乐,可惜历史不同意,长孙无忌也不同意。先是嚣张跋扈的高阳公主借机生事,想房遗爱(驸马)推上梁国公的位置,因为还有嫡长子房遗直在,所以高阳只能想其他办法,他最后告到李治面前,说房遗直侮辱她,为了自己的清白,房遗直只能应战,这就让等待机会许久的长孙无忌找到了机会,因为房遗爱这些人是李泰的同党,虽然李泰被贬,但是长孙无忌还是不想放过这些人,正好让他抓住了机会,在长孙无忌的操纵之下,本来一场子虚乌有的事儿就发酵成了谋反大案,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心怀不满的人,比如驸马都尉薛万彻,比如汉王李元昌(李渊小儿子),苍蝇也不叮无缝的蛋,很快又牵扯到了一大批人,比如江夏王李道宗,比如柴绍儿子柴令武,这些人不是李泰曾经的党羽,就是和长孙无忌政见不和的人,而其中官位最高,最无辜的就是吴王李恪了,莫名其妙的就被诬陷了(长孙无忌让房遗爱说谁,他就说谁,一个纨绔子弟),于是这位亲王就这样被拉进了这场子虚乌有的谋逆大案,随后迅速被判处死刑,择日处斩。李治不是没想过放过自己的哥哥,在他看来没必要,可惜面对强势的长孙无忌,这位帝王也无可奈何,最终身负两朝皇帝血脉,被李世民称为最像自己的李恪,就这样被长孙无忌轻松处死,临死前发出了诅咒“你这样弄权,日后必然也会落到这样的下场”(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后来果然如此,嚣张的长孙无忌忘记了臣子的本份,被武则天和李治联手搞定,落得个流放中被逼迫而死的下场,只能说因果相报。

我想,李恪一生已经很谨慎了,只能说长孙无忌这种权臣都后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太明显了,导致众多宗室都只能含冤而死,而李恪,无疑是最冤枉的那个,在权臣面前,纵使亲王,也无力反抗,世事无常,也就是如此吧。

责任编辑:zN_1716